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歌曲【小芳】這麽三觀不正,為什麽還能上春晚?

2015-04-23心靈

老規矩,先問是不是。

首先來看一下問題的描述,按照提問者所述,這個人在聽完【小芳】以後發覺,這首歌講述的故事是:下鄉知青在鄉下資源匱乏,所以騙了生產隊長家姑娘家的糧食和愛情,但在回城的時候沒有帶上人家,是為【明顯的「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無恥之歌」。

是以提問者對此感到非常氣憤,覺得「這麽道德瑕疵的情節居然能被歌頌被傳唱,還能透過春晚審查」,非常的匪夷所思,並認為這可能是由於某種輿情推動的。

以下是提問者的原文截圖,這裏概括的應該沒有問題吧。

按照提問者所述的內容推測,它應該是認為,男知青在農村期間得到了生產隊長家的糧食接濟度過了資源匱乏的困境,並且與生產隊長家的女兒締結了戀愛關系,受了生產隊長一家的恩惠,那麽在回城的時候就有義務帶著生產隊長家的女兒一起回城。

否則即是利用完了生產隊長家的價值後一腳踢開,是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此種行為存在嚴重的道德缺陷。

這個邏輯是沒有問題的,你既然在最困難的時候接受了他人的饋贈(糧食與情感),那麽你就有義務在擺脫困境後給予對等的報酬。

問題在於,原本的歌詞裏貌似不是這麽唱的啊?

小芳原唱歌詞如下:

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好看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在回城之前的那個晚上,你和我來到小河旁,從沒流過的淚水,隨著小河淌。謝謝你給我的愛,今生今世我不忘懷,謝謝你給我的溫柔,伴我度過那個年代。多少次我回回頭看看走過的路,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多少次我回回頭看看走過的路,你站在小村旁。

整首歌不算長,其中能夠提煉出的資訊也很簡單:下鄉的知青在農村處了個物件,因為知青回城面臨著分手,臨行的前一晚兩個人在河邊哭著告別。

就這些,別的沒了。

沒有「小芳」生產隊長的爹,也沒有什麽所謂的糧食資助,單純就是一對男女由於國家政策被迫分手這麽一個簡單的情節。

提問者自己似乎也知道,單純以搞物件分手作為「道德瑕疵」實在是太牽強,所以有意無意地補充了諸如【小芳是生產隊長家姑娘】、【知青騙了小芳家糧食】之類的些許元素。

說來也是咄咄怪事,這下面這麽多回答,居然就沒有指出這一點的……

如果歌曲中男方的行為真的存在「道德瑕疵」,真的無恥的話,那麽根據這個邏輯可以推出一個結論,男女雙方一旦締結戀愛關系,那麽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先提出分手的一方即存在道德缺陷, 與戀人分手是種無恥的行為。

是這個意思嗎?這種自戀愛關系起始的「從一而終」,恐怕並不是某些人所贊同的吧……

所以為什麽要加上【小芳是生產隊長家姑娘】,為什麽要加上【知青騙了小芳家糧食】?因為不加上這些真的找不到什麽所謂的瑕疵了……

那麽可能有人會說了,雖然歌詞裏並沒有提到【知青騙了小芳家糧食】,【小芳是生產隊長家姑娘】,但歌詞的撰寫者心裏其實就是這麽想的,「意欲」是吧。

可以,根據這種說法,我又去查了一下這首歌的創作背景。

李春波,1963年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是家中的小兒子,上面有二個姐姐、二個哥哥都是當年的知青,但李春波似乎並沒有知青的經歷。

歌曲【小芳】被發行的時間是在1993年,按照搜狐新聞的說法,這位「小芳」的原型即是歌手的妻子。

歌手與「小芳」的相遇是在一次朋友聚會上,當時還只是個普通吉他手的李春波與女孩相遇,並在後來的一次音樂表演中以演唱打動了少女,雙方情愫暗生,多年後修得秦晉之好。

很明顯,無論是歌手本人還是他的戀人,都不是什麽農村人,歌手李春波也不是什麽下鄉知青,更不存在什麽所謂的【知青騙了生產隊長家糧食】。這首歌跟什麽農村生活也沒什麽關系,純粹是文藝青年為了撩妹子,套了層鄉村生活的皮,寫的一首跟戀人調情的歌曲。

所以究竟無恥在哪呢?腦補的無恥嗎?

當然肯定還是有人會說,雖然歌詞裏挑不出毛病,雖然歌曲的創作跟【知青騙了生產隊長家糧食】也扯不上半毛錢關系,但是現實中一定存在【知青騙了生產隊長家糧食】這種道德敗壞的情況,所以這首歌曲一定也是道德敗壞。

說實話這個邏輯我有點沒看懂,不過沒關系,就順著這個邏輯往下盤一盤。這就存在一個新的問題: 知青靠什麽去騙生產隊長家的糧食呢?

六十年前農村的婚姻情況我不太清楚,但是六十年後的今天,網路上對於農村姑娘婚姻的看法我還是知道一點的。

提到農村女性的婚姻,我第一時間能夠聯想到的詞匯包括:彩禮,重男輕女,男多女少,賣姑娘給兄弟換媳婦,甚至某些地方還可能涉及人口販賣……在某些人的嘴裏,農村女性的地位幾近於牲口,屬於一種財產,重男輕女風氣導致的男多女少,使得年輕女性成為了一種緊俏的資產,父母與兄弟都指望著賣掉女兒換來的彩禮能夠給兒子娶媳婦。

類似的內容貌似都是知乎上的日經話題,應該沒有質疑吧?

關於農村女性的生活困境,我一丁點都不關心,只是如果上述內容都屬實的話,這就帶來了兩個新的問題:

1.被切斷了原有的社會關系下放至農村的男知青,靠什麽去勾搭被當地人視為「稀有資產」的農村姑娘,進而從女孩父兄的手裏「騙糧食」呢?在他們自己都回不了城的情況下?

2.知青是一個男女皆有的群體,而且普遍是被從父母身邊帶走的年輕人乃至於未成年人。在當地毫無根基的男知青從女方本地父兄的手中騙走女孩,與農村的本地人騙走或是搶走沒有父母庇護的女知青,兩種情況究竟哪一種的可能性更高呢?

當然,涉及現實問題,一味地腦補跟胡說八道也沒區別,我這裏查到了一些資料可供參考:

真實情況是,下鄉的知青無論男女普遍不願意結婚,無論結婚的物件是同行的知青,亦或者是當地農民。因為在農村結婚意味著響應國家號召紮根農村,等同於放棄了回城的權利。

其中女性的結婚意願要更強一些,一方面是因為在農村女性嫁人要比男人娶媳婦更容易,另一方面也是沒有父母親人庇護的年輕女性在農村的生活更艱苦一些。

至於說某些人想象中的「男知青勾搭農村姑娘」,農村姑娘的父母和兄弟都是擺設嗎?

這個問題最可笑的地方在於,現代網民對於對於農村社會的描述似乎呈現出一種「二象性」的狀態:

一方面農村姑娘的婚姻戀愛受到了父兄等封建家長的限制,乃至於失去人身權利,另一方面被切除了全部的社會關系、在當地毫無根基的外鄉人,卻能夠輕而易舉地繞過封建家長的控制,偷走農村姑娘的身子和心;

在大學生山村支教的問題下,各種回答或是講道理、或是現身說法地規勸年輕人,深愛生命、遠離鄉村,甚至有這種「把知乎精英下放到農村能幹成什麽事情」的問題來嘲諷「精英們」的眼高手低;另一方面,這些人又覺得平均年齡十幾歲的下鄉知青們,到了農村以後就能夠興風作浪,而農村的本地人只能懦弱地任由其欺負。

在現代網民的嘴裏,農村人似乎時而淳樸、時而狡詐,時而陰險如豺狗、時而溫順如綿羊,這些農民似乎會根據觀測者的觀測角度不同,而塌縮成不同的社會狀態,表現出不同的性格品德,這是最令我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

量子力學中的塌縮現象僅存在於微觀層面,宏觀世界中並沒有「薛丁格的貓」。至於說為什麽農村社會會呈現出這種詭異的因觀測者變化而變化的「二象性」?

這可能並不是觀測物件的問題,而是觀測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