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狂飆500天,國產大模型如何突破商業化之困?

2024-04-15心靈

智東西(公眾號: zhidxcom
作者 | 香草
編輯 | 漠影

大模型加速狂飆,AI商業化卻面臨巨大鴻溝。

一方面,傳統企業不知道怎麽將AI融入原始業務,另一方面,AI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變現方式。AI企業究竟該如何突破商業化之困?B端和C端,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路徑。

縱觀海外的AI玩家,已經有許多企業闖出自己的商業化道路。B端如 微軟、Salesforce ,將AI技術整合到傳統產品中並提供垂直客製服務;C端如 OpenAI、Midjourney ,向個人使用者提供生產力解放工具,並以付費訂閱模式變現。

而國內雖然起步較晚,但仍有不少企業在積極探索商業化路徑, 百度、阿裏、字節跳動、360、訊飛 等公司都在進行相關嘗試。如百度在C端打造生產力工具,推出文心一言訂閱模式,B端提供底層架構、解決方案;360在C端借助瀏覽器在PC端的場景優勢,發力AI辦公,B端聚焦AI安全和知識管理等場景,在ToC、ToB兩端入手,尋找大模型的商業價值;訊飛則試圖將大模型與自身硬體產品進行結合。

具體來看,大模型落地難在哪裏?AI技術商業化道路還面臨什麽樣的困境?國內外頭部玩家是如何探索大模型變現,走出自己的差異化路徑的?透過典型案例分析,智東西試圖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AI 技術面臨商業化鴻溝,傳統企業與大模型企業 隔岸相望

「百模大戰」狂飆一年多,國內早已不缺乏能比肩GPT-4的大模型,但在商業化落地層面,始終存在巨大鴻溝。

如今,除了「卷」模型以外, AI企業也開始將目光投向「卷」套用

知名AI科學家吳恩達在今年1月的CES上談道,作為新一代通用技術,即使AI無法繼續取得技術和新進展,其商業基礎也將持續壯大。

▲吳恩達

根據人民網財經研究院3月釋出的大模型產業發展報告,中國AI大模型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但仍面臨多方面挑戰,大模型爆款套用尚未出現。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企業尚未找到商業化思路,缺乏滿足客戶需求的個人化套用。

阿裏前首席AI科學家賈揚清近期在一次高山書院的活動中,談到目前大模型商業化落地過程中,市場的兩個糾結點:一是營收的流向和以往不太一樣,二是大模型對比傳統軟體,可以創造營收的時間太短。

大模型有一個特點,每次訓練完一個模型後,下一次還是要從零開始訓練。但同時大模型的叠代速度又很快,中間能夠賺錢的時間視窗可能只有一年左右甚至更短。

具體到B端和C端,商業化面臨的困境也各不相同。在B端,傳統企業在采用AI技術時需要考慮ROI(投資報酬率)、數據安全性等,此外將AI融入以往的工作流程以及後續維護都有較高成本。

在C端,普通消費者對AI產品的付費意願上漲,但營收難以覆蓋大模型訓練和執行的高昂成本。此外,許多企業往往過於關註AI技術本身,而忽視了對消費市場的開拓和消費者需求的挖掘。

這就造成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局面:大模型企業賺不到錢,傳統企業找不到擁抱AI的路徑,普通消費者又難以找到滿足自己需求的AI套用。需求錯配之下,如何找到「交集」是橫亙在各家公司面前最迫切尋求的答案。

二、抓住 C 端使用者個人化痛點, AI 辦公成為重點場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將從海外頭部玩家的玩法入手,分析大模型的變現手段有哪些。

根據風險投資機構a16z於3月釋出的生成式AI消費級套用Top100報告,ChatGPT仍是C端套用頂流,在網頁端和移動端均排名第一,且存取量分別是第二名的5倍和2.5倍。

綜合這份榜單,海外使用者基數較大且已有較為成熟商業模式的C端AI產品包括聊天機器人ChatGPT、Gemini、Character AI,AI搜尋平台Perplexity,影像生成/設計工具Midjourney、Firefly AI等。

▲海外C端AI產品商業化案例

在商業模式上,這些產品大多采用月度訂閱模式,其中Firefly AI同時提供點數購買制服務。

從套用場景來看,當前海外AI套用仍以通用場景為主,主要集中在聊天機器人及衍生的AI虛擬陪伴等領域,同型別產品同質競爭較為激烈。但與此同時,融合具體場景如影像設計、視訊生成、辦公助手等的工具類套用也逐漸湧現。

其中, AI+辦公 產品作為解放生產力的工具,在頭部企業中加速商業化落地。微軟、谷歌在去年3月、5月先後推出AI辦公產品Microsoft 365 Copilot和Duet AI,體現了其對AI辦公方向商業化價值的看重。

▲谷歌、微軟AI辦公產品搜尋指數(圖源:廣發證券)

國內也有一些企業積極探索C端大模型商業化落地。參考海外成熟模式最典型的是360,其選取的路徑和微軟Copliot、Salesforce等一樣,都是在既有優勢場景下進行AI化升級改造。

4月8日,360周鴻祎透露「360AI辦公」產品即將上線,將AI與瀏覽器相結合,提供圖片、寫作、文件、視訊、文件樣版五大明星場景共100多款實用工具,旨在一站式解決多行業、多場景的AI辦公和行銷需求,為使用者提供極大的便利性,同時也提高了使用者對360AI瀏覽器的依賴度。

在商業化模式上,該服務將采用會員付費訂閱模式,使用者透過註冊成為「360AI大會員」後,可以解鎖並使用全部的AI辦公工具。這種模式將帶來持續的收入流,有助於建立長期客戶關系。

在現有場景下進行AI化改造有兩大優勢:一方面,這 更符合使用者習慣 ,降低了使用者的學習和遷移成本;另一方面, PC瀏覽器與辦公場景天然契合 ,是一種全新而又務實的探索,更容易撬動付費意願更高的辦公場景。

AI辦公場景的商業化價值在於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強使用者體驗和滿足多樣化的辦公需求。360AI瀏覽器提供的AI辦公工具集透過智慧化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直接轉化為個人生產力。

同時, 360安全瀏覽器在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 ,這為360AI瀏覽器的推廣提供了強大的使用者基礎。利用這一優勢,360可以透過瀏覽器推廣AI辦公服務,進一步擴大其在AI領域的市場份額,具備更高的成功性。

據介紹,360AI瀏覽器背後有5個場景模型,透過多個專業模型進行協作、組合工作,就能在合適的場景裏把它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在通用聊天機器人賽道,月之暗面的Kimi智慧助手在上個月推出200萬字長文本功能後月存取量暴增至1219萬,彰顯了其技術領先性及其市場策略與使用者需求的精準對接。

▲Kimi智慧助手近3個月存取量(圖源:SimilarWeb)

不過,使用量的暴增也帶來了算力困境。Kimi爆火後,不少使用者反映時常宕機、出現大模型「說胡話」的Bug,類似的情況在OpenAI去年11月釋出最新模型GPT-4 Turbo後也出現過。大模型算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如何攤薄成本、減輕計算負擔是AI廠商和雲廠商共同面臨的難題。

在聊天機器人衍生出的AI虛擬陪伴賽道,MiniMax的星野抓住了以國產乙女遊戲使用者群為核心的市場需求,還增設了抽卡系統,基於沈浸感衍生出交易體系,在聊天對話的基礎上為產品帶來增值收費點。

三、大模型垂直客製成為 ToB 賽道關鍵解法

與C端相比,大模型在B端的商業化行程對數據安全、部署成本等提出更多要求,同時具有高度的行業專業性和客製化需求,企業需要的是能夠深入理解並解決行業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案。這要求大模型不僅要有強大的通用能力,還需要能夠針對特定行業進行客製化和最佳化。

下表列舉了海外科技巨頭、企業服務巨頭以及AI巨頭在B端的AI產品商業化案例。

其中,微軟以訂閱模式提供面向辦公場景的365 Copilot服務,AWS(亞馬遜雲科技)聚焦於大模型托管服務,SaaS頭部企業Salesforce和SAP則將AI技術融入企業服務產品中,OpenAI透過出售大模型API來獲取收入。

▲海外B端AI產品商業化案例

可以看出,將AI技術與原本的軟體服務、雲服務等傳統產品相結合,並基於企業數據提供垂直客製能力,成為B端AI商業化的一大路徑。

國內AI企業的ToB業務其實起步較早,以「AI四小龍」為例,其早期業務靠面向政府部門的G端起家,在大模型起飛之際也長期靠B端、G端業務存活。如商湯科技透過大裝置+大模型」的深度協同,推動了自身「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的叠代,業務板塊覆蓋智慧商業、智慧生活、智慧汽車和智慧城市。

在企業級市場,能否找到商業化路徑的核心是深刻的使用者洞察,背後則是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據周鴻祎說,360經過服務100多家客戶,形成了對ToB市場深刻的需求分析,一個典型的場景便是「知識管理」——在企業內部推動知識對齊,從而保證大模型不會杜撰或產生幻覺。

周鴻祎談道,企業做大模型需要兩個基礎設施:知識中樞和情報中樞,分別對應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垂直場景加上專有知識,能夠形成知識的閉環,並且持續最佳化企業大模型。360構建了一套知識中樞架構方案,將這4類知識收集起來,分析之後建立起一個內部的知識中樞。

▲360知識中樞架構方案

基於這一方案,360為某大學進行了電子圖書館智慧化改造,透過匯入、分析、整理海量異構文件資料,實作不受頁數、大小限制的文件秒級反饋,原始圖文與生成內容的對比檢視,並且學過的內容可以作為師生知識庫沈澱,用於智慧寫作。

也有企業選擇與OpenAI類似的道路,透過售賣大模型API介面變現。以智譜AI、百川智慧為例,雖然都提供開源模型,但也都在探索商業化路徑。

在上月的媒體溝通會上,智譜AI透露目前的商業模式可劃分為四種:API呼叫、雲端私有化、本地私有化以及軟硬結合一體機。

百川智慧目前主要是計費模式,提供通用大模型、角色大模型、知識庫等API介面,按token數收費。

結語:群雄逐鹿大模型, AI 商業化初現曙光

隨著大模型技術的崛起,AI行業迎來了群雄逐鹿的時代。企業們在B端和C端市場中探索多樣化的商業化路徑,從垂直客製服務到個人化訂閱模式,不斷嘗試和突破。盡管挑戰重重,但隨著技術的深入和市場的適應,AI商業化已初現曙光,預示著一個充滿機遇和創新的新紀元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