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原生家庭很糟糕是種什麽體驗?

2018-01-27心靈

我之前看一個人隨手拍父母罵孩子,我以為又是普通視訊,還覺得這有什麽值得發出來的。

結果裏面的媽媽罵到激動處,突然冒出一句話:「憑什麽我們要這麽累?憑什麽你什麽都不用做?」

她在罵她三四歲的女兒。

那是抖音的評論區 ,裏面大量中年父母都在發同一個觀點 :「每次看到他們這麽享受,我就來氣。」「我很理解,我就是這樣的,自己在外累死累活回到家看到兒子還在玩,就覺得不公平,就想打。」「他們不會體諒父母的,不知道我們在外有多累。」「小孩什麽都是父母給的,難道罵不得?」

中年人是「父母不容易,發火你們應該體諒。」

年輕人開始了反攻:「那就不要生孩子,別什麽火都往孩子身上發,你在外受氣關我什麽事?」

我覺得那不是演的,因為拍攝很模糊,而且拍攝是從中間開始拍,說明拍攝者是聽了一會才開始拍。

尤其是媽媽情緒特別激動地那一句:「憑什麽我們要這麽累?憑什麽你什麽都不用做?」

這是一句實話,而且很可能是有些父母的心裏話。

我一直都不相信,所有父母對孩子都是無私的。

————————糟糕的原生家庭還有一個特性,重點寫一寫 :彈性特別差。

什麽意思?

就是 沒有松弛度,沒有緩和度,感覺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讓整個家分崩離析,臨近崩潰。

出去旅遊時,我經常就能看到那種 彈性特別差的家庭。

我家也一樣。

我媽因為我們出去爬山沒帶傘,結果下雨了, 她崩潰了

她開始罵我爸:「你為什麽不帶傘?不曉得提前看看天氣預報嗎?每次做事都不曉得提前看看!你要是看了就帶傘了!」

我花十塊錢買了一把傘,「行了,買了傘,走吧。」

我媽:「我憑啥子要這把傘?你憑啥子要去買?我有傘你們憑啥子不帶?又花些冤枉錢?你一輩子都是這樣!永遠都是!粗心大意,以後沒得出息!」

小時候的我:「哇嗚嗚——」(在山上無助地哭,無助地挨罵)

長大了我形成了過激反應,後來看書自己調整了過來。

於是我心平氣和地跟她說:「沒帶傘又怎麽了?你白紙黑字給我說清楚,不然我不會認,凡事講道理,下雨沒有傘,就去買一把,是不是我們家買一把傘,全家都要破產了?沒錢了?世界末日了?」

我媽:「那你就天天買吧!你錢多!浪費!可恥!」

我:「一天十塊錢買把傘,我一個月最多花三百,你打麻將一晚上輸兩千,也沒見你不打麻將啊?啊,下雨沒帶傘買傘是浪費,你打麻將輸幾千就不是,那可太好了,幹脆別旅遊了,回去繼續打麻將,坐在麻將館雖然要輸兩千可是能省下十塊錢買傘的錢呢。買傘我不但要買,我還要買三把,你趕緊去報警把我抓起來,警察問你怎麽回事,你就說因為我不帶傘反而要買傘,犯了資本主義浪費罪,勢必要打倒我是吧?————今天你不把我買傘的罪說清楚,我們就不下山了,我還在山上看風景,我逍遙自在,我們還住兩晚上。」

我媽一開始從「我是你媽不是你的仇人」再到「是你的錯」再到「好了別說了」再到「買!買了就行了!我不說了!下山!」

————————我們在山上吵了一下午,到了下一次旅遊下雨,我們一家又沒帶傘。

我媽嘆氣:「買一把傘吧,買一把又不費事又便宜,正好我也懶得帶這麽多東西出門。」

我:「恭喜你,你學會了。」

——————但我看到 的一對家庭就不怎麽好了。

就是因為旅遊,把東西忘了帶了,一家子在那吵翻了天。

為什麽?

因為有些家庭特別奇怪地是,在一旦發現東西沒帶的時候,

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 「去解決」而是,「我們開始互相推卸責任吧,或者罵人打人。」

好的原生家庭——「發現問題」————「我們一起解決」

壞的原生家庭——「發現問題」————「制造更多問題鬧得家裏雞犬不寧再推卸責任」

我那次去山上,有家人孩子的奶瓶沒帶, 男的爸爸開始第一個輸出:「幹脆別出來旅遊了!奶瓶都能忘,我都不知道你腦子裏是幹什麽吃的!」

媽媽楞了下,又開始罵大女兒:「不是喊你幫我收包包?你收到哪裏去了?你一點事都做不來!這下好了,你弟弟的奶瓶沒帶,你給老子下去取!別上來了!」

孩子奶奶第三個輸出:「哼,我看你們也是夠了,以後娃娃丟了算了!一輩子都是這樣(跟我媽一樣的說法)」

大女兒十來歲的樣子,「我記得我收了的....。」然後哭。

媽把包扔到大女兒身上:「收了的?你給我找!找出來!找啊!」然後我清楚地看到了她把「矛盾」全部轉移到了大女兒身上之後 ,她松了口氣。

果然,之後,全家人都在責怪大女兒,路過的遊客都在看,我也在看, 我媽看得可起勁了。

還是我看不下去了,給他們一個解決方案:「 山上有纜車,還有觀光車,坐觀光車 五分鐘到山下,取奶瓶,上山也可以坐車,最多五分鐘。跟景區工作人員溝通下,你就說小孩子需要奶瓶,讓工作人員跟你一起去拿,這樣就不用二次檢票了。觀光車來回也不過是二十塊錢,其它人就在遊客中心等就行。」

結果孩子爸爸一聽,雖然覺得事情解決了,但又要指著女兒鼻子罵:「不是因為你,我會多花二十塊錢?真的是敗家子!成事不足敗事有余這麽個東西!下次你再敢.....」

孩子奶奶二次輸出:「就是!要是奶瓶拿了,還用得著白花二十塊錢?你爸辛辛苦苦掙的錢,都被你敗光了!」

我:「??????????????????」

——————看到這裏有人要說了:「答主,還是有錢沒錢的緣故啊。」

不是有錢沒錢,是父母 缺乏穩定的情緒與共情能力

對比另一對,我們樓下燒烤店的老板,家裏也不是富裕。

我吃燒烤時,老板的兒子(12歲)幫忙端菜,結果剛到桌就給人打翻了。

老板在那麽忙的情況下,看見了,也沒發火,而是對兒子說:「軒軒,先道歉,再去拿兩瓶啤酒。就說我們家送的,讓阿姨叔叔他們再多等一下啊,實在不好意思了。要乖點。」

兒子就馬上打掃,道歉,賠啤酒,然後重新端了一盤菜。

客人還覺得孩子懂事。

就是這件事,就只是做生意時的小插曲,打翻了你重新做就是了,給客人道個歉,一般人都會解決。

兒子學會了如何處理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

————————旅遊的時候,也看到過一個家庭,我印象很深。

也是沒帶傘遇到下雨, 但那一家人反而是哈哈大笑。

媽媽先笑:「哼,我們還一大早上起來爬山,爭取當先鋒,結果先淋完了雨。」

於是兒子跟爸爸一起笑,爸爸連忙舉手:「 好,本次事故是我的不對, 懲罰就是,本次上山我負責幫大家背包,下山我請客吃飯,以謝罪!」

兒子開始拍手:「請客!請客!」

爸爸繼續笑:「你小東西,拍手把水都拍到我身上了!」

我在想,要是以後他們一家人回憶起爬山的經歷,看到照片,肯定不會是覺得生氣「都怪你沒帶傘」而是「哈哈哈哈哈哈我們全家才好笑哦,都沒帶傘!」

而他們的兒子長大後 ,假如跟女友出去玩,就算是女友忘記帶傘,他也會哈哈大笑:「別說了,你請客吃飯!」之後兩個人一回憶就覺得又好玩又愉快。

——————不像我家,還得跟我媽吵一架,她倒是改了 ,可我朋友的父母卻改不了。

我朋友父母是屬於,他就算是隨口說一句:「咦,我充電器忘在學校了,幸好家裏有。」

他爸都要指責他的一生,開始貶低他,逼他承認自己是有錯的。

他們家出去旅遊,發生了任何小事,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他們家都要開始吵架。

所以我給他分享了一遍下雨的事,他只是冷笑了幾下, 「要是我爸,會覺得我是故意不帶傘的。」

這些父母溫柔對待孩子的例子不錯,我就寫了稿子發出去。

底下收到了大量回復,無一例外都是羨慕。

選幾個評論:

——「如果是我爸媽,出去旅遊我忘了帶傘下雨,他們會覺得我會害他們生病,甚至害他們死掉,然後說我不懂事,最後也會說因為我的粗心導致他們不得不花十塊錢買傘,這都是我的錯————然後二十年後,我媽還會把這件事翻來覆去地說。」

——「我小時候我作業沒帶,我會害怕到哭出來,會渾身發抖,不知道如果老師告訴我父母,我會遭受什麽。而我同學她發現作業沒帶,就及時打電話給了她媽媽,她媽媽就跟老師解釋了下,一切恢復如初。那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有人可以活得那麽坦然,自在。」

——「因為從小到大被指責,遇到什麽事情,我都會想推卸責任。在大學寢室裏住,室友只是說了一句,怎麽垃圾沒倒。我都會開始極力否認是我的錯,並且開始拼命地把錯推到她們身上。直到她們說這只是一件小事而已,我才去把垃圾倒了。我這人算是廢了,因為在我們家,一旦你承認這是你的錯,那這輩子,你都會成為罪人。」

——「我不小心把碗摔壞了,我就知道我會挨打挨罵,我會成為我們家的千古罪人,會成為不心疼他們賺錢的白眼狼,該去死—————大學四年了,我都沒回過家。」

——「因為端了杯水給我媽,我媽覺得太燙,給了我一巴掌,說我是故意想燙她。」

——「在家不小心說錯了話,或者是不小心做錯了一點小事,整個家裏氣氛都會像點燃了炸藥一樣,好像我是殺人了,誰懂?」

————————彈性差的家庭,孩子長大後,會變得非常應激且自卑,極度恐懼爭吵,不敢去面對爭端,因為他們必須保護自己,甚至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我大學同學就是,特別應激,特別恐懼被指責,他會透過暴力與吼叫的方式,來停止你對他的指責。

我記得是學生會來寢室檢查,看到電器這些就提了一句:「要收起來啊,不然有隱患。」

他就一下冒火了:「不收又怎麽樣?有隱患燒死了算了!」

幸好學生會的人脾氣好,奇怪地看了他一眼,罵了句傻逼就走了,也沒在意。

我也覺得很奇怪, 這反應太應激了。

直到我看到他父母來了學校。

他媽讓他去接水來喝,學校只有開水,於是他就打算去買飲料。

他媽就炸了,就這麽一件小事,就開始了,「什麽狗屁學校,到這來,連口水都不給喝!飲料我不喝,有免費的水,我憑什麽要去喝花錢的?」

他爸更莫名其妙:「我早跟你說了,自己帶個杯子來學校!你不聽!」

他媽特別大聲:「杯子屋頭只有保溫杯!燒了的水放保溫杯裏拿過來還是開水!你以為你懂完了?」

他爸就發火:「那你活該口幹!這也不喝,那也不得行!」

——————因為收拾東西,耽誤了會,於是他們一家去食堂就慢了,導致食堂很多人。

他媽:「都怪你們動作慢!這下好了!人這麽多!又要耽誤這麽久!」

他爸:「還不是怪你!非要喝水!」

他爸跟他媽對我同學又是一通吼:「都怪你!你要是手腳麻利,提前幫我們打飯,會需要等?做事情都不動腦子的?」

我同學開始應激了:「怪我?還不是你們要喝水!還不是因為(開始怪到寢室同學接水慢,接水處人多等等地方去)」

——這件事體現在他打遊戲上 ,就是你只是客觀地說他大招放早了, 他都會開始應激: 「那投了吧?不打了!怪我大招放早了?不是你一直不來?怪我?」

我們倒是把他糾正了過來, 我心平氣和地告訴他:「沒有人對你有那麽大的惡意,我們只是客觀地在說,並沒有怪你。而且這只是一件小事,它沒有那麽嚴重。」

後來打遊戲,我們再說他大招放早了,他心態就平胡了:「哦,好,我下次等你來了再放。」

學生會的人再說:「你這有問題。」

他也會點點頭:「好,我馬上收。」

但只要一遇到他父母 ,他就會繼續應激!這就導致他畢業後都不想回去,疫情被關在成都,他比誰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