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而且有些還挺有名的。
比如瑪殊·汗:
這位老兄是巴基史坦一個貴族最小的兒子(好像還是前總統的親戚),身材高大,五官俊美。20出頭從巴基史坦到倫敦,娶了蕭伯納的女兒蕭珍。
不過婚後兩個人關系很緊張,瑪殊汗一直有抑郁和焦慮的問題。他本來想做咨詢的,卻被當成了訓練分析師的個人分析,進入了克雷因學派。
他和他媳婦蕭珍後來都在溫尼科特這裏做個人分析,他15年,他媳婦10年,不過這也沒能阻止他們倆離婚。
而他的分析師溫尼科特,從小父親很少回家(做生意,當官),溫尼科特身邊一直是姐姐,媽媽,保姆,私人老師……一直在當媽媽的咨詢師。長大之後,和第一任媳婦也處的和閨蜜一樣:感情看著不錯,溫尼科特很喜歡照顧她,但也覺得被她支持比較少,也幾乎沒有性生活。
瑪殊汗的出現,剛好在很多地方補齊了溫尼科特缺失的男性的一面。
後來出現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瑪殊汗在溫尼科特的幫助下,在精神分析協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問題也越來越多,各種剝削來訪者和受訓的咨詢師,還有一次吃飯的時候當面嘲諷佛洛伊德的孫媳婦不能懷孕。和溫尼科特也有過一段同性戀關系(不過不確定是溫尼科特和第一任媳婦鬧離婚時,還是和第二任媳婦結婚之後)。
再後來瑪殊汗被精神分析協會除名,沒多久也病逝了。
比較有名的還有弗洛姆,找霍妮做個人分析,做著做著兩個人談戀愛,然後弗洛姆提出分手。
早期還有些人給自己孩子做分析,失敗了再讓孩子找自己同事的。那時候倫理體系不像現在這樣成熟,很多問題都出現過。
然後說到現在:
移情不僅僅只有男女之間的感情,還有很多其他部份:那些自己意識不到,但是會影響我們的情感模式。
比如有些咨詢師會特別崇拜自己的分析師或者督導;有些卻特別喜歡懟他們;有些是在某個階段會覺得咨詢師或者督導像自己某個重要的人;有些是督導本身的問題:太強勢、不夠敏感、不尊重咨詢師的自主性……
有些問題和咨詢師自己沒解決的問題有關,有些和督導或者分析師本身的問題有關,還有一些是每個咨詢師早期都會遇到的問題:
早期咨詢師由於不熟悉咨詢,所以需要先「吸收」一個資深的咨詢師。這時候特別容易模仿那個咨詢師的說話、看問題的方式,也經常會把那個咨詢師理想化。
這是每個人自身發展的必經之路,自己發展得比較好的之後,會逐漸褪去原來被訓練的痕跡,更多用自己的感覺和來訪者工作——不過如果前期沒被督導尊重,加上自身不夠有信心,有時會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覺,導致咨詢裏生搬硬套,給來訪者造成割裂的感覺。
而好的督導往往能幫助咨詢師聽懂他們自己的聲音,並成為他們自己,而不是讓他們成為自己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