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從百萬粉絲博主到千萬美元藝術家:Beeple展望數位藝術的未來

2024-11-18心靈
2021年3月,NFT數位藝術品【每一天:前5000天】在紐約佳士得線上拍賣會以693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成交。其創作者Beeple一夜成名,從此位列藝術拍場上「在世最貴藝術家」第三名——前兩名分別是大衛·霍克尼和傑夫·昆斯。
往後幾年,Beeple並沒有隨著NFT沈浮,他持續創作,維持著與粉絲社群的互動關系,並開始與藝術策展人展開更緊密的合作。對於藝術界來說,他的創作生涯、他進入藝術領域的方式,成為一面折射當下藝術和社會趨勢的鏡子。有媒體將其比作當代的安迪·沃荷,或是網路時代的塗鴉藝術家——同樣都是借助大眾化的力量打入建制化的藝術世界,並在藝術市場建立了自己的價值。
在2023年年初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南京德基藝術博物館將Beeple新作、900萬美元報價的動態雕塑作品【S.2122】收入囊中。2024年11月13日,「Beeple: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於德基藝術博物館舉行,全面回顧了Beeple藝術生涯的發展歷程,集中呈現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每一天】【人類一號】【S.2122】等。
透過展覽我們會看到,Beeple如何從一個熱愛遊戲的男孩成長為數位藝術家,如何成為被NFT「選中的人」,如何將AI等最新技術融入藝術創作,如何使藝術家的概念變得大眾化,從中,也授權以覷見數位藝術的未來以及收藏趨勢。
數位時代的「每一天」
Beeple本名麥克·溫克爾曼(Mike Winkelmann),出生於1981年,是來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察爾斯頓的藝術家、平面設計師。他稱自己是「數位世界的原住民」,10歲時候就擁有了第一台電腦,並且很快發現,透過這個方盒子可以創造出無限的世界。
像很多同時代的男孩一樣,他從小喜歡打遊戲,特別喜歡【超級瑪麗】,並對每一代遊戲展現出的影像進步感到驚嘆。抱著制作遊戲的心願,他進入普渡大學學習電腦,在學校裏,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誌願——創作數位藝術。他與好友一起組建了新媒體創作小組,並以Beeple為名開始構建自己的藝術家身份。
展覽始於「數位考古」,在世紀之交,數位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從手持錄影裝置到迪士尼動畫軟體,從Microsoft Paint、Photoshop到Cinema 4D,每一項新技術的誕生都滋養、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靈感與藝術表達。這個時期,他創作了很多音樂、視訊、電腦墻紙等。
2007年5月1日,Beeple手繪了一個胡渣男人,並將其釋出在自己的個人區域網絡站。從那天起,他每天都會創作並上傳一幅作品,時至今日,已經持續了17年,完成了超過6400張作品。起初,這是一項旨在精進技藝的不懈堅持,後來,這一系列的藝術創作逐漸蛻變為對影像、事件的即時反應,是Beeple對社會和日常事件純粹個人化的詮釋。
在接受記者群訪時,Beeple描繪了自己的工作場景,在他的工作室裏有6台電視機總是在捲動播放新聞,他也會透過互聯網、社交媒體大量獲取資訊,並從中尋找創作靈感。在展覽的藝術顧問、知名策展人漢斯-烏爾裏希·奧布裏斯特(在中國,人們通常叫他小漢斯)看來,【每一天】系列作品就像是Beeple捕捉社會百態的視覺日記,在此過程中,藝術家持續關註社會變遷、生態平衡、科技發展等關乎全人類命運的重要議題,並透過互聯網這個「展覽空間」釋出自己的作品和觀點,讓公眾對藝術產生了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
透過【每一天】的釋出,Beeple線上上與網路使用者密切互動,這種開放性的每日實踐,無形中促成了公眾參與藝術創作。評論和反饋也成為了藝術的一個部份,這是社交媒體時代的藝術創作的獨有特征。
「他創作短片、迴圈視訊素材、‘每一天’以及VR/AR作品,有時還行,經常是糟糕透頂。」Beeple在官網上這樣介紹自己,他持續釋出免費的素材,「我免費釋出的東西越多,我的作品就越好。」在商業藝術、數位插畫等領域,他逐漸積累了幾百萬粉絲,隨著他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他也獲得了更多機會。2019年,Louis Vuitton在盧浮宮巴黎時裝周期間釋出的2019年春夏成衣系列,選用了9幅【每一天】的影像印在成衣上。
2021年3月,【每一天:前5000天】在紐約佳士得線上拍賣會以天價成交,Beeple橫空出世。這是全球主流藝術拍賣公司首次呈現NFT純數位藝術作品,也創造了迄今為止NFT藝術品的最高價格紀錄。Beeple並非幣圈出身,他也坦誠表示,自己很快就將拍賣所得的以太幣換成5300萬美元,「如果明天所有這些NFT的東西都消失了,我仍然會從事數位藝術創作。」
【每一天:前5000天】的買家MetaKovan是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幣圈從業者,他表示:「這幅作品代表了他13年裏每一天的工作。技術是可以復制的,技巧是可以超越的,但唯一不能超越的東西是時間,這才是皇冠上的寶石,這件作品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珍貴的藝術品。」
這場天價拍賣將NFT藝術市場推向了高峰,也吸引了很多藝術界人士的關註。知名策展人、藝術史學家卡洛琳·凱瑞斯托夫-巴卡吉耶夫透過佳士得聯系到Beeple,在開幕論壇中,她透露,一開始她是懷疑的,「這5000幅作品真的是人畫的,而不是機器畫的嗎?這些都是他一個人畫的嗎?」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她每個月都會抽出一個小時與Beeple交流,逐漸了解藝術家以及他的理念。
在卡洛琳看來,Beeple像很多互聯網的原住民一樣,保持著一份青少年的天真心態,但他沒有因為過分關註自己而陷入自戀,他會不斷探索。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面對的是一個眼花繚亂的世界,「如果不想在混亂的世界當中迷失自己,就給自己搞一個儀式,每天創作一件作品。對於Beeple來說,記錄時間流逝的方式就是在無序的世界當中透過作品找到一些秩序和規律。」這種「藝術日課」讓她聯想到斯多葛主義。隨著日積月累的創作,Beeple創作的【每一天】構成了一個資料庫,關於自己人格和性格的資料庫。
走向未來的「人類一號」
在成為「最貴NFT藝術家」之後,這位40歲的藝術「新星」依然延續著【每一天】系列,並在與藝術圈的深入互動過程中,繼續拓展他的創作版圖,他的作品不再局限於純粹的數位藝術,而開始擁有一種物理的內容。對他來說,媒介本身並不重要,「希望它們是新的、有趣的並且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2021年,他創作了自己第一個動態雕塑作品【人類一號】,作品是一個比人略高的方盒子,四面都是LED螢幕,展現了一個穿著銀色太空服的人物在不斷變化的虛擬景觀中行走。這件被鑄造在區塊鏈上的作品於當年11月9日在紐約佳士得夜場拍賣中拍得2890萬美元,買家Ryan Zurrer,是區塊鏈行業的投資人。
隨後,【人類一號】相繼在義大利裏沃利城堡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國香港M+博物館、美國水晶橋博物館展出,而今抵達了德基藝術博物館。值得一提的是,它是一件隨著時間推移會發生變化的數位藝術作品,因此在每一次展出時,人物與其行走的背景都已經發生了改變。
去年由德基收購的【S.2122】同樣是一件持續更新的動態雕塑作品。藝術家展望100年後的社會圖景:一座座獨立的多單元高層建築佇立於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太空人在行走、巨型蘑菇茁壯成長。每過五年,藝術家會基於人類技術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變化更新一次作品,海洋水位會上升,建築中的人類也會隨之展開應對。未來這件作品會如何,某種程度上是由全人類共同決定的。
這兩件作品延續了Beeple對於社會問題的關註,也延續了其超現實主義和高度寫實主義的風格。這些自主旋轉的雕塑作品,介於虛擬世界與物理空間之間,給觀眾帶來傳統的觀展體驗,以及無限的遐想空間。利用數位藝術的特點,藝術家賦予作品以「生長性」,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繼續變化、發展。
「我們過去認為藝術是定格的,而今,藝術已經成為生命體,成為不斷變化的東西。」從Beeple最新的作品中,小漢斯看到了藝術和技術融合的未來,「在上世紀90年代,一個藝術家告訴我,未來的作品不再是分為技術創造的、人創造的,應該是二者融合的藝術,他認為藝術作品將擁有生命。當時我不太理解他的意思,而今我認為【人類一號】就是這樣的作品。」
「我一直試圖盡可能快速地工作,並透過這些新工具盡可能有效地表達自己。」Beeple告訴記者,近一年,他開始在創作中使用人工智慧,「我會把圖片輸入AI,它會添加一些微小的細節和元素,讓圖片看起來更好。這樣,我不必花大量時間調整微小的細節,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影像所要傳達的內容上。」Beeple始終相信,在藝術創作中,想法和洞見才是核心。
數位藝術的收藏
德基藝術博物館近年開始涉足數位藝術的研究、梳理和收藏。2018年,博物館舉辦了「teamLab未來遊樂園」數位藝術展,隨後於2021年6月收藏了teamLab的作品【花與人】。也是在2021年,博物館將館藏【金陵圖】進行數位化呈現,觀眾可以透過小程式「徜徉」在歷史當中,與古畫中人互動。
2022年,博物館舉辦了展覽「飛越之線,為了可能的世界」,集結十數位國內外跨學科與媒介的當代藝術家及藝術組合,以各自的創作視角結合AR技術、人工智慧、影像技術、生物技術、機械技術、網路與資訊科技等科技手段,呈現一系列裝置、影像、動力機械、電腦編程、互動光影等作品。此後,博物館相繼收藏了數位藝術家雷菲克·安納多爾(Refik Anadol)作品【量子記憶機率】【融化記憶】,以及Beeple的【S.2122】。
與本次「BEEPLE: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同期舉辦的「動靜無盡:花卉藝術三百年」展覽,也有一件數位藝術作品,在傳統畫框中,藝術家卡特夫婦安置了一段長達三小時的靜物花朵影像,展現了「動」與「靜」的辯證關系,也體現了虛榮的易逝與生命的輪回。Beeple的新作【指數增長】則是針對「動靜無盡」這個展覽有所感悟而新創作的數位藝術作品,他透過編程,將圖層隨機混合,形成多達20億種可能的植物花卉景觀。
事實上,全球一些重要的藝術機構也開始從事數位藝術的收藏。蓬皮杜藝術中心於2023年收購了18件涉及區塊鏈與藝術創作關系的作品;2023年2月,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從一位化名為Cozomo de' Medici的收藏家處獲得了22件NFT數位作品。全球範圍內,雷菲克·阿納多爾、皮埃爾·於熱、Pak、Larva Lab等藝術家及其利用NFT、AI等技術制作的實驗性、觀念性作品也逐漸獲得包括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惠特尼美術館等在內主流藝術機構的支持。
舒莎·羅德裏格斯是杜克大學納舍爾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她在就職於水晶橋美術館期間曾經與Beeple合作,在她看來,所有的藝術、文化、歷史收藏機構,都是為了保存文化的記憶,讓後世的人能夠知道當下人類的關切,這是文化機構的使命和任務。她認為,數位藝術沒有實體,不必擔心物理上的損壞,但是,解讀機器、程式語言,也會面臨更新換代的問題。如何讓後世的人們可以開啟、看到這些數位藝術作品,這是收藏機構需要面臨的問題。
卡洛琳也提出,數位藝術的收藏,除了要保護藝術品本身,也要保護收藏的合約契約,需要考慮維護問題。像是Beeple的【人類一號】【S.2122】都是具有「生長性」的藝術作品,其維護和更新工作甚至可能持續藝術家的一生。
「在我的一生中講述一個故事,這很令人興奮,」Beeple對此表示,「它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改變了藝術家和收藏家的關系,這裏面多了一份信任。」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