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灑在長江天鵝洲故道上,一群麋鹿在淺灘中嬉戲,一行白鷺從半空中掠過。草叢深處,幾個穿著迷彩服的身影正用無人機對剛出生不久的瘦小幼鹿加強監測。
「【詩經】上說的‘呦呦鹿鳴’,是鹿的叫聲,聽起來清脆悅耳。」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育區工程師楊濤告訴記者,今年麋鹿產仔季,保護區共有498頭小鹿出生,創歷史新高。
兩頭幼鹿在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育區嬉戲玩耍。新華社記者伍誌尊 攝 據統計,截至目前,湖北石首麋鹿數量已增至3800多頭,族群規模全國最大,其中保護區內有2400余頭、保護區周邊有1400多頭。而全國範圍內,到去年底,麋鹿總數達1.3萬頭。
麋鹿在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育區內活動。新華社記者伍誌尊 攝 楊濤感慨地說,從在本土消失,到回歸和復壯,麋鹿走過了一個多世紀。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的命運折射了生態環境的變遷和發展。
麋鹿面似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驢,又名「四不像」,自古被視作「祥瑞之物」。但由於多種原因,到20世紀初,麋鹿在中國本土絕跡,少量流落海外。20世紀八十年代,首批麋鹿被從英國重引回中國。緊接著,中國在湖北、北京、江蘇等地建起麋鹿保護地,助其在長江、黃河中下遊等棲息故地重建家園。
在長江天鵝洲上的石首麋鹿保護區,今年53歲的張愛民已與麋鹿朝夕相處近30載。「保護區就像我們的家,麋鹿就是家人。」他說。
為掌握懷孕母鹿的生活習性,監測巡護隊的隊員們曾在總面積2.3萬畝的保護區跟蹤觀察,風餐露宿;他們也曾頂風冒雪,為麋鹿打草備食,記下麋鹿過冬的點點滴滴……隊員們見證了麋鹿的生老病死,也守護著麋鹿族群從最早的64頭發展壯大至今。同時,在人和鹿的共同努力下,石首麋鹿實作了自然繁衍,恢復了野生習性。
張愛民等隊員說,他們深切地感受到,麋鹿族群發展迎來的最大利好,當屬長江大保護戰略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提速。
兩頭麋鹿在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育區內活動。新華社記者伍誌尊 攝 據了解,2016年以來,湖北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石首等沿江縣市多措並舉全面治汙修復水生態,為麋鹿、長江江豚等珍稀動物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存環境。
此外,石首麋鹿保護區資訊化建設剛剛完成三期工程,已建起一個空地一體化監管平台。得益於無人機定時巡查、6台前端采集攝影機及50台紅外相機全天候自動拍攝等舉措的實施,保護區對麋鹿群體和個體生長活動情況,水質、土壤、蟲情等環境資訊以及無關人員入侵等報警資訊,都實作了即時監控、及時響應,比過去單靠張愛民等隊員騎車或步行監測巡護的效率顯著提高。
麋鹿在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育區內活動。新華社記者伍誌尊 攝 記者在保護區現場看到,一座擁有5個展廳、1800平方米展示面積的長江麋鹿館正在興建。
「明年這裏就能正式接待遊客和研學團體,屆時還會開放實驗區讓公眾近距離觀看麋鹿。」楊濤說,生態保護是一場沒有止境的接力,希望透過直觀展示,讓更多人了解麋鹿的前世今生及其背後的家國故事,逐步認識到保護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的重大意義。
長江故道,呦呦鹿鳴,新生的故事還將繼續。(記者伍誌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