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先自愛,而後人恒愛之。
對自己沒有負責的心態,也沒有提升自己的手段路徑,跟著烏合之眾的裹挾,隨波逐流。
把自己閹割成了沒有特質的標準件。
標準件又不甘於泯然眾人,渴望出現幫助自己負責、決策,甚至能終身對自己情緒和財務輸血的供養者,刻奇這個人是「愛」自己,並且自認為沒有這樣的人,就無法面對人生。
這就連「愛」的定義都扭曲了。
供養者即使存在,ta要的是什麽呢?
面對賢者時間和情緒閾值逐步升高的挑戰,即使是皮囊卓越的標準人,真的有什麽能持續獲得安全感嗎?
標準人,除卻性別生理帶來的價值,稀缺性為零,如果表征上有稀缺性,也往往是精神非典型狀態(心理癥和精神官能症的高情商表述)下的偽魅力展現。
先愛自己,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選擇權負責,避免把自己變成建制化的標準人,讓自己有愛好、認知、專家主義技能、專精、宜人性和人格獨立性。
那麽你就塑造了自己的特質,塑造了與眾不同的吸重力和對他人的稀缺性。
在這個基礎支撐下,其他人是否愛你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需要篩選誌同道合的夥伴、長期結盟的伴侶,以及那些真的值得追尋的智者。
而即使全世界都不理解你。
也有你自己愛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