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心理學上如何解釋「嗑 CP」這種行為?「嗑 CP」嚴重影響了我生活中的情緒怎麽辦?

2024-10-23心靈

人磕的不是CP,而是自己的一部份。

有些磕CP是內化一種關系模式:

就像人從小會內化和父母的相處一樣。我們可以透過和父母互動,或者觀察父母互動,人可以逐漸內化自己是什麽樣的。

有些是為了實作某些心理功能: 比如內化一個慈愛的媽媽,可能在自己難受的時候可以對自己采取一種關心的態度;一個智慧的爸爸,可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想點辦法。

人要怎麽思考和理解自己以及別人 也和人內化的關系有關。

比如有些人家裏可能總是壓抑情感,孩子可能也學不會在別人這裏表達和爭取自己的權益;如果孩子的想法總是不被理解,很多時候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感覺是一種「異物」,而不是可以被理解的東西。

不過原生家庭的不足可以在後續生活裏得到補充,如果一些東西父母身上沒有,人也能從別的親人、朋友、老師這裏學到。

人內化了多少種人際關系,就內化了多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看人的視角

但如果人內化的關系不足以支撐自己的心理功能,不足以發展出比較完整、有力量的自我,那對磕CP的需求可能也會更大一些。

人有三種磕CP的模式:黏著性認同,投射性認同和內攝性認同。

黏著性認同 :覺得別人就是自己,別人難受了就像自己難受了一樣,不接受別人和自己不一樣的地方。只有等自己的部份逐漸發展出來了,才能慢慢和別人分離。

這類人磕CP的代入感會非常強。

常見於孩子身上。

投射性認同 :感覺別人是自己的一部份,或者需要別人扮演自己心裏某些角色。也會模仿別人的一些行為、感覺、想法,以此接近實作自己想要的東西。

常見於青春期或者人在尋求身份同一性的階段。

內攝性認同 :把自己和別人當成不同的人,會平等的欣賞別人,也會投入一些感情。但兩個人人格上是獨立的。

這類人磕CP更多是一種欣賞,認可,更少會把自己搭進去。

需要人格比較成熟才行。

人在磕CP的時候需要人能透過自己做的事情去體驗和思考自己投入了什麽感情,有哪些需求,之後才能實作人格的發展。把投入到外界的情感轉化為自身的心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