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行業分析,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認為:
我只要能找到最全的、最準的資訊,就能做好行研。
所以很多知乎回答上來就放了一堆資訊網站,實際上一開始就跑偏了。
要快速建立一個行業的認知,一定需要兩條腿走路:
一個是思考框架,
一個是資訊渠道。
前者是核心,後者僅是手段。
不帶任何框架來讀資訊,必然會淹沒在海量的資訊中,
沒有任何的獨立思考可言。
一、思考框架
關於思考框架,你只需要:
(1)把握一個本質: 生意的本質就是把什麽產品(What)、以什麽方式(How)、賣給誰(Who);
(2)學會兩個工具: 學會 「拆」 (細分拆解) 和 學會 「比」 (競品對比);
一提分析框架,你可能想到一堆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什麽的,或者各種行研大神都有自己的一套分析體系。
結果很多人還沒開始分析,就已經被亂七八糟的框架搞暈了。
其實思考框架可以非常非常簡單。
因為了解一個生意的本質,無非三個要素:
Who,What,How
你的使用者是誰?(Who,使用者)
你的產品是什麽?(What,產品)
你怎麽收費?(How,盈利模式)
說白了就是,
透過什麽方式(How) 把什麽產品(What) 賣給誰(Who)?
所有的資料和資訊,都要首先圍繞這幾個方面來展開。
在咨詢公司裏工作,我也經常不得不去馬上研究一些很陌生、很偏僻的行業。
而回歸生意的本質來進行思考,就能把很陌生的行業、瞬間變得清晰簡單。
我舉個栗子:
比如你要分析的是瓷磚行業。很多人都對這個行業並不熟悉,也不像互聯網行業那麽耳熟能詳。
其實不用慌,瓷磚行業跟你所熟悉的餐館行業沒啥區別,我們沿著Who,What,How一個個來看:
1、Who:使用者
餐館的使用者是來吃飯的人,而瓷磚行業的使用者就是要買瓷磚的人唄。
這聽起來不是廢話嘛。
別著急,展現真正技術的時刻到了。
體現思考深度的關鍵,在於你能不能對使用者進行深入的細分拆解(Segmentation)
—— 即我前文提到的第一個工具。
一般我們可以按照 「主體特質」、「地域分布」、「存量增量」 對使用者需求進行細分,
(1)按照主體特質 ,瓷磚市場可以按照裝修的場景分為居民樓、商業樓、公共設施、交通基建等,而來自居民樓的需求又可以分為分為To Customer類(面向居民的終端零售)和To Business類(裝修公司/地產商等)的使用者。
(2)按照地域分布 ,瓷磚市場可以分為內銷和出口,內銷又可以分為華東、華北、華南等,甚至可以按照省份和不同線級城市來劃分。之所以要按照地域劃分一下,一方面是因為各地需求偏好不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分析競爭格局做鋪墊。
(3)按照增量存量 ,瓷磚市場可以分為新建建築的裝修需求、和現有建築的替換需求。前者往往更多是To Business的購買者,而後者更多對應To Customer的市場。
每一類主體的需求特征都是不一樣的,購買驅動因素和對應的產品也不同,市場規模也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做好拆分。
這麽一拆,是不是瞬間對瓷磚市場的WHO(使用者)有了更立體的認知了?
有沒有覺得仿佛自己更懂這個市場了一些?
2、What:產品
餐館的產品是菜品,而瓷磚行業的產品就是瓷磚唄....
又是廢話!
但瓷磚其實可大有學問,可以分別按照使用場景、功能型號、價位水平幾個維度來拆解下:
按照場景, 可以分為地面瓷磚、墻面瓷磚、天花板磚、衛浴瓷磚等等;
按照功能, 可以分為不同的材質、花色、尺寸等等,以及各種防水、防滑、防腐等功能;
按照價位, 可以分為高端、中端、低端,用於精裝修或普通裝修等;
拆出來這麽一大堆有什麽用呢?
每個產品特質,都代表著一個公司的競爭力(比如擁有更全的花色尺寸、擁有更多的防摔防水功能,或者擁有更高的價效比等等),更代表著這一系列功能背後、整個價值鏈上的能力(比如采購溢價能力、生產能力、管理能力、研發設計能力等等)。
只有把產品特質分析透,你才能把握每個公司的「相對有利競爭」,把握一個行業的勝負手。
所以你說這樣拆有沒有用?
3、How: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就是這個行業靠什麽收費。
同樣是瓷磚行業,
有的公司靠賣瓷磚收費,有的公司靠上門裝修收費,
有的公司薄利多銷,有的公司薄銷多利,
不同的盈利模式,歸根結底還是對應到公司背後價值鏈上的能力(跟前面說的一樣,比如采購溢價能力、生產能力、管理能力、研發設計能力等等)。
而且這些能力是相對於競爭者而言的,也就是所謂的「相對有利競爭」。
我們總結下,Who,What,How的關系如下圖:
最後要註意的是,分析Who,What,How每個方面時,
要註意使用我們的第二個工具——學會「比」,
即進行公司之間的對比,
對比不同公司的Who,What,How的差異,
尤其是對比行業龍頭與一般公司的差異,
你往往就會從中發現這個行業成功的best practice(最佳實踐)。
4、財務表現
剛才講的三個Who、What、How講的都是業務層面,
聊來聊去都是定性的討論,但是 一個業務最終都會定量地反映到財務業績層面,
畢竟一個企業本質上是要賺錢(Profit)。
所以我們還要增加一個分析維度,就是財務維度。
既然企業是要賺錢,我們就看看哪些要素影響了企業賺錢的能力。
很明顯,利潤 = 收入 - 成本,
所以我們仍然要利用「細分拆解」的工具,
分別把收入和成本做拆解。
還是以瓷磚行業為例,收入和成本的拆解如下圖,
然後根據圖中要素,
把不同部份收入和成本的數位(所占比例)分別寫下來,
一般要對行業龍頭企業的利潤一一進行梳理,就能看出他們從收入和成本比例上的差異,
以此為突破口、對應到他們業務層面的優勢劣勢。
可能你會發現,這部份財務的分析和前面業務的(who、what、how)有很多重疊,
沒錯,
業務是財務的原因,
所以你可以透過分析業務決策、來預測財務表現,
財務是業務的總結,
所以你可以透過觀察財務表現、來評估業務狀況,
能夠把二者融會貫通、合二為一,
你就對這個行業慢慢入門了。
二、資訊渠道
終於到了資訊渠道的部份了。
廢話不啰嗦,直接上圖:
最後,
說一句可能會讓很多人失望的大實話,就是:
哪怕你窮盡了所有二手渠道的資訊,
也許只能無限趨近80%的真相。
而剩下的20%、也是真正拉開差距的20%資訊,
往往掌握在關鍵的「人」手裏。
所以要麽你積極social認識更多掌握關鍵資訊的人,
要麽就盡量花錢打cold call來彌補。
行研永遠不能脫離「人」而獨立存在。
一方面,思考的過程離不開人 ,離不開你自己的思考、整理、歸納,
另一方面,資訊搜集過程也離不開人 ,離不開你的人脈、交際、與更多人交流資訊。
行研永遠不是客觀的,
卻可以是有思考、有溫度的。
-------
對商業、金融話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添加wechat號: mifansikao ,或關註公眾號「 米飯思考 」,領取行業和求職幹貨資料包,會非週期性分享商業相關的幹貨,歡迎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