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拉康晚年為何認為精神分析是一種妄想?

2024-09-12心靈

早期拉康有一種非常魔怔的結構主義傾向,想要把一切情況都收納入精神分析的那幾套模型(俄狄浦斯、映像階段、三界理論……)中去,並且相信自己這套結構主義理論確實就是萬能的,任何人、任何情況都逃不出去。——這正是拉康在1968年持有強烈的革命悲觀主義傾向的原因,因為這時的他顯然會認為,再怎麽革命都逃不出既定的結構。

而晚期拉康的突破在於他意識到了沒有大他者的大他者、菲勒斯的菲勒斯,也就是說不存在一個更上位的東西來為結構本身賦予合法性,大他者本身也是有欠缺的,不存在元語言,那麽也就不存在某種恒定的結構。所以,以這張「欲望圖」為典例的精神分析理論,完全是回溯出來的,是相當可疑的。

拉康的欲望圖。學習這張圖的正確姿勢:搞明白每一個字元和每一根線的內在含義,然後痛斥這張圖壓根純屬扯淡。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理想結果並非讓患者/學生把拉康本人奉若神明,反而是讓患者/學生意識到大他者不存在,人世間的各種意識形態與幻想都是騙人的把戲。拉康的目標是要做大騙子,做騙王之王,要搞出比別的騙術更能騙的騙術,爭取把所有人都騙了,再讓所有人在受騙的過程中意識到大他者不存在,從而不會再被任何騙術俘獲。為了當好這個騙王之王,拉康才會想要去建立一個分析師共同體。

所以精神分析不僅是妄想,而且是妄想中的妄想,其目標就在於揭示其他妄想(性享樂、自戀的性認同)是不切實際的,不能解決危機。精神分析因其可以揭示別的妄想之為妄想,故而可說是「科學的(妄想)」,但它終究不是科學。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當德勒茲將【反-俄狄浦斯】遞交給拉康時,拉康不但沒有反駁、抨擊德勒茲和加塔利,反而稱贊德勒茲正是自己想要的人。

德勒茲與瓜塔利的精神分裂分析計劃……聲稱拉康才是第一位精神分裂分析師——拉康「是將這片分析領域精神分裂化的第一人」……的確,盡管在德勒茲與瓜塔利對拉康理論的結合是否值得肯定的問題上還存在著分歧,盡管他們的著作儼然被誤讀為一種對精神分析學說的公然拒絕,但是,還是有人堅持認為,德勒茲可能是「拉康的弟子中思考最為深刻、最為獨立的一個」。事實也的確如此,盡管德勒茲曾擔心拉康可能無法接受【反俄狄浦斯】中的批評,可拉康最終似乎十分欣賞對他著作的這種無禮的闡釋:「我所需要的,」他在與德勒茲為數不多的遭際中告訴他,「正是像你這樣的人。」
——芙麗達·貝克曼【吉爾·德勒茲】

德勒茲在其早期著作【差異與重復】關於第三時間綜合(尼采的永恒輪回)的內容中就尖銳地指出,實在界總會不斷入侵象征界,從而把人分裂為多個零散的主體(相當於精神分裂),所以指望建立某種穩固的、統一的符號秩序根本不可能——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正是拉康想揭示的。

問題在於,拉康的努力最後是失敗了的,他沒有能夠透過精神分析讓人們洞察到大他者的不存在,他成為了一個新的神像(並且,並沒有如他預期的那樣,成為最大的、最神的神像),他本人也在最後一期研討班後解散了自己的分析師共同體。

最後,拉康說:

「我正在消失,我將成為大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