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當前形勢和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著重闡釋了「穩」和「進」的關系,同時凸顯對「增長」的訴求,整體上定調2025年將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
文 | 吳薩 姚曉明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這一年的經濟工作怎麽看、怎麽辦、怎麽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總體要求、政策取向和重點任務,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針對性的改革舉措,釋放出更加積極的訊號。
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既要正視困難、也要堅定信心,面對開發中的困難與挑戰,需要沈著應變、綜合施策。在把握好宏觀政策導向的基礎上,提高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的協同性,抓好九大重點任務,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確保中國這艘經濟航船行穩致遠、破浪前行。
既正視困難更堅定信心
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定能實作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需正視困難。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中國經濟執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必須客觀看待,冷靜應對。從外部來看,國際局勢變亂交織、震蕩連連,全球發展面臨地緣政治、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上升等挑戰,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受全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風險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需要防範化解外部沖擊。
從國內來看,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不少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份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但這都是開發中的、階段性的困難和問題,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更需堅定信心。一方面,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實踐證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明顯,既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效彌補市場失靈。同時,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這是中國經濟能夠平穩執行,仍具備強勁動力的底氣所在。
另一方面,黨中央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一個根本保證」和「五個必須統籌」,為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2024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沈著應變、綜合施策,經濟執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特別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
實踐證明,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黨中央及時研判形勢、作出決策部署,確保中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這是中國經濟始終穩健前行的力量之源,不斷凝聚信心的精神之源。
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立足當前形勢和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著重闡釋了「穩」和「進」的關系,同時凸顯對「增長」的訴求,整體上定調2025年將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在規模上,「更加積極」主要體現在提高赤字率、增加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專項債上。持續支持「兩重」計畫和「兩新」政策實施,以強有力的支出擴大總需求,以內需提振對沖外部不確定性。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計畫資本金範圍,以適時適度加大政策擴張力度,確保對經濟增長形成有力拉動。
在結構上,「更加積極」主要體現在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旨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更註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兜牢基層「三保」底線。2025年財政支出將進一步聚焦與高品質發展和民生相關的重點領域,提高資金使用的綜合效益。財稅體制改革將統籌推進,央地關系有望進一步調整,中央層面將統一謀劃更多事權和支出責任,減輕地方政府負擔,提升其財力水平。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在總量性貨幣政策上,適時降準降息有助於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下,降準降息將為中國經濟提供更強的逆周期調節支持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進一步擴大內需,釋放消費和投資潛力。
在結構性貨幣政策上,靈活使用金融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資金投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圍繞國家戰略和重點領域,2025年央行將繼續運用好存量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在必要時創設新的工具,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位金融五篇大文章。
打好政策「組合拳」要增強合力、協調一致。增強宏觀政策的協調配合。圍繞穩定預期、提振消費、保障民生以及防範和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重點做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協同推進。
加強宏觀政策與其他政策的配合。依據目標要求和發展形勢,合理確定財政、貨幣、產業、就業等政策取向,提升政策科學性和穩定性。需要強調的是,要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把握好各類政策工具的節奏和力度,提高政策整體效能。
營運時速 400 公裏的CR450動車組樣車在北京釋出,這標誌著「CR450 科技創新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圖為 CR450AF 動車組樣車(2024年12月29日攝) 鞠煥宗攝 / 本刊
九項重點任務指明方向
抓好九大重點任務落實,是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的關鍵。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消費方面,2025年將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更側重促消費和惠民生的結合。一方面,加大財政的直接投入,透過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等方式,增強消費能力、提升消費意願。另一方面,最佳化消費供給,培育和創造出更多新型消費模式和新的消費場景。投資方面,2025年將更加註重投資效益,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引導更多資金流向「固基礎、利長遠」的重點計畫,拓展有效投資空間。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人工智慧套用場景豐富,透過開展「人工智慧+」行動帶動相關行業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為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渠道和資金支持。整治「內卷式」競爭有助於最佳化市場環境,避免惡性競爭和資源浪費。積極運用數位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實作資源最佳化配置,激發經營主體活力。規範政府對企業的執法行為,保護企業合法權益。促進平台經濟健康發展,規範平台經濟的執行,促進創新和公平競爭。調整中央和地方的財力事權匹配機制,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支出比重,增加地方財力和稅源。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著力提高資本市場的效率和活力。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將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合作,促進改革、發展和轉型。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方面實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授權、標準制定、政府采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支持參與產業鏈上下遊配套協作。
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從房地產市場來看,2025年財政政策有望在收購存量閑置土地、收儲存量商品房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進一步引導房貸利率下行。在建立租購並舉住房制度、完善「市場+保障」住房供應體系、預售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房地產稅收制度改革等方面,將持續發力、有序推動。穩妥處置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凈化金融市場環境,保護投資者權益。
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在農業農村方面,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堅持產業興農、品質興農、綠色興農,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在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實作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重點把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進城農民、向農業轉移人口全覆蓋。強化縣域的人口承載能力、資源承載能力、環境承載能力,促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更好結合。
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促進優勢地區與周邊地區的技術交流、產業合作和資源共享。鼓勵經濟大省承擔更多責任,發揮支柱作用。倡導其他地區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戰略。深化東、中、西、東北地區產業協作,推動形成更加緊密的產業鏈,實作區域間的產業互補和協同發展。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灣區經濟,進一步拓展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提升區域經濟的開放性和國際競爭力。
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綠色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營造有利於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的生態環境,推動相關產業鏈發展。加快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新能源基地建設,提升新能源產業發展水平。計劃建立一批零碳園區作為示範計畫,推動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完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碳標識認證制度,為綠色生產提供明確標準和激勵機制。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提升生態安全。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的就業支持計劃,關註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問題。針對農村地區和低收入家庭,落實好產業和就業幫扶政策。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紮實推進優質本科教育擴容。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改善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發展社群支持的居家養老模式,擴大普惠養老服務供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基層治理模式。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