要是有漢武帝這樣的君主,我們要討論的就不是嶽飛要打到哪一步了,而是「嶽飛們」,照樣可以恢復「大漢江山」。
對待歷史,我們有幸從小學就開始接觸批判過濾之後的散碎資訊,雖然有整個朝代的時間表,一目了然,不幸的是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著作給了我們後人理解歷史的途徑的同時,也產生了眾多障礙。
每個朝代的更替都要為了鞏固本朝的統治合法性而篡改很多歷史記錄,往往有一個龐大的修史團隊為其服務,有些朝代則還未來得及組建這個隊伍就分崩瓦解了。
新中國以來的唯物史觀則為我們理解歷史創造了基礎的價值觀,批判地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事物發展的積極與消極的兩面。
「 建隆真人 」(趙匡胤)承接了唐末五代十國的攤子成為中國歷史「大王朝」中唯一沒有完成版圖完整涵蓋中原的朝代,就是缺少了新王朝的思想構建。五代最後一個英主周世宗柴榮給自己做了「 三個十年計劃 」:「 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趙匡胤跟隨柴榮多年,並未能繼續這個遺誌,當初周世宗的手下王樸給周世宗制定的統一方案中,明確指出:先易後難,先北後南,長線襲擾,尋機殲敵主力的方針,從根本消除了後漢的威脅,殲滅了契丹主力,第一個十年計劃眼看就要達成時猝死,年僅39歲。
即使有這樣的優勢為基礎,趙家死磕川蜀,徒耗軍資民財,治軍能力低下,在川蜀消耗近二十年,契丹又從虛弱中中興了,契丹本已打算放棄燕雲十六州,這下子又成了奢望。
統一方案的錯誤,造就了有宋一朝版圖的先天弱勢。
漢武帝時期,整個國家的思想體系由他建立,「 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這件事的積極方面是往後兩千年的統一王朝都奉為圭臬,遵循這一成功的思想「約束體系」,對集權內部采取「 內法外儒 」的統治形式。
既然初期統一中原成了奢望,南方底定,唐後的開明社會風氣與工商業的發達,使得社會恢復能力遠超以往,一擔子挑的兩兄弟皇帝又完全沒有制定有利於促進社會恢復,整軍經武的大計方略。內耗近半個世紀到1000年左右,內部交接才穩定下來。
即使這時候,也還有經略燕雲的機會,但皇室躺平,整個輔佐集團又開始大搞內耗了。往後的兩百多年差不多就延續了這個基調,竟然成為古代皇帝數量最多生不出兒子的的朝代,大量國家公共資源都耗費在內耗中。民間更無鬥誌。
這時黨項人見縫插針把契丹往北扒拉,把宋往南擠壓,生生建立了金,又騎在趙宋頭上當爺皇帝。
嶽飛興起於北宋與南宋的交接時期,那時北方宋民還有抵抗的意願,等到金統治穩定之後,北方人民也沒有恢復趙宋的意願了。
偏安臨安之後又延續了一百五十多年。
古代王朝的統治版圖(有別於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往往就是中樞意誌的核心代表。宋成為中國長期王朝序列中版圖最小的就不足為奇了。按照威系標準,宋從建政伊始就成為契丹附屬,190年後又成為金的附屬。
趙宋一朝,不管經營地域,經濟體量,人口數量,都遠超契丹和金,相對而言是國大,國強而中樞弱,宋軍也是不弱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有宋是「割據軍閥」才是名副其實的。
鑒於有人說宋初的人口等數據,這些當然有意義,但是對於契丹而言,那是碾壓的優勢,契丹的鼎盛時期,蕭燕燕太後在時,可戰之兵不過二十萬出頭,那是舉國之兵,而這時是趙真人的弟弟當政時期了,攢了五十萬禁軍了已經。
趙真人死之前就看著滿倉庫的金銀財寶發愁了,這些都是從南漢和南唐打秋風來的,打算用財寶去和契丹換燕雲十六州,最後沒有換,他在位時北伐還算成功的,這時還有幾個打天下的老將,太原沒打下來,就崩了。
到匡義校長的時候就更有意思了,太原攻下來,燒了。一路勢如破竹打到幽州,作死帶著精銳去死磕契丹援軍精銳,一旦不敵,南逃五百裏,把幽州後軍都丟光了,當了第一回運輸隊長。回到開封後就開始微操,把主力基本損失殆盡。把收服的楊家將祖宗給送了,終北宋一百多年,老楊家把子子孫孫都被幹完了。
這是宋必定只是一個軍閥的宿命,趙真人設樞密院,軍隊設三衙,出兵打仗按圖索驥,出陣圖,敵人往東了能打贏,偏只能往西追。沒有一個會打仗的皇帝,有將有兵都不管用,你能管住自己的將和兵,卻管不住敵人往哪裏走。十二道金牌下去,只能走計劃好的路線,打贏了也啥你全家。
五代留下來那麽多謀士,楞是沒一個後趙家後人采納經濟圍困,武力襲擾的戰略,楞是每年歲幣財帛幫著契丹續命。
宋代要什麽復刻衛霍,任何時期的財力都碾壓金遼,常年襲擾就夠西北頭疼的。匡義校長的第一逃就把趙宋的膽徹底輸沒了。
佘家一門多少良將,折家,姚家成為終宋一朝的武將世家,中期李綱,嶽飛,韓世忠,狄青,後期徐階,都是文武參半的良將。徐階在川蜀布置的屯堡系統,等宋亡了還在抵抗蒙元。
黃袍陰影的籠罩,徽欽兩個傻蛋送得一點都不冤,結果後方立馬黃袍加身還一瀉千裏。結果不舉加不育成了趙宋的專利。
趙宋,有多少嶽飛都沒有用。
漢武,若有宋初的財力物力與社會環境,一個嶽飛也可以打穿燕雲。還會有更多的「嶽飛」穿越沙漠,恢復絲路,勒石燕然,封狼居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