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現在為什麽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說自己得了抑郁癥?

2018-01-16心靈

答案有且只有一個,

年輕人的大腦被長期的傳統教育和不夠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搞壞了,

這不是一個形容,而是從生理結構上搞壞了,

最近發現一個b站寶藏up主,小波心理

他詳細的講解了腦科學對於抑郁癥,缺乏動力等各種現象的解釋,

其中一段講前額葉與伏隔核之間的互動關系,

現在這個時代,一個小孩來到世界上,

到了上學年紀,開始經歷什麽?

外界,不論父母還是學校,

都不斷要求小孩做一些任務,

學很多東西,

這個過程小孩沒有主動選擇的可能,

只能被動接受,

能夠引導小孩,激發主動學習熱情的家長和老師極少,

多數都是透過強迫的方式,

要求小孩必須完成學習任務,

這個過程反復打斷一個大腦的運作回路,

就是前額葉到伏隔核之間的協作,

前額葉負責理性思考,

然後再把這種思考想到的好處變成一種預期,

這種預期會激發伏隔核產生行動的動力,

然後驅動身體去行動,實作之前思考的預期,

這個過程如果自發產生,

大腦就能良好運轉,

先由前額葉產生我想要,我想實作什麽目標的思考,

然後激發伏隔核活躍起來,相關激素開始分泌,

人的行動力就有了,

前提是前額葉的思考是自發的,

現在的小孩經歷長期學習壓力,家長教育,

比如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會如何如何,

小孩的前額葉從自發思考我想要什麽,

慢慢變成了被迫思考,我應該做什麽,

應該做的內容,常常都是外界灌輸,

或者受到生存壓力的影響而被迫產生,

結果前額葉開始大量思考我應該做什麽,

問題出現了,應該做的事情並不能很好激發伏隔核興奮,

原本的腦回路被打斷,

從前額葉產生願望我想要,到激發伏隔核興奮,

然後自然產生行動力,去行動實作目標,

慢慢變成前額葉產生我必須我應該,到無法激發伏隔核興奮,

無法產生行動力,但任務又必須完成,

只能利用意誌力,自我強迫去行動,

意誌力極為有限,用光了人就徹底不想動了,

整個腦回路中,伏隔核難以激發難以興奮,

一直處於缺失的狀態,

大腦特點是用進廢退,

總是難以興奮,伏隔核就會慢慢變得麻木,

當伏隔核不能正常運轉時,

人就徹底失去了動力,只想躺著什麽都不幹,

於是很多年輕人進入網上經常自嘲的狀態:

間接性躊躇滿誌,持續性混吃等死

這種狀態的根本原因是伏隔核異常,

無法產生持續的行動力,

短期的高預期帶來的躊躇滿誌,

動用的是意誌力來維持行動力,

意誌力耗盡,行動力消失,

開始覺得什麽都沒意義,

什麽都不想做,開始混吃等死,

這就是越來越多年輕人抑郁的原因,

找到這個原因以後,

解決方法也就出現了,

既然大腦的特點是用進廢退,

我們要想辦法激發前額葉到伏隔核的互動,

這樣說很抽象,

具體做法如下,

前額葉產生我想要的想法,而不是我應該我必須,

然後努力想象做到之後的美好感覺,

然後行動,收獲這種感覺,

透過這樣反復的練習,慢慢激發伏隔核在整個過程中的活躍性,

整個過程不能時間太長,

最好是我想要,然後就能去做,做了馬上就有美好的感覺,

比如很想吃某個好吃的,然後就穿衣服下樓去買去吃,

經過少量的行動後感受到很好吃的快樂感覺,

記得武誌紅的心理學課中提到一個例子,

有個人會定期找一天時間,

把自己關在家裏,

什麽都不計劃,不思考,不看手機,

而是追隨自己的第一念頭,

只要想到馬上就去做,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激發伏隔核的練習,

當然,前提是你的念頭不具有自毀性,

比如總想死,這樣的練習就不能做,

否則就變成了想到死,然後馬上就去死,

那就沒有然後了,

哪怕短時間內產生了想要改變的念頭,

也因為伏隔核缺乏活躍性只能靠意誌力短期維持行動,

意誌力一旦耗盡,行動力就會消失,

人就放棄了之前想要做的事,

表現出來就是三分鐘熱度,

這並不是一個人意誌力不行,或者懶惰,或者其他什麽品質問題,

而是他的伏隔核無法正常發揮作用,

成年人的任何改變都依賴長期行動才能達到,

減肥,健身,閱讀,學習某個技能,

哪個改變都依賴長期持續的行動才能實作,

而經過上面的分析,伏隔核無法正常發揮作用,

人難以擁有持續行動的能力,

所以很多想要達成的目標,

做著做著就不想做了,

減肥,健身,新年定的目標鍛煉幾天就放棄了,

想看的書,剛買回來很興奮,看幾頁就不想看了,

所有的改變都因為這樣的中斷而無法實作,

人怎麽可能還會對生活保有熱情,

失去熱情和動力,人怎麽可能不抑郁呢?

很多問題根本不是原因,而是結果,

比如一個人懶惰,不夠積極,三分鐘熱度,

這些都不是原因,而是大腦運轉的結果,

真正的原因在大腦中,

我第一次註意到這一點,並且開始思考這些,

是看紀錄片【徒手攀巖】,

主角不帶任何保護,徒手爬上900多米高的酋長巖,

醫生對他的大腦進行核磁共振,

做了一些實驗,給他看很恐怖的視訊畫面,

普通人因為恐懼,杏仁核會變得活躍,

而他的杏仁核不怎麽活躍,顯得很平靜,

這就是他爬上幾百米高的巖壁,

毫無保護的情況下,依然心跳正常,手不冒汗的根本原因,

最後,腦科學的相關研究對於現代人的幫助巨大,

比如總是憂心忡忡,總是焦慮,是因為杏仁核異常活躍,

比如總是在爭吵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神經連結會減少,

比如映像神經元解釋了孩子為什麽會對家長的行為有樣學樣,

很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實際上都是大腦運轉產生的問題。

所以當你遇到一些困惑,

可以試著放棄從心理,從念頭,從思維層面找答案,

而是去學習一下腦科學相關的內容,

很可能會發現,你遇到的問題不是心理問題,

而是生理問題。

或者換句話說,抑郁很可能是硬體問題,而非軟體問題,

比如我們要求一個喝醉的人必須遵守交通規則,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酒精已經改變了他的生理基礎,

哪怕這個人有一定的意誌力,

想強迫自己把車開穩他也做不到,

不論他嘗試多少次都做不到,

除非已經醒酒,酒精對他身體的影響消失,

這時能夠穩定的開車根本就不是問題。

那些上學的時候乖乖「聽話」的所謂好孩子,

長大以後抑郁的可能性更高,

那些上學的時候完全不聽話的熊孩子,

長大以後抑郁的可能性更低,

觀察那些生命力滿滿的人,

他們的成長經歷絕對不是聽話的乖孩子,

而是都有相當多能夠自主選擇和行動的機會,

漫山遍野的跑,跟小夥伴們四處玩耍,

這個過程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前額葉發出我想要,

然後激發伏隔核產生行動力,然後驅動身體行動的過程,

可能這樣玩耍一下午,

小孩子的前額葉和伏隔核之間的協作就高達幾百上千次,

如果是學一下午呢,很可能一次都沒有,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大腦結構會有明顯的不同。

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在童年時期有機會有大量的時間用來玩耍?

有次跟一個家長閑聊,

他問我家孩子幾年級,我說二年級,

他說珍惜時光吧,多帶他玩玩,等三年級以後學習任務就重了,

聽得我一陣緊張,

三年級就開始了,什麽時候才能結束呢,

小學3456,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整整十年,大學能玩耍一下,畢業可能還要考研,

整個青少年時光基本全都投入在了學習上,

等到畢業了,工作了,需要用持續的行動力去積累自己,

提高自己,改善自己,

這時候發現,學生時代長期閑置的伏隔核已經麻木了,

已經不怎麽管用了,

不論健身,讀書還是學習新技能,

總是三分鐘熱度,然後就不了了之,

每次嘗試過後都會以失敗告終,

今年一定要實作去年沒有完成的前年立的flag

這種感覺實在很糟糕,

聽到那些所謂成功的牛人大談特談方法論,

自己也學著去做,也想獲得成功,

可是堅持不了多久就不想做了,

經過多次嘗試而又此次失敗以後,

人們漸漸心灰意冷,生活徹底失去熱情,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失敗並非方法不對,

也不是意誌力的問題,更不是自己太懶惰,

責怪自己太懶惰,就像一個醉鬼責怪自己走不穩路一樣,

真正的問題是大腦內部的生理問題,

他們的大腦發動機,打不著火,

就算打著了,三分鐘就熄火了,

如果賽車比賽,讓你開這種總是熄火的車,

你還愛玩嗎?

說到這裏,現在年輕人抑郁的越來越多,

是不是一點都不難理解。

補充,

評論區很多人問該怎麽辦,

說實話,我也在摸索答案,

目前能找到的是發出微小的願望,

然後想辦法實作它,

之所以是微小的願望,

因為成年人的世界裏充斥這太多很大的願望,

比如我一直很想環球旅行,但這種願望實作起來就不容易,

就算實作了,也只是你發出了一個願望,然後終於實作,

這樣的頻率太低了,不利於上面提到的激發腦回路,

小孩子的世界就不一樣了,

給你描述一下,可能就是一下午的玩耍,

他們能實作多少個願望,

假設你是小孩子,正在一片樹林中和小夥伴玩耍,

你會想,我要去看看樹後面是不是有個鳥窩,

於是你就爬到樹後面,發現上面真的有個鳥窩,

哇塞,你喊小夥伴,快看,這裏有個鳥窩,

裏面沒有小鳥的叫聲,看起來像是空的,

你想把它捅下來,於是你環顧四周,找合適的工具,

你看到旁邊有個非常筆直的枝條,

可能是被別人弄斷了,已經幹枯,正好適合當棍子,

於是你爬過去,把它掰下來,拿在手裏,

你好開心,感覺這像一把武士用的長劍,

你還耍了幾下,感覺自己像威風凜凜的武士,

你想起來要捅鳥窩,於是你就拿木棍去捅,

發現你太矮了還是有點夠不著,

你就再往上爬一下,夠到了,鳥窩被捅了下來,

裏面確實是空的,你覺得不好玩,

就從樹上下來,看到旁邊有個土坑,裏面有很多泥巴,

可能是大人前幾天剛剛來挖過留下的,

你們幾個小夥伴就跑去扣出來一些,

泥巴很黏,你突然想蓋房子玩,

你想撿幾塊石頭用來當墻壁和屋頂,

於是你就在旁邊的河灘上開始找石頭,

找到幾個喜歡的,拿回來,放在泥巴旁邊,

開始用它們蓋房子,小夥伴覺得好玩,也這樣玩了起來,

小孩這樣的玩耍很常見,

如果不管他們,能一直玩到天黑,玩整整一天,

你看上面描述的過程中,

小孩有多少次在進行同樣一個腦回路的建立,

先發出願望,然後行動,然後實作願望,

而鳥窩,木棍,泥巴,石頭,

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賜,它們那麽容易得到,

小孩的願望那麽容易實作,

一整個下午,他可能會發出幾十上百個願望,

然後行動,然後實作它們,

成年人的世界裏還有這樣微小的願望麽,

其實也有,只不過被我們忽略了,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那只卡玫基說,

走,去碼頭整點薯條,

我們需要練習,需要像上面提到的孩子那樣,

微小而密集的練習,發出願望,行動,實作願望,

一定要密集,頻繁,不然年初發出一個願望,年底才實作,

這樣的頻率是不管用的,

願望不關大小,哪怕只是想喝一杯可樂,

或者看看夕陽,

成年人太容易思考有沒有用,或者自己這樣傻不傻,

然後幹掉了很多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願望,

不要忽視它們,它們很重要,

它們會拯救你。

再補充一下,解決方法總結:

伏隔核失去活力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造成的,

很可能是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造成的,

所以指望短期內就徹底改變肯定不現實,

你需要做的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願望,

只要在沒有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的前提下,

都不要懶,不要無視,馬上行動去滿足這個微小願望,

這個過程,跟上面提到孩子在樹下面玩耍的過程一模一樣,

也就是說,你需要模擬孩子玩耍那樣的高頻率,

發出願望,滿足願望,再發出,再滿足,

記得,要重點關註微小願望,

別想買車就貸款買個奔馳,那樣一個願望你就負債了,

比如我觀察自己早上的大腦活動,其實有很多微小願望,

比如該準備早餐吃了,我想吃昨天買的切片麵包,實作,

我想開啟一盒午餐肉,然後切片放在上面,實作,

我想撒一些芝士,然後用微波爐轉一下,變成簡易的披薩,

這時候,腦中出現兩個聲音,

一是要芝士的願望,另一個是覺得有點麻煩,

如果這個時候,你懶一些,覺得有午餐肉就行了,

芝士的願望就被忽略了,

比如我想燒水,沖咖啡喝,

如果我懶得動,算了,喝點可樂得了,

咖啡的願望就被忽略了,

比如早上我送完小孩往回走,腦中產生個想去旁邊小區運動一下,

用手抓著單杠吊一會對脊椎很好,也很舒服,

如果這時候,我忽略它,說算了,回家吧,還要往那邊拐一下路,

吊單杠的願望就被忽略了,

這僅僅是半小時內的事情,這些細節都存在同一個特點,

產生微小願望,選擇滿足還是忽略,

剛才我一邊吃簡易披薩一邊喝咖啡的時候一邊想,

如果你自己是一個朋友,來你家做客,

他說想吃撒上芝士用微波爐轉的麵包,你說算了,你就直接吃麵包得了,

他說想喝杯咖啡,你說算了,你就喝可樂得了,

你覺得他會開心嗎?如果過去十幾年,二十幾年你都是這樣對待他,

他跟你的關系會好嗎?

試想一下,如果你天天糊弄,對付,敷衍你的朋友,

突然有一天,你對朋友說我想實作個願望,

走,你得幫我,咱倆一起去實作,好不好?

你朋友無精打采的說,不好,尼瑪,平時各種糊弄我,對付我,敷衍我,

現在有事想起我來了?你自己去吧,我不想動。

這就是被長期忽略,糊弄,對付,敷衍的伏隔核。

所以,重視你的每一個微小願望,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要懶,像對待來訪的朋友一樣,

能滿足的盡量滿足,他又不是提什麽多麽費勁的要求,

你跟自己的關系才能越來越好,

你才能變得越來越開心,

伏隔核才能越來越活躍,這就是解決方法。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點個關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