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大眾對心理咨詢都有哪些偏見和誤解?

2020-01-26心靈

我來貢獻一個簡短的答案。

不僅是心理治療還是心理咨詢,很多時候我覺得大家存在這樣的誤解,就是心理治療或咨詢的核心是「共情」、是「同理心」、是讓自己的感受得到理解和肯定、是一個自己傾訴和被聆聽的過程。

「共情」固然非常重要,但是過多的「共情」和「肯定」其實會帶來負面的後果, 比如容易塑造來訪者「易碎」的形象、容易強化存在問題的行為、錯失實作改變的機會、減慢做出改變的速度等。

在辯證行為療法DBT中,關於治療師與患者的關系,我們強調在這兩者間找到平衡,這兩個對立因素就是 [1]

第一:肯定患者感受(validating)、接受患者體驗(acceptance)、和患者實作對等的溝通(reciprocal communication)。

第二:挑戰患者思維(challenging)、幫助患者實作變化(change)、和患者進行看似「不尊重」或「無禮」的溝通(irreverent communication)。

我這裏具體解釋一下:

「對等的溝通」(reciprocal communication)代表的是 [2]

Reciprocal communication bolsters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with responsive attention to clients, explicitly treating them and their concerns with the utmost importance. It calls for therapists to avoid relating as only an expert therapist, counterbalancing that role with being an authentic person in the encounter.

轉譯為:透過緊密關註來訪者來強化治療聯盟,面對來訪者以及他們的訴求時,要持有最認真的態度。它要求治療師不能只作為一名專家來和來訪者建立關系,治療師需要在專家和作為一個真實的人之間找到平衡。

「看似無禮的溝通」(irreverent communication)代表的是 [2]

The intention of irreverent communication is to use its offbeat nature to shift emotions, thoughts, or behaviors. One form of irreverence is to respond to a client's communication in an unexpected way that picks up on an unspoken aspect of the communication.

轉譯為:這樣溝通的目的是利用其不尋常、非傳統的性質來改變來訪者的情緒、思想或行為。其中一種「看似無禮的溝通」形式是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應來訪者的溝通,這種方式會抓住溝通中大家並未說出口的資訊。

換句話來說:

「對等的溝通」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心理治療和咨詢就應該包含的同理心、共情、理解、認同、肯定。

「看似無禮的溝通」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很少在心理治療和咨詢中預期的挑戰、對峙、質問、一針見血地指明、揭開皇帝的新衣。

關鍵點是:我們不需要認為來訪者是「脆弱的」,我們不需要認為我們需要「保護來訪者不受傷害」,我們可以和來訪者直接談論這些最殘酷、讓他們最痛苦的事實,因為這些事實就擺在那裏,這些是來訪者每天必須面對的現實,不需要偽裝或裝飾。

我們想要做到是在兩者間找到一個平衡。只有當來訪者能被理解和肯定,TA才有可能去做出改變。但是單純讓來訪者被理解和肯定,不去做那些讓TA不舒服的改變,那麽問題只會延續下去。

這裏舉個例項,大家都知道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患者在生活中處處逃避,比如性侵受害者會逃避任何陌生人、警察會逃避忙碌的公眾場所、家暴受害者會逃避任何親密關系。

這個時候作為一名治療師, 我們首先可以去肯定患者的感受(也就是「對等的溝通」) ,比如:

「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你曾經的創傷經歷,因為你想要保護自己,因為你想要防止同類創傷事件再次發生,所以你會去逃避。如果逃避了,那麽就可以把創傷事件再次發生的機率降到最小。我相信任何受過創傷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這麽去做。」

但是我們也需要去挑戰患者的感受(也就是「看似無禮的溝通」), 比如:

「我們這裏又在進行逃避行為了,我們不是上次有制定好計劃,要去做行為暴露嗎?這裏發生了什麽情況?如果你不去使用技能,如果你不去挑戰自己的逃避行為,那麽我們將永遠卡在PTSD之中。這是一場你和PTSD的戰爭,你退一步,PTSD就進一步。」

其實在辯證行為療法DBT中,最高一層的「肯定他人」(validation)就是 「激進的真誠」(radical genuineness) 。這個概念比較難解釋,我舉個例子。

比如某患者在體驗被拒絕的痛苦情緒時會采取自殺行為, 「激進的真誠」可能是:「當你痛的時候,自殺的確可以讓你感覺更好一些,但這樣做也會給你帶來問題」。 這裏所說的確是患者的體驗,但是並不帶有一種「來訪者是脆弱的,我需要多加小心」的感覺,我們「直截了當」地指出了殘酷的事實,而這本身就是「肯定對方的」。

再比如,很多咨詢師或治療師面對顯著創傷事件的受害者,會小心翼翼,感覺像是在蛋殼上行走一般(因為覺得來訪者「易碎」),害怕自己會「觸發」來訪者的創傷回憶,其實這並不見得就是「肯定」或有效的「共情」,這可能加深患者的自責和逃避行為。而「激進的真誠」可能是: 「我知道談這些話題會激發痛苦情緒,但是事實是,我們沒有辦法逃避它,這個回憶每天24小時都纏繞著你,你的逃避並沒有起到作用」。

總結:

大家往往認為心理治療和咨詢就是傾訴和被聆聽的過程,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共情心」並不足夠,而太多的「共情心」可能會導致負面結果,比如過度地假設來訪者是「易碎的」,心理治療和咨詢中另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去挑戰、去質疑、有意地制造不舒服、去做出實質性的改變。

參考

  1. ^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ective Working Alliance: The Application of DBT Validation and Stylistic Strategies in the Adaptation of a Manualized Complex Trauma Group Treatment Program for Adolescents in Long-Term Detention https://psychotherapy.psychiatryonline.org/doi/full/10.1176/appi.psychotherapy.2015.69.2.219
  2. ^ a b Communication styles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9781118957882.c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