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有個患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家人是怎樣的體驗?應該怎麽辦?

2016-05-27心靈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只愛自己,但自戀者往往長期體驗著一種脆弱的低自尊。

自戀型人格障礙也有遺傳因素,但兒童養育期的問題更大,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如果冷漠,沒有互動反饋,就會導致自戀者產出(占80%),沒有人來愛他,他就內化成了自己愛自己的水仙花少年。

先來了解下什麽是 自戀型人格障礙

一、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在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中是這樣診斷自戀型人格障礙的。

  •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誇大感
  • 期待自己被認為是高人一等的,即使自己並沒有什麽成就來證明這一點
  • 對自己的成就和才華過分誇大
  • 關於成功、權利、才華、美麗或理想伴侶的幻想占據自己的頭腦
  • 認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只有跟自己一樣特殊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 持續地需要外界的贊美之詞
  • 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贏得的
  • 期待自己能夠得到特殊的優待,並且別人自動地服從自己的這種期待
  • 利用別人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 不會也不願意認同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 嫉妒他人,也認為別人會嫉妒自己
  • 行為高傲、傲慢
  • 自戀者的自大行為主要是為了增強其自我的滿足感(adequacy)。由於自戀者不能自己維持這種滿足感,因此TA需要透過尋求他人對自己的崇拜來達到這一目的。

    但自戀者極度脆弱的自我價值感讓TA無法冒險去經受任何批評,因此,TA會避免與他人產生有意義的情緒互動 。自戀者在尋求他人對自己的崇拜的同時,又會與他們保持距離,這樣的方式往往能讓自戀者忽略人們的真實反應從而維持自大的幻覺。因此,自戀者在被誇獎時自大感會增強,而遭受批評時卻通常不會受影響,而是去貶低批評自己的人。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常被誤解的復雜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最核心的特征是對自我重要性的誇大。 自相矛盾的是,在這種自大之下,自戀者往往長期體驗著一種脆弱的低自尊 ,只是由於自戀者的自大總是無處不在,才使我們更傾向於將其非人化看待。

    自戀者在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形象往往是神話人物納西索斯(Narcissus)——他只愛自己,拒絕被任何人碰觸。事實上,這種深藏的自卑感才是自戀者真正的問題,自大只不過是用來掩蓋內在深層「不足感」(inadequacy )的假象。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成因分析

    通常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自己對病情並不自知,但是自己的很多行為讓周圍的人無法跟ta好好相處。很多理論也試圖解釋這種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

    關於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研究, 最早應該追溯到佛洛伊德在1914年發表的文章On Narcissism(關於自戀) 。在這篇文章裏,佛洛伊德介紹了本源性自戀(Primary Narcissism)和繼發性自戀(Secondary Narcissism)的區別。

    本源性自戀是所有人類嬰兒都會經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嬰兒會認為自己就是自己宇宙的中心,需要外界環境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呵護。當嬰兒意識到自己無法控制父母,而是需要依附於他們時,這個階段就會慢慢過去。

    通常情況下,嬰兒會放棄對自己無所不能的盲目幻想,開始在情感上尋求跟父母的依戀,但是 當嬰兒沒有把這些情感投註到撫養者身上,而是投註到自己身上時,這種病態的繼發性自戀就發生了 。這通常發生在俄狄浦斯階段之前,孩子大概三歲的時候。從佛洛伊德的角度來看,自戀型人格障礙發源於兒童早期,這也是在長大後很難治愈的原因。

    在佛洛伊德之後,科胡特和科恩伯格也對自戀的原因進行了闡釋。他們贊成佛洛伊德將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根源追溯到原生家庭的紊亂,尤其是兒童三歲前親子關系的建立,但是他們並不贊同佛洛伊德具體的闡述。

    科胡特認為有兩個過程對於兒童順利度過原發性自戀至關重要:一個是父母的反應(例如:父母的贊同和表揚),一個是把父母理想化。

    透過這兩個過程,孩子獲得更加真實的關於自我的感受,也樹立了個人理想和價值觀。但是,如果父母沒有很好地給予孩子反應,也沒有讓孩子對他們產生理想化, 孩子就會被困在這個發展階段,從而變得傲慢而不切實際,同時還依賴於他人的贊同來獲得自尊

    二、 自戀者眼中的他人

    正如自戀者的自戀是由於環境「需要」,自戀者眼中的他人也不是他們真正的樣子,而是自戀者需要他們成為的樣子。

    這樣一來,他人被覺知到的存在也僅僅只與自戀者的需要有關。因此客體關系這個術語對於自戀者就有了特殊的含義。

    我們對他人而言只是客體,就某種程度而言我們都是自戀的,他人對我們而言也都是客體。他們並不真的看到、聽到或感受到我們是誰——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自戀的,我們也不能真的看到、聽到或感受到他人真正的存在。他們、我們,都是客體……我不是真實的。你也不是真實的。對我而言,你只是我的一個客體。對你而言,我也只是客體」(Johnson, 1987; P. 48)。

    自戀的型別

    在對環境覺知需求不確定時,自戀者可能向兩個方向發展。如果個體所處的環境支持TA的誇大的自我,同時對TA的要求又超過了TA能成為的樣子,這個個體就會發展成一個 暴露的自戀者 (an exhibitionistic narcissist)。

    這樣的個體被告知的是「你優於他人」,但同時,TA自己的感受卻是被忽視的。因此,為了恢復自我的滿足感,這個開發中的個體會嘗試去強迫環境來支持自己優越和完美的自大聲明。

    另一方面,如果環境感覺受到了個體自大所帶來的威脅,環境就會嘗試去抑制TA自大的表達。個體學會將自大隱藏起來不被他人發現,最後發展成為 「壁櫥裏的自戀者」 (a closet narcissist,即隱性的自戀者,譯者註),只在自認為自大的暴露是安全的時,才顯露出自己的自大感(Manfield, 1992)。

    三、 自戀的心理治療要點

    來尋求心理治療的自戀者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麽問題。通常而言,自戀者尋求治療的原因是TA無法維持那種使他遠離絕望的自大感。

    自戀者並不認為自己的處境是由個人的適應不良導致,而是源自於一些超出自己控制範圍的環境因素。因此,自戀者並不期待治療師「治愈」TA的問題——因為TA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相反, 自戀者希望治療師能幫其恢復自大感帶來的那種受保護的感覺

    因此,對治療師而言很關鍵的一點是,在治療中治療師時刻保持警惕,避免自戀者會試圖操縱治療來治愈其受傷的自我,而不是探索其背後的自卑感和絕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