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楊沙沙 佟雲翀】今年秋天,一批售價高達每斤200元的新疆「沙漠青蟹」,上市後被搶購一空。這批青背白肚的青蟹,賣相、口感不輸於原產地浙江等東南沿海的養殖產品。青蟹,這種常出現在高端日料、火鍋中,每年一半依靠進口的海產,如今能在沙漠、鹽堿地這種不毛之地養殖,給現代農業帶來極大想象力。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 全世界約有10億公頃鹽堿地, 占所有耕地面積的7%。今年中央一號檔強調,「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打好鄉村全面振興漂亮仗」。中國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強調,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沙漠養螃蟹」在中國鹽堿地推廣,讓中國農民直接獲益。而最早將沙漠和螃蟹這兩個事物聯系在一起的,是寧波大學特聘研究員王歡的一次「黃河之旅」。近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和環球網聯合主辦的2024「走讀中國」國際媒體交流活動走進寧波大學。王歡為來訪外國記者團做了關於鹽堿地養殖青蟹的講解。
在新疆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六團,王歡展示剛剛收獲的「沙漠青蟹」
青蟹和鹽堿地的「雙向奔赴」
2018年春節回河南延津老家,還在寧波大學做師資博士後的王歡,路過開封汴京浮橋,看到那麽寬的黃河灘利用率卻很低,於是發了一個朋友圈——把青蟹養到黃河吧!
事後,王歡琢磨了一下,認為「讓黃河岸邊爬滿青蟹」也不是不可能。王歡主要研究課題是青蟹低鹽適應,一方面,黃河灘鹽堿地和海水都是又鹹又苦,說不定可以將鹽堿地的黃河水轉化成養殖青蟹的水質;另一方面青蟹是高價值經濟物種,國內又供不應求,把青蟹養在這種貧瘠的鹽堿地,對當地農民增收肯定會是一個很大的推動,說不定可以「雙向奔赴」。
王歡帶著這樣的思路,開始化驗河南延津和蘭考兩地的水質,結果顯示,當地pH(酸堿度)值合適,鹽度大約1.5‰,遠低於海水30‰多的平均鹽度。青蟹養殖鹽度一般在18‰左右,但王歡一直從事低鹽青蟹養殖,理論上有自信,「鹽度低沒關系,我能夠經過研究讓青蟹適應」。
得到博士後導師王春林教授的支持後,王歡選擇在家鄉開始青蟹養殖技術攻關。現在回想,王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選擇了「一根最難啃的骨頭」。因為相比西北內陸,河南地區鹽堿地鹽度更低,養殖門檻更高。
從養活到養大
青蟹屬於高端食材,個頭比梭子蟹大,主要分布在長江口以南,市價常年在每斤150元左右。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青蟹養殖市場,但每年依然有一半以上的青蟹需要從東南亞國家進口。
2018年6月,王歡帶著學生來到河南,分別在蘭考和延津投放第一批蟹苗。王歡帶著忐忑的心情等到10月。其間,養殖戶張四培告訴他「看到了饅頭大小的青蟹」。「十一」假期後,王歡帶著學生在池塘撈了三天,但是「把池塘都翻遍了,一只青蟹都沒找到」。第一年的嘗試等於失敗了。
王歡和團隊陷入一個低谷期,理論向實踐轉化的最後一公裏往往是最難的。王歡琢磨,以往青蟹低鹽淡化的技術關鍵是看鹽度降低到什麽程度是青蟹能承受的極限。「要緩慢降低鹽度讓青蟹適應,降得太猛,青蟹容易死,降得慢,又容易刺激青蟹蛻殼,一蛻殼青蟹就容易被同類吃掉,損失量就會擴大。」王歡向記者解釋道。
2019年,王歡帶著學生經過艱難研究,首先攻克了鹽堿地養殖青蟹的第一個關鍵技術——青蟹苗種高效快速淡化技術,能夠在72小時內讓青蟹苗種從20‰以上的鹽度適應至1.5‰左右的鹽度,苗種淡化成活率達95%以上。當年10月在蘭考、延津兩地收獲的時候,青蟹確實養活下來,但問題又來了,青蟹個頭較小,每只平均只有二三兩。東南沿海養殖青蟹,每只大概六七兩甚至一斤都有。養活了但養不大,從產業發展角度來講,養殖戶不能靠青蟹賺錢,也很難推廣。
這次,王歡不再讓青蟹適應新環境,而是改變環境讓青蟹長得更好,團隊開始從鹽堿地水質入手。「除了鹽堿度調配,青蟹生長發育還需要很多礦物質元素,例如鉀、鈣、鎂等等,就像植物的肥料一樣,缺什麽我們補什麽。」王歡形容,這一過程就像調配「仿生海水」,而透過三年摸索,2020年,青蟹養殖終於在蘭考、延津等地取得了初步成功。
養殖版圖不斷擴充套件
有了成功經驗,青蟹養殖版影像王歡初期設想的那樣,沿著河南、陜西、寧夏、內蒙、新疆等地一路向西北展開。在新疆,「第一個吃螃蟹」的是寧波和台州對口支援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六團和十四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六團農林草中心專業技術人員陳存紅表示,運用王歡團隊的技術,當地今年試養青蟹100畝,五六月份投苗,過了中秋、國慶後上市,收獲的青蟹每斤200元,在阿克蘇、烏魯木齊等本地市場就被搶購一空。「我們總結經驗,明年要趕早投苗,那麽9月就能收獲更大規模海鮮品上市,青蟹產量趕超沿海平均水平應該沒問題。」陳存紅說。
陜西津潤欣源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尚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當地過去特產只有馬鈴薯、原鹽等,王歡2021年來到這裏,形容當地「守著一個寶藏」。高尚2019年已成功用鹽堿水養殖了南美白對蝦,王歡團隊給他帶來「額外的驚喜」。
「2023年在蝦、貝中混養了青蟹,今年開始量產,70多畝的塘,共產出3000多斤青蟹,中秋上市賣200元一斤,大概賣了60萬元,還沒算蝦等其他收入。」高尚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蝦貝蟹混養有個好處,活力不足的蝦正好被青蟹捕食,在水裏可以形成一個健康的小生態。
「青蟹不太適合高密度養殖,它們愛互相打架,密度太高就會被同類吃掉,因此,在北方地區土塘養殖時最好和魚、蝦、貝類等混養,這樣可以取得更高的養殖效益。」王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蘭考、延津的黃河沿岸鹽堿地,大概110天左右青蟹畝產產量和沿海地區水平差不多,再加上混養的蝦、貝、魚等綜合收益,養殖戶在4個月內基本上能達到每畝1萬元以上的純利潤。
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現代化
隨著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步伐加快,鄉村產業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沙漠養螃蟹」就是案例之一,不僅幫助養殖戶增收,同時帶動當地向新型農業轉型。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類科技計劃,特別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涉農專項的實施,中國在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技術套用整合示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科技創新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鄉村振興重中之重就是產業振興。現階段,各地要依據資源稟賦來做文章,根據自身特色發展「土特產」,不能搞同質化競爭,這樣能少走彎路、減少風險。其中,資源稟賦包括人力資本、氣候條件、土壤基礎等,這些共同形成有利競爭。
值得一提的是,在跨國合作上,鹽堿地養殖青蟹技術也在走出國門。2024年初,這項技術得到哈薩克的關註。7月14日,哈農業部門領導帶隊來華尋求技術合作與出口。11月15日,寧波大學團隊赴哈實地調研,以大學為對接簽署了人才培養、技術引進的相關協定。據了解,寧波大學輸出這項技術並沒有瞄準技術盈利,而是以類似企業支持、技術授權、公益分享的模式進行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