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自毀型人格怎麽改變?

2020-03-25心靈

福原愛又上熱搜了。

繼 7 月底前夫江宏傑在日本開釋出會,聲淚俱下地控訴女方強行帶走孩子的行為後,前幾天,江宏傑又透過媒體表示:

福原愛至今未履行日本法院判決歸還孩子,或將因綁架罪面臨 2 年以上刑期。

這場婚變持續了 3 年,拉扯至今,福原愛的事業、口碑,甚至人生都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從天才乒乓少女,到差點淪為通緝犯,令人唏噓。

回溯她的前半生,我發現她身上一直埋藏著一顆炸彈——

「自毀心理」。

01

成長:

「討好」和「高壓」

大部份中國網友印象中的福原愛,是一個在中國訓練過、有著大碴子口音、被大魔王打哭過的日本桌球運動員。

但在日本,福原愛的定位更像是一個明星天才運動員。

2017年,福原愛結婚1年後,日本上映了一部名為【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紀錄片,裏面記載了福原愛從3歲起,到結婚前的桌球生涯。

圖源:紀錄片【四分之一個世紀】

這個紀錄片中,導演反復給福原愛貼了兩個標簽: 「天才少女」以及「愛哭但不服輸的性格」

一方面,她在少年時期確實展現出了極高的桌球天賦。

6歲時橫掃全國10歲以下兒童組,10歲時橫掃全國17歲以下少年組,13歲橫掃全國所有選手,開始代表日本參加國際比賽。

在日本,她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天才選手。

另一方面,小福原愛在剛開始練球時,很容易因為失敗感到難過,她長大後的很多次比賽場上,也都留下過類似的影像。

但她最終都會流著淚繼續打。

圖源:紀錄片【四分之一個世紀】

日本人很吃這一套,「小愛精神」因此被寫進教科書,激勵孩子們「不拋棄不放棄」,福原愛在日本家喻戶曉。

多年後王楠提起和福原愛去日本,說自己被她的「紅」嚇到,男女老少見到她都要尖叫。

福原愛的成績和星光都是事實。

但背面,卻未必有紀錄片解讀的這麽溫馨和堅韌。

先是練桌球這件事,大家比較熟悉的,是福原愛媽媽作為一名曾經的業余桌球手,培養女兒成為優秀運動員的故事。

但其實,一開始媽媽希望培養的,是福原愛的哥哥。

她在一次采訪中提到,自己小時候選擇打桌球的理由是:全家人都在陪哥哥練球, 她認為如果自己打球,才能得到父母的陪伴

圖源:訪談【面對面】

另一個傳遍全網,被無數家長奉為教育模版的片段,是還在上小學的福原愛因為一直練不好球,委屈地大哭。

面對哭泣的福原愛,她媽媽說了句:「算了別打了小愛」。

圖源:紀錄片【四分之一個世紀】

聽到這話的福原愛更加崩潰, 她撲過去抱住媽媽的腿,求媽媽繼續練 ,而媽媽卻冷靜地說: 「是小愛說不練的,媽媽什麽時候不練了?」

圖源:紀錄片【四分之一個世紀】

這之後,練習才繼續進行下去。

導演用這一段證明福原愛不放棄的性格,但事實上,就連所謂的不放棄,是福原愛和媽媽的約定。

圖源:紀錄片【四分之一個世紀】

相比「天才運動少女不服輸」的故事, 福原愛的成長經歷,顯然更符合「為了不讓媽媽失望才努力打球「的敘事。

我無意批判福原愛的媽媽,任何一個頂尖運動員的成長經歷,都必定充滿著血淚和汗水,這個過程一定不是輕松溫馨的。

但同樣要承認的是, 如果一個孩子童年時期就養成了討好父母的習慣,那麽她的真實自我一定是被壓抑的

另一方面,這個紀錄片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從3歲起,福原愛的生活就完完全全地暴露在鎂光燈下。

她在訪談中提到,9歲時因為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上學,而是要被攝影機,以及無數雙群眾的眼睛盯著,覺得很難受。

福原愛20歲時,情竇初開,和網球選手錦織圭戀愛,卻被質疑影響雙方的職業生涯。在重壓之下,福原愛分手,並在機場向全國人民道歉,保證不會影響比賽。

她的一言一行,都時刻接受著日本民眾的監督。

他們要求福原愛必須維持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堅韌的、元氣的、不放棄的運動少女。

她的孩童性格被視作「嬌氣」,她的少女心思被罵「脫軌」。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福原愛,學會了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把「憤怒」都壓抑在了心裏。

圖源:【魯豫有約】

可以說,福原愛的前半生並不屬於自己, 她更像是套在一個名為「福原愛」的模版裏,去做那些別人認為「正確」的事情

02

婚姻:

找回自我的工具

時間來到2016年,這一年,福原愛宣布和江宏傑結婚。

體壇炸開了鍋,原因除了這訊息太突然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對方是一個在之前查無此人的小透明。

除了收入不及福原愛1/30外,網友們很快扒到,男方有一個很不省心的家庭。

但福原愛還是嫁了,幸福地宣稱自己實作了夢想。

是的, 7歲的福原愛畫下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打桌球的新娘。

圖源:紀錄片【四分之一個世紀】

事實上,前前後後,福原愛發表過不少放到如今會被罵「嬌妻」的言論: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以後結婚生子,要給我的老公做飯,然後他一回家我就在門口等他,問他先吃飯還是想先洗澡。」

這其中有一部份原因,一定是來自於社會對女性的馴化,以及她長期在家庭中觀察和習得的女性角色認知。

但我更願意相信,28歲那年選擇和江宏傑結婚的福原愛,抱著的是 「終於能夠掌控自己人生」 的想法。

一方面,福原愛在訪談中表示,自己選擇江宏傑的原因是: 在他面前可以做自己。

圖源:【魯豫有約】

以及,江宏傑在婚前所表現出的,不同於自己父親的細心和愛護,讓她覺得這個男人可以依靠。

另一方面,在福原愛的認知中,「家庭主婦」是像超人一般的存在。

在她的印象中,媽媽好像不用睡覺,不僅能照顧好一家人,還能陪她訓練。

圖源:【魯豫有約】

她和江宏傑婚後上的綜藝【幸福三重奏】裏,她激動地描述自己婚後的變化:以前是一個連高鐵票都沒自己買過的人, 婚後不僅學會了很多技能,還能給其他人提供幫助

的確,她的認知是被塑造的,但 那時的她也是真心地,把婚姻當成找回自我的途徑

但沒人告訴她,男人婚前的樣子,有時只是一種手段。

她婚變後,「福原愛一頓飯要做日餐中餐西餐」、「讓江宏傑翻烤肉被媽媽訓斥」、「江宏傑姐姐瞞著福原愛接廣告」等等新聞被反復拿出來說。

我倒覺得這並不是她離婚的主要原因。她習以為常這些主婦「應該」做的家務事。她更無法忍受的,是這段婚姻中的精神霸淩。

福原愛曾經透過報刊和朋友表示: 自己是因為受不了江宏傑及其家人長期的辱罵、貶低和嘲諷才選擇離婚的

她的婆婆,當面對她說「你是我們家的金母雞」,表明她的功能就是生孩子和賺錢。

江宏傑在她孕吐期間責怪她「吃的都吐了,孩子會沒有營養」;不允許福原愛穿時尚的衣服;在福原愛看牙醫時罵她「嘴巴長太大,是個婊子」......

精神霸淩的本質,就是他們一家人在不斷地攻擊「真實的福原愛」,江宏傑和他的家人, 致力於把福原愛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妻子/兒媳:在家萊恩分地生兒育女,在外面利用名氣賺錢。

福原愛察覺到了這種控制,她又一次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拿回自己的人生。

所以,福原愛的故事主線一直很清晰,她堅韌地、不放棄地在尋找著自我,試圖自己掌控人生,找回童年時期那些被壓抑的感覺。

只是這次她沒想到,對一個女性來說,「離婚」比「結婚」要難得多。

圖源:pexels

03

自毀

是為了自救

早在2019年,福原愛就已經萌生了離婚的念頭,她逃回了日本。

但江宏傑追過去挽留她,10天後,福原愛心軟了,表示原諒他最後一次。

可回去後江家人並沒有收斂,於是1年多後,福原愛又一次提出了離婚。

而江宏傑的回應是:跨國婚姻維持不易,現階段小孩和福原愛的媽媽都是我在照顧。

對精神霸淩只字不提。

福原愛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意識到:這個婚,她很難離得掉。

於是,她徹底開始了「自毀之路」。

先是被日媒爆出婚內出軌,稱她曾經和一位陌生男人約會過夜。

福原愛否認,卻被對方妻子以破壞家庭為由告上法庭,罪名坐實,賠了一大筆錢。

接著,用最極端的方式帶走了孩子,和江宏傑打起了撫養權官司。

圖源:網路

我無意為出軌洗白,但福原愛的行為,怎麽看都更像是 「過度壓抑之後的失控「

如果她真的有意傷害其他人,不會是采取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手段。

她像一個彈簧,被社會、被另一半、被母親壓抑到了極致, 但卻沒被教過,或者根本不被允許合理地解決問題,只能選擇「逃離」。

我想起最近因為生前訪談又上熱搜的女藝人崔雪莉。

她同樣是少女時期就開始做愛豆,成名很早,一直以來以乖乖女的形象出現。

直到某一天,她畫風突變,不僅和大自己十幾歲、私生活混亂的大叔戀愛,還一改甜妹的形象,拍攝了很多大尺度的照片。

南韓網友罵她「被下了蠱」。

她卻在訪談中說:自己從做愛豆起就被當作商品對待,在某些場合面對不合理的評價,不知道如何應對。

面對痛苦,她覺得自己能做的事只有自責和自我貶低,這是她唯一能控制的事。

感受不到「自我」的雪莉,同樣不計後果地走上了一條自我淪陷的路:她先是毀掉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接著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圖源:網路

我忍不住想:一個女性想要找回自我,為什麽必須透過破壞性的行為,才能達到目的?

一方面, 是她們成長的過程中,習慣於依賴關系存在。

女性好像一直執著於愛與被愛,所以才會輾轉一段又一段有毒關系,從原生家庭,到親密關系,再到親子關系,仿佛脫離這些,就不知道要如何和世界建立聯系。

另一方面, 當她們想要做出改變時,就必須證明自己足夠痛苦。

她想離婚,就得證明另一半有很大的問題,而不能僅僅是因為自己不開心;

她不想做乖乖女,就必須要忍受「蕩婦」的羞辱,而不能僅僅是因為「不喜歡」。

這些都讓改變變得很難。

所以,有人就這麽壓抑著忍了一生;有人不想忍,就只能踩著一地的玻璃渣,咬牙喊出自己的不滿。

其實她們想要的,不過是一種最正常的生活。

希望每位女性的自救,都不必透過「自毀」才能實作。

也真誠地對福原愛,以及所有人生前半場「犯過錯」的女性說一句:

哪怕一無所有,也可以重頭再來。

圖源:pexels

作者:厘米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