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仁濟醫院門急診人次、住院手術人數均居上海市第一。歷經百余年接續創新,仁濟醫院用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和不懈的努力,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記者 | 周 潔
「雙臂輕輕發力,慢一點,不要急。」在康復科醫生的輔助下,35歲的吳女士(化名)慢慢站立起身,久違的笑臉重新綻放在她的臉上。
就在不久前,吳女士剛剛經歷了剖宮產、雙肺移植手術。2024年2月6日,吳女士順利出院,達成了龍年春節前與家人團聚的願望。
此次危重孕產婦的成功搶救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胸外科、重癥醫學科、婦產科、麻醉科、ECMO團隊、康復科等多學科團隊攜手上海市肺科醫院肺移植及重癥團隊聯合開展。這也是首例在仁濟醫院成功完成的危重孕產婦雙肺移植手術。
「我現在真的很想親親小寶,告訴他,多虧有了仁濟醫院,我才能夠見到他。」想到馬上就能回家,吳女士十分感慨,是仁濟的醫生護士將自己從鬼門關拉了回來,不僅挽救了她的生命,也挽救了一個家庭的幸福。
仁濟醫院醫務處處長龔興榮介紹,為了這次堪稱「奇跡」的救治,仁濟醫院共組織全市及院內多學科聯合診療MDT大會診20余次,救治專家組幾乎每天都會討論病情進展,全院25個科室,50余名副高以上級別專家參與會診救治。對吳女士的成功救治,展現出仁濟醫院各學科均衡發展的綜合實力,也體現了優勢學科在疑難重癥面前的勇於擔當。
重癥醫學科已成為醫院危重患者救治的核心平台。
醫療服務能力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
據仁濟醫院副院長王爭介紹,仁濟醫院現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3個,其中,消化科在復旦專科排行榜上連續四年位列全國第一;風濕科、麻醉科、泌尿科、變態反應科、生殖醫學科、核醫學科、婦產科位列全國前十。仁濟醫院肝移植手術量自2011年起連續13年保持全國首位,單中心兒童肝移植實施例數連續11年居全球首位;腎移植手術量連續6年全市第一;2023年,仁濟醫院重癥醫學「新冠重癥患者精準辨識和規範診治體系的構建」獲批國家衛健委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計畫。
多年來,仁濟醫院門急診人次、住院手術人數均居上海市第一。醫療服務內涵品質逐年提升,病例組合指數CMI(該指標反映醫療機構收治診療疾病的疑難程度、收治疑難重癥的能力與整體技術難度,數值越高,代表醫療服務難度系數越高)從1.26逐年增長至1.44,最高排名位居全國第十。
歷經百余年接續創新,仁濟醫院用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和不懈的努力,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多學科合作,不放棄每一位病人
「疑難雜癥找仁濟」,吳女士的救治過程,充分說明了患者們口口相傳的這句話,所言不虛。
2023年10月的一天,仁濟醫院婦產科,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正在進行。
「產婦呼吸急促,建議鼻導管吸氧,抗生素抗炎治療。」
「產婦出現I型呼吸衰竭,緊急聯系家屬!」
35歲的危重孕產婦吳女士由外院緊急轉入仁濟醫院,她患有間質性肺炎,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進展很快。10月29晚間,吳女士的病情經動脈血氣分析已發展為I型呼吸衰竭,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為了保障吳女士的生命安全,仁濟醫院以最快速度組建了一支「最強戰隊」——由林建華教授、趙愛民教授領銜,產科主任張羽、副主任醫師陳雲燕組成的婦產科專家團隊,與院內胸外科、呼吸科、重癥醫學科、ECMO團隊緊急討論吳女士的救治方案,最終確定了在椎管內麻醉下行腹膜內子宮下端剖宮產手術。
在醫護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吳女士順利誕下一名男嬰後被送至ICU病房繼續接受治療。
醫院為吳女士反復組織多學科討論調整治療方案,但她的病情仍舊急劇惡化,專家組一致認為肺移植是唯一的救治方案。
考慮到產婦病情危重,仁濟醫院立即向上級部門提出了緊急肺移植手術申請,同時邀請肺科醫院移植團隊共同參與。另一邊,重癥醫學科為吳女士上了人工膜肺ECMO,幸運的是,吳女士等到了合適的肺臟,可以接受肺移植手術,這也是仁濟醫院首例雙肺移植手術。
有30年手術經驗的仁濟醫院胸外科主任趙曉菁帶領團隊與肺科醫院團隊一起沈著穩健地完成了這台手術。他表示,肺移植手術在胸科手術中算是難度最高的手術之一,目前上海市內能開展肺移植手術的醫院屈指可數。
等待供體的那些天裏,吳女士曾經歷數次生死考驗。仁濟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臯源介紹,吳女士手術全周期內的生命維護有三道難關要闖。
第一道難關是做好肺移植手術前的抗感染處理,為肺移植手術的進行創造更有利條件;
第二道難關是ECMO長期維護與支撐。從患者剖宮產後送入ICU,重癥醫學科為吳女士開展了超過30余天的人工肺支持。而在雙肺移植術後,吳女士再次送入ICU病房維持生命。「這個過程中,患者多次恢復清醒狀態。我們需要為患者做長時間的鎮痛,透過用藥減少患者術後的自主呼吸,進而避免呼吸或者咳嗽引發的大出血。多延續一天,生命維護的難度就要多一倍。」臯源說。
第三道難關,則是移植術後的免疫抑制用藥管理。為此,仁濟醫院安排了以何征宇、余躍天、邢順鵬等為主的醫生團隊、護理專班以及呼吸治療師團隊,24小時無休,一對一全程關註患者的生命體征。在重癥醫學科團隊全力守護下,實作了術前無感染,術後排異反應小的最好結果。
病情穩定後,仁濟康復科團隊接棒,在精心周密的照料下,吳女士轉入了普通病房。
吳女士是仁濟醫院多年來救治的眾多疑難病例中的一個。仁濟醫院的創新發展和多學科合作,最終體現在救治能力上,也體現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中。
作為上海市首批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之一,也是滬上最早建立的上海市產科心臟病監護中心,仁濟醫院承擔了上海40%左右的危重孕產婦搶救任務。聚焦疑難危重疾病,仁濟醫院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已形成了由婦產科、重癥醫學科、心內科等近30個學科共同參與的救治體系,組建了ECMO救治小組等多個搶救專家群,實作線上線下多學科會診,為孕產婦打通全天候生命通道。2023年,仁濟醫院成功搶救危重孕產婦72例,救治成功率100%。
金字招牌,保持醫療競爭力
仁濟醫院的優勢學科,在為患者提供生命健康保障的同時,引領著各自專業的發展。
對於很多消化疾病患者而言,去仁濟醫院代表著「放心」。仁濟醫院消化科,是患者心目中值得信賴的老牌學科,年門診量超過60萬人次,近五年來服務的患者數量穩居國內第一。仁濟醫院消化科連續四年在復旦版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一。
仁濟醫院副院長、消化病中心主任房靜遠表示,診療實力是收獲患者信任的重要原因:「江紹基和蕭樹東等老專家為科室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仁濟消化亞專業齊全,很多重病患者到了仁濟,心裏就踏實了。」
仁濟醫院消化科是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上海市臨床重點專科等所在地,2010年以衛生部評審全國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消化內科)」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行列。學科內的每一個亞學科方向都對應患者的迫切需求。
以免疫性肝病為例,這種疾病的患病率約萬分之五,但中國人口基數大,患病群體不小。免疫性肝病如果不能及時診斷和治療,後期可能轉化成肝硬化等重疾。消化科主任馬雄回憶:「過去國內對自身免疫性肝病嚴重性認識不足,仁濟醫院建立自身抗體檢測、肝活檢等檢查技術,很多病人聞訊而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做了相關研究,研究結果反哺到臨床,學科的學術影響越來越大。」
近年來,仁濟消化學科還牽頭制訂了由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和消化內鏡分會組織的常見疾病臨床診療指南與共識近20項次,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向臨床新療法、新診療規範、新藥、衛生政策等實際套用轉化,一流診療研究方案投入全球、區域健康治理。
提起仁濟醫院消化科,不少人還會第一時間想起仁濟醫院的消化內鏡專業。上海每年約1/7的消化內鏡檢查在仁濟醫院完成,為全市第一。仁濟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李曉波介紹,仁濟醫院內鏡中心是全國開展內鏡診治計畫最為齊全的機構之一,尤其以消化道早期腫瘤的診治、小腸疾病、消化道出血為特色。
仁濟醫院內鏡中心是全國開展內鏡診治計畫最為齊全的機構之一。
風濕科同樣是仁濟醫院的傳統優勢學科,連續四年在復旦版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三,在風濕病及自身免疫病領域實力雄厚、成就斐然。
風濕免疫疾病涵蓋了數百種疾病,被稱作疑難雜癥「大雜燴」,病因復雜,臨床表現多樣,治療難度大。在中國,風濕病的患病率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和內分泌代謝性疾病。
風濕科是仁濟醫院的傳統優勢學科,連續四年在復旦版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三,在風濕病及自身免疫病領域實力雄厚、成就斐然。
1979年,仁濟醫院風濕科正式創立,引領國內風氣之先。仁濟醫院首席專家鮑春德教授在采訪中回憶,上世紀90年代,科室進入快速發展期,先後成立了上海市風濕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風濕病研究所等,學科影響力逐步提高,成為國家風濕病學重點專科。仁濟醫院風濕科近年來在許多罕見病特色病種上精耕細作,持續為各類罕見病患者提供專業服務。
2023年,仁濟醫院整合院內優勢學科、優質資源,正式成立「疑難及罕見病中心」,建成罕見病臨床診斷、臨床佇列研究、治療和隨訪評估體系,還設立「罕見病融合門診」,讓患者在一次就診中獲得多個學科領域的診斷建議。
根據不完全統計,國家衛健委已頒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罕見病目錄中,有58種罕見病曾在仁濟醫院得到確診和治療,其中罕見病目錄中約50%的成人罕見病,均在仁濟醫院24個臨床科室中得到診治。隨著該中心的建成,越來越多的罕見病將變得不再罕見。
技術突破,引領醫療進步
2024年9月20日,仁濟肝臟外科迎來建立20周年。 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執行主任張建軍回顧20年前的9月,肝移植中心(肝臟外科雛形)剛剛成功開展首例成人肝移植術,當時夏強36歲,張建軍38歲,學科還只是一株嫩芽。 僅僅20年後,仁濟醫院肝移植年完成量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兒童肝移植單中心年例數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
仁濟肝臟外科如今是以成人和兒童肝移植為特色,兒童肝移植為標誌性技術,集終末期肝病和肝癌手術、微創、靶向及其他各類綜合治療手段為一體的臨床醫學中心。它已成為上海乃至中國肝臟外科的一張閃亮名片,吸引了美國、英國、比利時、芬蘭、日本、南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醫生護士到仁濟醫院學習肝移植技術。
仁濟醫院始終堅持以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為引領,促進臨床技術創新,最佳化服務模式,提高臨床醫療品質水平。
仁濟醫院胃腸外科運用頭戴式空間電腦和全高畫質電子內鏡,由尖端手術機器人實施全胃切除術。
2024年8月,仁濟醫院胃腸外科主任張子臻頭戴空間計算裝備,帶領團隊進行一台高難度的胃癌手術。接受手術的患者趙先生(化名),不久前經胃鏡檢查後發現胃食管結合部巨大潰瘍,累及食管下端,病理顯示低分化腺癌。
趙先生希望接受微創外科手術治療。根據既往經驗,累及食管下端的胃食管結合部惡性腫瘤,要想精準判斷食管切緣,是比較棘手的難題;而在機器人手術中,由於缺乏直接觸感,往往需要結合術中胃鏡。但胃鏡畫面與手術畫面無法同框顯示,需要主刀、助手、內鏡醫生不斷重復確認,不僅嚴重拖慢手術節奏,更存在潛在的安全性問題。
為了最大程度保證手術的精確性和安全性,張子臻想到了用空間計算技術解決手術難題——透過一系列復雜環境下的壓力測試,將手術機器人和全高畫質電子內鏡影像訊號低延遲輸入空間計算裝置。手術時,內鏡下腫瘤切緣定位、腹腔內的吻合器切割位置、機器人機械臂的食管胃底牽拉得以在同一視野下呈現。最終,手術順利完成,術中冰凍結果顯示切緣無腫瘤。
這是媒體首次報道、結合頭戴式空間電腦和全高畫質電子內鏡、由尖端手術機器人實施的全胃切除術。全新的手術數位藍圖攻克了胃癌手術難點。仁濟醫院正在打造的智慧胃腸手術平台將前沿科技成果無縫對接至臨床診療,展現醫療創新的力量。
從過去的開放術式到腹腔鏡,再到機器人手術,手術的方式在不斷地改變,手術的理念也在不斷地改變。
仁濟醫院於2014年裝機第一台手術機器人,泌尿科是院內較早啟用機器人做手術的科室。作為上海最早獨立建科的泌尿專科,也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仁濟醫院泌尿科創造了該學科歷史上眾多的「第一」。
邁入21世紀以後,在黃翼然教授、薛蔚教授的帶領下,科室發展迅速。作為中國最早的以亞專業建設為單位的泌尿科,目前共有10個亞學科,年度門診量近50萬人次,年手術量超過28000台。也就是說,每4位元上海市市級醫院收治的泌尿腫瘤病人中就有一位在仁濟醫院泌尿科進行治療。
泌尿科的疾病治療目前92%都采取了微創治療。「醫院現在有三台機器人進行相關的手術操作,每年機器人輔助手術的手術量超過3000台,在國內也是首屈一指的。」這些年,泌尿科大力推動機器人的國產化。泌尿科團隊與上海微創等企業進行醫工交叉的合作,參與新型機器人的研發。仁濟醫院泌尿科主任潘家驊告訴記者,仁濟是一所研究型醫院,有責任貢獻新的術式、藥物、器械的使用及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仁濟醫院始終註重培養年輕醫療骨幹,潘家驊、張子臻都是「80後」,已擔任優勢學科的管理者。對於年輕的學科帶頭人而言,壓力有之,責任有之,雄心亦有之。「仁濟醫院的發展目標是把醫院建成與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學院相匹配的,創新型、研究型、智慧型、國際化的國際一流醫學中心城市的標桿醫院。對於我們年輕骨幹來說,要對標這個目標,透過傳承和創新,帶領團隊為醫院實作更高的目標貢獻力量。」潘家驊說。
優勢學科的接力發展,持續增強仁濟醫院的醫療服務影響力,創新突破的診療技術和診療理念,引領著醫療的發展。
聚焦病人所需,挑戰診療難題
仁濟醫院心內科歷史底蘊深厚,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計畫之一。
2023年,青海果洛的藏族同胞龐先生(化名)確診患有先天性心臟房間隔缺損,由於青海醫療條件限制,在上海援青醫生的幫助下轉診到滬接受進一步治療。
仁濟醫院副院長、心內科主任醫師蔔軍為龐先生主刀,用時半小時,順利完成經皮房間隔缺損介入封堵治療。術後6小時,龐先生就可以下地走動,2天以後平安出院。精湛的醫術、規範的治療,讓他對上海豎起了大拇指。
對醫學的追求,始終指引著仁濟人去啃難啃的硬骨頭。
心臟起搏器囊袋感染是少見而最難處理的起搏器術後並行癥之一,一旦發生囊袋感染,有引發敗血癥風險,甚至會危及生命,去除起搏器並拔除電極是處理囊袋感染最為有效的方法。然而,起搏器電極拔除是手術難度最高、風險性最大的心臟介入手術之一,是很多心臟介入專家不敢觸碰的「雷區」。
為了解除這類患者的病痛,仁濟醫院心內科起搏器團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處理起搏器囊袋感染及電極拔除方案,近年來為數十例外院轉診來的囊袋感染患者成功拔除起搏電極,解除了患者病痛。除了套用常規器械,心內科起搏器團隊還運用簡易工具自制了安全有效、經濟實用的拔電極器械,並取得了國家專利。
此外,針對素有「心臟疾病中的癌癥」之稱的心力衰竭,團隊透過實驗室檢查和心臟磁共振檢查測定分組,觀察「心衰易患」人群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在此基礎上建立心肌指標復合模型預測心衰發生的預測模型。
2018年,仁濟醫院組建仁濟醫院心衰中心,結合疑難心肌病及心力衰竭開辦學習班,定期進行遠端網路多中心典型及疑難心衰病例討論,目前常規線上參與醫院已有150余家,仁濟醫院的優勢技術在更廣的範圍內得到了推廣。
面對疑難雜癥,仁濟人從來不畏懼挑戰。
56歲的張先生(化名)罹患尿毒癥3年,每周血液透析3次,並且還伴有內環境紊亂、貧血、肺部感染、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一年中,張先生兩次骨折,基於他這樣特殊的身體狀況,治療的難度和風險是非常大的。
仁濟醫院麻醉科主任楊立群介紹,如果對這位患者進行常規全麻,圍術期存在諸多潛在風險,患者可能很難安全順利度過麻醉誘導、維持和復蘇期。因此,麻醉成為能否手術的決定性因素。最終,采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由仁濟醫院副院長、骨關節外科主任醫師嶽冰和骨關節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曲新華主刀,張先生順利完成半髖置換術。10天後,張先生順利出院。
幾個月後,張先生再次不慎角力致人工髖關節義肢周圍骨折,他帶著信任再次找到仁濟醫院骨科團隊。「要控制病情,張先生必須進行骨折內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並在術中確定是否需要翻修半年前手術的髖關節義肢。」張先生此番手術,術前情況之差、手術之大、出血量之多,均使麻醉面臨巨大考驗,「精準麻醉」勢在必行。
這一次,仁濟醫院麻醉科專家團隊利用全身麻醉復合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成功實施麻醉,幫助張先生成功完成手術,重新行走。楊立群介紹,采用全身麻醉復合神經阻滯後,全麻藥物用量顯著減少從而降低對患者心肺功能抑制,同時能夠充分保證術中和術後鎮痛效果。這為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危重患者麻醉提供了新的思路。
仁濟醫院腎臟科成立於20世紀70年代,是中國較早建立腎臟科的醫院之一。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仁濟醫院內科病房中成立了中西醫結合病區,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腎臟病以及腎功能不全,並以「攻克不治之癥尿毒癥」為主要方向。腎臟科目前已建設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教育部重點學科,首批衛生部腹膜透析培訓中心,國家慢性腎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上海市腹膜透析研究中心,亞太腹透臨床學院,全國第一個居家透析培訓中心,並且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分子細胞(腎病)實驗室。
2024年,仁濟醫院腎臟科入選「國家隊」,成為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在這裏,中西醫不再是簡單的西醫牽手中醫,將是「中醫+西醫+X」多學科交叉。
從2006年開始,仁濟醫院腎臟科專家們就用新技術進一步研究,研發經典中醫方子,經過多年努力,腎臟科與膽胰外科、藥學部及中醫科協作已實作5項中成藥物的研究成果轉化。在中西醫治療腎臟病之路上堅守了幾十年的仁濟醫院腎臟科專家倪兆慧介紹,腎八味膠囊、尿石通合劑、桃紅消炎顆粒為已完成轉化,成為仁濟醫院自制中成藥劑,在仁濟醫院門急診、病房廣泛套用。護腎益氣顆粒取得原上海市衛計委綜合醫院中西醫結合專項重點計畫資助,已獲得發明專利,正在轉化中。
仁濟醫院腎臟科還聚焦於中西醫結合防治腎臟病的基礎、臨床和交叉創新研究,牽頭制定了包括IgA腎病、糖尿病腎病、慢性腎衰竭等多項全國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優勢學科之間的通力合作,讓一個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仁濟醫院裏順利完成。
模式創新,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醫療模式、就醫流程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就醫體驗,也關系到治療效果和醫療品質。 在醫療模式上,仁濟醫院不斷適應時代進步,推出創新解決方案。
記者一早到訪醫院1號樓內的仁濟醫院腫瘤中心,中心主任劉穎斌的診室外已經有一位東北的患者在候診,經過病友的介紹,她慕名千裏迢迢到這裏求醫。
2022年7月腫瘤中心正式啟用,目的是整合綜合性醫院多學科優勢資源,推進腫瘤規範化個人化精準診療。
隨著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早期發現比例上升,綜合性醫院腫瘤綜合診治中心建設已成為提升惡性腫瘤診治、研究能力的關鍵環節。「醫療技術的進步讓很多腫瘤患者實作了帶瘤生存,癌癥逐漸納入慢病管理,患者對於長期的治療和康復追蹤服務有所需求。然而,腫瘤的治療和預防不是一個科室就能完成的。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的腫瘤綜合診治中心建設勢在必行。」劉穎斌告訴記者。
仁濟醫院自2014年6月以來,先後掛牌乳腺疾病、胃腸疾病等多個綜合診治中心,常規開展15個腫瘤多學科聯合診治MDT。2022年7月腫瘤中心的正式啟用,目的是整合綜合性醫院多學科優勢資源,推進腫瘤規範化個人化精準診療。
目前,仁濟醫院以提高腫瘤患者生存期和生存品質為目標,打造集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康復支持等為一體、醫教研防管全方位發展的腫瘤防治中心,截至2023年底,腫瘤中心門診已接診腫瘤患者7.7萬人次;腫瘤特色專病門診增至18個,接診患者近2.5萬人次。中心開設腫瘤聯合門診8個,推行「多對一」的新型診療模式;常設腫瘤多學科綜合診療MDT團隊16個,累計開展討論694場,累計5000余人次腫瘤疑難重癥患者得到了個人化綜合診治。
2000年以後,仁濟醫院和其他大型綜合性醫院一樣,面臨空間床位資源緊張,病人住院難、手術排隊時間長等問題。對此,仁濟醫院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探索日間手術模式,力爭讓患者當天來院、當天手術、當天離院。
仁濟醫院副院長張繼東至今仍感慨萬千:「一開始推行日間手術模式面臨很多困難。我們不斷最佳化流程,改進服務模式,加大宣傳培訓。從患者的預約、入院、手術到出院,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最佳化,確保患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透過改造住院流程、升級醫技水平、開發資訊系統等,日間手術中心可以實作科室醫生統一向病房申請床位與手術室,手術病人住院時間僅為1至2天,床位周轉率大幅提高,病人醫療費明顯下降。仁濟醫院的日間手術數量已經超過全院手術量的30%,受到患者的廣泛歡迎。
多年來,仁濟醫院日間手術規模保持全市第一、全國領先,建立了日間手術的「仁濟標準」管理模式,成為全國日間醫療示範性創新醫院。
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被貫徹在仁濟醫院的方方面面。仁濟醫院門急診辦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莊旭向記者介紹,醫院不斷改善服務流程和硬體設施,針對就醫流程繁瑣的現象,門急診辦打造五個「一」工程,即一站式門診、一日通手術、一體化預約、一鍵式尋路、一系列科普,讓患者體驗一站式就醫流程。
「以一日通手術為例,從7月份開始,我們推出‘宮腔鏡診斷一日通’‘整形外科疤痕雷射治療一日通’門診服務,符合條件者,當日就診即可當日下午手術,方便異地患者就醫。」莊旭表示,仁濟醫院還是上海首家實作「3D實景AR智慧就醫導航功能一體化」的醫院,目前已經進入2.0版本,未來將進一步探索門診預約成功後的尋路模式。
在醫療模式上,仁濟醫院不斷適應時代進步,推出創新解決方案。
針對知名專家門診一號難求的現象,仁濟醫院不斷創新門診服務模式。2021年起,仁濟醫院在全市率先推出基於「互聯網+醫療」的按需分配專家號精準預約模式,到2024年已覆蓋全院26個臨床科室90余位臨床專家,受益患者達10萬人次。這一舉措讓真正需要權威專家診治的患者第一時間得到診治,也讓部份掛錯號的患者少走彎路,實作醫療價值的最大化。仁濟醫院還透過打造多學科融合門診、新青年周末驛站、老年口腔關愛門診等特色門診,滿足不同人群的就醫需求。
無論是醫療模式的創新、臨床研究的推進還是醫療流程的改造,最終的目的都是提高診療效果、提高醫療效率,為患者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醫療高品質發展道路必然充滿艱辛,仁濟人正在大膽探索中走出自己的模式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