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樹下的幽靈
在清朝末年,江南水鄉有一個名叫柳河的小鎮,鎮上住著一戶姓孫的人家。
這戶人家世代以捕魚為生,日子過得平淡卻也算安穩。
孫家老爺子孫大海是個魁梧漢子,為人仗義,在鎮裏頗有威望。
孫大海的妻子李氏溫柔賢惠,二人育有兩子一女,大兒子孫誌傑,年方二八,正值青春;二兒子孫誌遠,十五六歲,活潑好動;小女兒孫翠花,還是個十來歲的小丫頭,天真爛漫。
這一日,孫大海帶著兩個兒子出門捕魚,家裏只留下李氏和小女兒翠花。
翠花這孩子機靈得很,總喜歡圍著母親轉,問東問西,李氏也不嫌煩,耐心地一一解答。
到了晌午,翠花鬧著要吃糖葫蘆,李氏便拿了些銅錢,囑咐翠花小心些,便讓她去鎮上的老王家買糖葫蘆。
翠花答應了一聲,蹦蹦跳跳地出了門。
翠花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小路上,兩旁是低矮的瓦房,偶爾傳來幾聲狗吠和孩子們的嬉笑聲。
老王家住在鎮東頭,離孫家不遠,翠花不一會兒就到了。
老王是個手藝不錯的糖人匠,做的糖葫蘆又甜又脆,鎮上的孩子都喜歡吃。
翠花買了糖葫蘆,心裏美滋滋的,想著回去和母親、哥哥們分享。
就在翠花轉身要回家時,她無意間瞥見鎮西頭那棵老槐樹下站著一位老婆婆。
那老婆婆穿著一身破舊的衣裳,頭發花白,臉上滿是皺紋,正用一雙渾濁的眼睛望著她。
翠花心裏咯噔一下,這老婆婆她從未見過,而且她總覺得老婆婆的眼神有些詭異,像是藏著什麽秘密。
翠花想快點離開,便加快了腳步。
可那老婆婆卻像是能洞察她的心思,竟緩緩朝她走來。
翠花嚇得心裏直打鼓,糖葫蘆也差點掉在地上。
老婆婆走到她面前,用沙啞的聲音說道:「小姑娘,別怕,我是來找你家人的。」
翠花一聽,心裏更加疑惑,這老婆婆怎麽知道她是孫家的?
她壯著膽子問道:「你找我家人幹啥?」
老婆婆嘆了口氣,說道:「你家近日將有大難,我是來搭救後人的。」
翠花一聽,嚇得臉色都變了,她趕緊說道:「那你快跟我去找我娘吧!」
老婆婆卻搖了搖頭,說道:「不用,你去告訴你娘,讓她今晚別讓你爹和兩個哥哥出門,特別是別去西邊那條河。」
翠花點點頭,拔腿就往家跑。
回到家,她氣喘籲籲地把事情告訴了李氏。
李氏一聽,心裏也是一驚,但她轉念一想,這老婆婆來歷不明,說的話豈能輕信?
於是她安慰翠花道:「別怕,娘自有主張。」
傍晚分時,孫大海和兩個兒子捕魚歸來,看著滿艙的魚,父子三人笑得合不攏嘴。
李氏準備了豐盛的晚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得其樂融融。
飯後,孫大海說道:「明天是鎮上的集市,咱們得多捕些魚去賣。」
李氏一聽,心裏咯噔一下,想起了白天翠花說的話,但她還是強作鎮定地說道:「明天再說吧。」
孫大海沒在意,以為李氏是累了,便讓她早點休息。
李氏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心裏一直在琢磨那老婆婆的話。
到了半夜,她實在放心不下,便悄悄起床,來到孫大海的房前,想再勸勸他。
可當她推開門時,卻發現孫大海已經不在了,想來是去了西邊那條河準備明天的捕魚事宜。
李氏嘆了口氣,心裏暗暗祈禱,希望那老婆婆的話只是胡言亂語。
可天不遂人願,第二日一早,鎮上的王二嬸急匆匆地跑來,告訴李氏一個噩耗:「不好了,孫大海和誌傑、誌遠在河裏出事了!」
李氏一聽,只覺得天旋地轉,差點暈倒在地。
她強忍著悲痛,跟著王二嬸來到河邊。
只見河邊圍滿了人,幾個漁夫正把孫大海和兩個兒子的遺體從河裏打撈上來。
李氏看到這一幕,心如刀絞,淚如雨下。
原來,昨晚孫大海帶著兩個兒子去了西邊那條河,準備布置漁網。
可不知怎的,三人竟一同掉進了河裏,等被人發現時,已經沒了氣息。
鎮上的人都說,那河裏定是有什麽不幹凈的東西,不然好端端的怎會出這等事?
李氏料理完丈夫和兒子的後事,整個人像是丟了魂一般,整天以淚洗面。
翠花也懂事了許多,不再吵鬧,總是默默地陪在母親身邊。
過了兩日,鎮上的老王突然來找李氏,手裏拿著一串糖葫蘆。
李氏一看,心裏又是一陣悲痛,這糖葫蘆是翠花那天買的,還沒來得及吃,就發生了這等事。
老王嘆了口氣,說道:「那日翠花來買糖葫蘆,我看到她慌慌張張地跑了,後來聽說你家出了事,我這心裏也一直不好受。」
李氏接過糖葫蘆,眼淚又流了下來。
老王安慰了她幾句,便告辭離去。
到了晚上,李氏躺在床上,想著這幾日發生的事,心如刀割。
就在這時,她突然聽到窗外傳來一陣悉悉索索的聲音。
她起身檢視,卻發現窗戶不知何時已經開啟,外面站著的竟是那日翠花見到的那位老婆婆。
李氏嚇了一跳,正要開口呼喊,那老婆婆卻搶先說道:「別怕,我是來救你小兒子的。」
李氏一聽,心裏又是一驚,她想起那日翠花回來告訴她的話,但當時她並未放在心上。
她顫抖著聲音問道:「你……你是怎麽知道我家會出事的?」
老婆婆嘆了口氣,說道:「我本是這鎮上的一名巫婆,能通靈見鬼。
那日我看到你家上空有黑氣繚繞,便知你家將有血光之災。
我本想救你們一家,可你卻不聽勸。」
李氏一聽,悔恨不已,她跪在地上,求老婆婆救救她的小兒子。
老婆婆扶起她,說道:「我雖能通靈,但也不能逆天改命。
你丈夫和大兒子命中有此一劫,躲不掉的。
但你小兒子還有一線生機,不過……」
李氏一聽還有希望,連忙問道:「不過什麽?」
老婆婆說道:「不過你得答應我一個條件。」
李氏連忙點頭:「只要你能救我小兒子,什麽條件我都答應。」
老婆婆說道:「明日黃昏分時,你帶著你小兒子去西邊那條河,在河邊的老槐樹下等我。
記住,無論看到什麽,聽到什麽,都不要出聲,也不要回頭。」
李氏答應了一聲,送走了老婆婆。
她回到屋裏,看著熟睡中的小兒子誌遠,心裏暗暗祈禱,希望他能逃過這一劫。
第二日黃昏分時,李氏帶著誌遠來到了西邊那條河。
河邊的老槐樹下,老婆婆已經等候多時。
她看了看誌遠,對李氏說道:「記住我的話,無論看到什麽,聽到什麽,都不要出聲,也不要回頭。」
李氏點點頭,緊緊握住誌遠的手。
老婆婆從懷裏掏出一張符紙,貼在誌遠的額頭上,然後念了幾句咒語。
只見符紙突然燃燒起來,化作一縷青煙,鉆進了誌遠的身體裏。
就在這時,河裏突然湧起一陣巨浪,一個巨大的黑影從水裏鉆了出來,朝著他們撲來。
李氏嚇得渾身發抖,但她牢記老婆婆的話,緊閉雙唇,不敢出聲,也不敢回頭。
那黑影在他們面前盤旋了一圈,似乎有些忌憚誌遠身上的符紙,最終化作一股黑煙,消失在空氣中。
老婆婆見狀,松了一口氣,對李氏說道:「好了,你小兒子已經沒事了。
但記住,以後一定要小心,莫要再惹上這等不幹凈的東西。」
李氏感激涕零,連連道謝。
她帶著誌遠回到家,心裏總算是松了一口氣。
可讓她沒想到的是,這僅僅是個開始,真正的恐怖還在後面……老槐樹下的幽靈
打那以後,孫家算是暫時平靜了下來,可李氏的心卻一刻也沒放下。
她每日裏總是提心吊膽,生怕再出什麽岔子。
小兒子誌遠雖然撿回了一條命,但自從那日之後,整個人就變得呆呆傻傻的,像是丟了魂一般。
李氏帶著誌遠看遍了鎮上的大夫,可都說沒啥毛病,就是精神不太好。
她心裏明白,這八成是被那日河裏的黑影給嚇著了。
她想起老婆婆的話,心裏盤算著,或許只有她能救誌遠了。
可那老婆婆自那日之後,就再也沒出現過。
李氏四處打聽,也沒有任何訊息。
她每日裏除了照顧誌遠,就是坐在窗邊,望著西邊那條河,期盼著老婆婆能再次出現。
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間就到了秋天。
這天,李氏正在屋裏給誌遠縫衣服,突然聽到院子裏傳來一陣吵鬧聲。
她趕忙出去一看,只見翠花正和一個陌生的老漢爭吵。
那老漢穿著一身破舊的衣裳,背著一個破布袋,看上去像個遊方道士。
翠花見李氏出來,趕忙說道:「娘,這老道非要進來,說是有辦法救弟弟。」
李氏一聽,心裏一動,趕忙上前問道:「你真有辦法救我兒子?」
老漢點了點頭,說道:「我雲遊四海,見過不少奇事。
你兒子這病,我或許能治。」
李氏一聽,趕忙請老漢進屋。
老漢看了看誌遠,又問了問那日的情況,眉頭緊鎖,似乎有些為難。
李氏見狀,心裏一沈,問道:「道長,我兒子這病,到底能不能治?」
老漢嘆了口氣,說道:「能治,但得找到那害你兒子的東西。」
李氏一聽,趕忙問道:「那害我兒子的東西是啥?」
老漢說道:「是個水鬼,已經害了不少人了。
你丈夫和大兒子,都是被它給害死的。」
李氏一聽,嚇得渾身發抖,趕忙求老漢救救誌遠。
老漢說道:「要救你兒子,就得找到那水鬼的巢穴,把它給除了。
可那巢穴在哪,我也不知道。
不過,我可以給你指條路。」
李氏連忙問道:「啥路?」
老漢說道:「我聽說,那水鬼原先是這鎮上的人,後來因為犯了事,被投了河。
它的巢穴,很可能就在它投河的地方。
你明日黃昏分時,去西邊那條河,找到那棵老槐樹,在樹下挖挖看,或許能找到線索。」
李氏一聽,心裏有了底,趕忙謝過老漢,送他出了門。
第二天黃昏分時,李氏拿著鐵鍬,來到了西邊那條河。
河邊的老槐樹在秋風中搖曳,似乎在訴說著什麽。
李氏走到樹下,開始挖了起來。
挖了不一會兒,她就挖到了一個硬邦邦的東西,像是個木盒子。
李氏開啟木盒子一看,裏面竟是一具白骨,白骨上還掛著一塊玉佩。
她拿起玉佩一看,認出這是她丈夫孫大海的隨身之物。
她心裏明白,這白骨很可能就是她丈夫的。
她想起那日老婆婆的話,心裏更加確定,這水鬼就是她丈夫的冤魂。
李氏抱著白骨,哭得死去活來。
就在這時,她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陣腳步聲。
她趕忙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黑影正朝她撲來。
她嚇得尖叫一聲,手中的白骨和玉佩都掉在了地上。
那黑影撲到近前,李氏才看清,原來是個披頭散發的女人,臉上滿是泥汙,雙眼赤紅,正是那日她見過的老婆婆。
老婆婆一把抓住李氏的肩膀,說道:「快跑,那水鬼要來了!」
李氏一聽,嚇得腿都軟了,哪還跑得動?
老婆婆見狀,一把將她背起,撒腿就跑。
她們跑到河邊,老婆婆把李氏放下,說道:「你在這等著,我去收拾那水鬼。」
說完,老婆婆跳進河裏,不見了蹤影。
李氏在河邊等得焦急萬分,生怕老婆婆也遭遇不測。
就在這時,河裏突然湧起一陣巨浪,老婆婆和那水鬼從水裏鉆了出來,扭打在一起。
老婆婆雖然年邁,但身手卻十分矯健,幾下就把那水鬼制住了。
她掏出一張符紙,貼在水鬼的額頭上,只見那水鬼發出一聲慘叫,化作一股黑煙,消失在了空氣中。
老婆婆回到岸邊,對李氏說道:「那水鬼已經被我除了,你兒子也就能救回來了。」
李氏一聽,趕忙跪下道謝。
老婆婆扶起她,說道:「你不用謝我,我其實是你丈夫的姑姑,當年因為一些誤會,被家人趕了出去。
我這些年一直在尋找機會,想為家人做點啥。
現在,我終於能安心了。」
李氏一聽,這才明白,原來老婆婆是她丈夫的親人。
她抱著老婆婆,哭得泣不成聲。
老婆婆安慰了她幾句,然後從懷裏掏出一顆藥丸,說道:「這是我這些年研制的靈藥,能治你兒子的病。
你回去給他服下,他就能好起來了。」
李氏接過藥丸,感激涕零。
她送走了老婆婆,帶著藥丸回到了家。
她給誌遠服下了藥丸,不一會兒,誌遠就醒了過來,精神也恢復了正常。
李氏看著誌遠,心裏總算是松了一口氣。
她想起這些日子以來的遭遇,覺得像是做了一場噩夢。
她決定,以後要帶著孩子們好好生活,再也不去招惹那些不幹凈的東西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孫家也漸漸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李氏帶著孩子們,過上了簡單而幸福的生活。
而關於那老槐樹下的幽靈,也漸漸成了鎮上的一個傳說,被人們口耳相傳,經久不息。
老槐樹下的秘密
自打誌遠病愈之後,李氏便對那老槐樹心存敬畏,時常告誡孩子們莫要靠近。
鎮上的人也都知曉了這事兒,對那槐樹議論紛紛,有的說是神樹顯靈,有的說是邪祟作怪。
可不管咋說,那槐樹底下,卻是再沒人敢輕易涉足。
日子就這麽一天天過著,轉眼又是幾年光景。
誌遠長成了小夥子,結實壯碩,跟個鐵塔似的。
李氏也老了,臉上爬滿了皺紋,頭發也白了大半。
可每當提起那老槐樹的事兒,她還是能記得清清楚楚,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這天,誌遠從田裏回來,滿臉興奮地跟李氏說:「娘,我聽說那老槐樹底下,有人挖出了寶貝!」
李氏一聽,心裏咯噔一下,忙問道:「啥寶貝?
你可別瞎湊熱鬧!」
誌遠卻是不以為然,說道:「娘,您別擔心,我就是聽說的。
聽說那寶貝是個金元寶,可大了,有拳頭那麽大呢!」
李氏一聽,心裏更是七上八下,她知道那槐樹底下埋著啥,哪是啥金元寶,分明是那冤魂的遺骸。
她忙拉住誌遠的手,說道:「兒啊,那槐樹底下不幹凈,你可千萬別去!」
誌遠見李氏如此緊張,也就不再提了。
可這事兒卻在鎮上傳得沸沸揚揚,連外村的人都來打聽。
李氏心裏明白,這事兒要是再這麽鬧下去,早晚得惹出麻煩。
她思前想後,決定去找那老婆婆。
這些年,她雖然沒見過老婆婆,但心裏一直記著她的恩情。
她想著,或許只有老婆婆能平息這場風波。
李氏打聽到老婆婆住在附近的一個山村裏,便收拾了些東西,帶上誌遠,一同前往。
山路崎嶇,李氏走得氣喘籲籲,誌遠卻像是沒事人一樣,在前面帶路。
到了老婆婆的家,李氏一看,只見一座簡陋的土坯房,門前種滿了花草。
老婆婆見李氏來了,臉上露出驚喜之色,忙迎了上來。
李氏一見老婆婆,眼淚就下來了,抱住老婆婆說道:「姑姑,您可算回來了!
這些年,我可想您了!」
老婆婆拍著李氏的背,說道:「好孩子,別哭了。
我這不是好好的嘛。」
李氏擦了擦眼淚,說道:「姑姑,我今兒來找您,是有事兒求您。」
老婆婆說道:「啥事兒?
你說吧。」
李氏便把鎮上關於老槐樹的事兒說了一遍,求老婆婆想想辦法。
老婆婆聽完,皺了皺眉,說道:「這事兒不好辦啊。
那槐樹底下埋著的,可不是啥寶貝,是那冤魂的遺骸。
要是讓人給挖了出來,怕是要惹出大亂子啊。」
李氏一聽,嚇得臉色都變了,忙問道:「那可咋辦?」
老婆婆沈思了一會兒,說道:「這樣,你回去後,找幾個壯小夥,連夜把那槐樹給砍了。
再把那遺骸好生安葬了,這事兒或許能平息下來。」
李氏一聽,忙點頭答應。
她謝過老婆婆,帶著誌遠匆匆趕回了鎮上。
回到鎮上後,李氏便找了幾個壯小夥,按照老婆婆的吩咐,連夜把那老槐樹給砍了。
他們又挖出了那遺骸,用白布包好,準備安葬。
可就在這時,鎮上的老人們卻不同意了。
他們說那槐樹是神樹,砍了它是要遭報應的。
李氏好說歹說,才把老人們給勸住了。
她帶著誌遠和那幾個壯小夥,把遺骸安葬在了鎮外的一座小山上,還立了個碑,上面寫著「孫大海之墓」。
安葬完遺骸後,鎮上果然平靜了下來。
那關於老槐樹和金元寶的事兒,也漸漸被人遺忘了。
李氏心裏明白,這是老婆婆的功勞。
她時常帶著誌遠,去老婆婆家探望,感謝她的救命之恩。
老婆婆卻總是笑著說:「沒啥,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咱們都是一家人,能幫一把是一把。」
李氏聽著老婆婆的話,心裏暖洋洋的。
她想著,這世上還是好人多,只要大家心往一處使,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轉眼間,又是幾年過去了。
誌遠成了家,生了孩子。
李氏也當上了奶奶,每天圍著孫子轉,樂得合不攏嘴。
她時常給孫子講那老槐樹的事兒,告誡他要做個好人,別幹虧心事。
孫子聽著奶奶的話,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李氏看著孫子,心裏想著,這世上的事兒啊,就像那老槐樹一樣,根深葉茂,啥事兒都有可能發生。
但只要咱們心裏有桿秤,知道啥該做啥不該做,就能活出個樣兒來。
日子就這麽一天天過著,李氏也老了,走不動了。
她時常坐在院子裏,曬著太陽,回想著這一輩子的經歷。
她想著那老槐樹,想著那冤魂,想著老婆婆,想著誌遠和孫子,心裏覺得滿足極了。
她想著,這輩子能遇上這麽多人,這麽多事兒,真是值了。
她想著,要是有一天自己走了,也能像那冤魂一樣,有個安息的地方,那該多好啊。
就這樣,李氏在院子裏曬著太陽,想著心事,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她覺得自己像是飄了起來,飄向了那遙遠的天邊,飄向了那未知的彼岸。
她覺得自己不再害怕,不再孤單,因為她知道,有那麽多人,那麽多事兒,在等著她,陪著她。
而那老槐樹下的秘密,也隨著李氏的離去,永遠地埋藏在了那片土地上,成為了一個永恒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