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健康中國】;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家長帶到醫院精神心理科就診,原因是他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厭學、拒學。為什麽越來越多的孩子厭學、拒學,原因是什麽呢?
孩子厭學的原因
通常,繁重的學業壓力和競爭,以及校園中的不良人際關系
是孩子厭學、拒學的校園因素。另外,這樣的狀況會進一步加劇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使得師生關系、同學關系陷入惡性迴圈。
更糟糕的是,當孩子處於一種被孤立的弱勢狀態時,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校園欺淩,這也加重了孩子厭學、拒學的狀況。
厭學或拒學的孩子同樣會受其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家庭經濟條件差、單親家庭、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家庭成員患有軀體或精神疾病、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正確等
。
這些家庭環境因素導致孩子內心非常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和力量感,沒有足夠的心理韌性和抗壓能力,生活中的負性遭遇
會直接擊垮他們的心理防線,引發其厭學、拒學的回避行為。
判斷孩子是否有消極認知
厭學、拒學的孩子往往會存在固化的消極認知,家長要隨時觀察孩子的情況。
1.思維反芻:
個體對負性事件的原因、過程、後果進行反復、自動化的思考。
2.非黑即白思維:
把人或事物簡單地分為「好與壞」「對與錯」,缺乏中間地帶。
3.認為自己會「讀心」:
即便證據不足,當事人還是認為自己知道他人是怎麽想的。
4.以偏概全:
用片面、局限的觀點來看待整體問題。
5.過度攬責:
將不好的後果更多地歸因於自己,不能客觀地看待問題的成因。
6.過度誇大或過度貶低:
過度地放大或縮小自己、他人或事物的重要性等。
這些消極的認知方式會引起消極的情緒反應,或者直接影響到人際關系。
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
1.及時發現與幹預
家長應試著平等、尊重、溫和、耐心地與孩子溝通,了解厭學的原因
,但避免過度刺探孩子的私密
。
2.對孩子有同理心
家長要提升自己的「心理容量」,對孩子厭學、拒學的行為多一些包容和允許。當孩子願意和家長溝通時,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在心理上支持孩子
。
3.進行自我調節
家長自身的情緒處理方式,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家長先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
,才有可能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和靠山,也才能夠為孩子創造出一種包容和允許的心理空間。
4.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孩子輕度厭學、拒學可以透過適當引導教育來調整。但若孩子出現中重度厭學、拒學表現,說明孩子已經無力透過自身改變來調整心理狀態,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就醫。
作者:浙江省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黃瑤駒 金曉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