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張可雲:國家戰略腹地建設不等於「新三線建設」

2024-10-21心靈
最近,兩件相關的事件格外引人關註。一是網傳成都市斥巨資拆遷的訊息引起熱議,並一度沖上熱搜;二是成渝概念股連續掀起漲停潮,引發眾股民追捧。這兩件事是相關聯的,且與所謂的「新三線建設」不無關系。17日,警方通報了「成都天價拆遷」為謠言,是利用AI生成的虛假資訊。
一些傳播「新三線建設」概念的人斷定四川將是國家戰略腹地核心承載地,因而給人們一個預期,即成都等城市馬上會成為中國的投資興業熱土。在輿論層面,一些人把「新三線建設」與中央作出的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決策掛鉤。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透過的決定明確提出「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於是,一些人宣稱「新三線建設」時代已經來臨。
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就是「新三線建設」嗎?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三線建設,是指「三五」時期提出的集中力量建設三線地區。三線地區又分為大三線地區與小三線地區。大三線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陜西、甘肅、青海,以及河南、湖北和湖南三省的西部、廣東的北部、廣西的西北部和山西與河北的西部(國家【第四個五年國民經濟計劃綱要】規定的範圍),之後範圍有所調整。小三線地區是指各地區的戰略後方。1965年9月,當時的國家計委送出給中央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匯報提綱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在三線建設期間,中央政府有計劃地將一批工廠和研究機構從沿海地區搬遷到大三線地區,同時國家投資明顯西傾。三線建設對改變當時生產力布局過於東傾的格局、促進三線地區工業體系建設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企業選址布局不合理,企業的效益明顯下降。例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的資金利稅率「一五」時期為29.4%,「三五」時期下降為18.9%,「四五」時期進一步下降為18.7%。
國家戰略腹地是相對於國家經濟中心而言的,是對國家戰略目標的實作發揮支撐作用的非國家核心區域。將國家戰略腹地建設與三線建設相提並論,並提出所謂的「新三線建設」是牽強附會的錯誤觀點。因為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同三線建設的背景、目的與布局完全不同。
首先,三線建設的基本背景是在中國經濟實力相對較弱與國際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中國的經濟建設要防止當時「美蘇夾擊」,而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的基本背景是,中國發展成為全球經濟大國,為順利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必須從容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必須最佳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其次,三線建設的主要目的是以國防建設為中心進行備戰,而國家戰略腹地建設雖然有國家安全考慮,但還有平衡區域發展與最佳化經濟布局的目的。
第三,三線建設透過行政命令將沿海與平原地區的企業跳躍式西移至大三線地區,企業微觀布局強調「山、散、洞」,即靠山、分散、進洞,而且要求每個行政區都要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同時強調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新質生產力布局以及地區經濟布局,除了要建立事關國家安全的關鍵產業與要素備份基地外,還要合理安排國家經濟核心區域的產業轉移與國家戰略腹地的產業承接。
概括而言,在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和「新三線建設」二者間畫等號是不正確的,而且會產生一系列誤導,曲解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的意圖和重點。需要指出的是,腹地是相對於中心而言的。成都、重慶、武漢、鄭州與西安是中央政府批準的國家中心城市,將這些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成為國家戰略腹地明顯是自相矛盾的。中西部各地區的中心城市是地區或區域經濟的中心,其重要職能之一是帶動各自腹地的發展。將各地區的首位城市作為經濟腹地,是一個明顯的悖論,且會導致其輕視自身在區域經濟中的帶動職能。因此,中西部地區省級行政區域的中心城市不太可能成為「舉足輕重的國家戰略腹地」或「國家戰略腹地核心承載地」。
散播「成都天價拆遷」資訊與炒作「新三線建設」不無關系,此虛假訊息帶來的是市場的混亂和一些投機者伺機得利。就此而言,宣揚且誇大所謂「新三線建設」實在是要不得。(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套用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