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西方還是東方,塞爾維亞不做選擇題

2025-01-16心靈
李建軍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日前宣布,將正式提議把塞爾維亞作為美國當選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亭預期會晤的地點。在當今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下,塞爾維亞在東西方之間一直小心翼翼地推行著平衡外交政策。也正因如此,塞爾維亞常被西方批評坐在「兩把椅子」上。對此,武契奇2024年10月曾明確表示,塞爾維亞只有一把自己的椅子,而對另一把椅子絲毫不感興趣。他也在多個場合強調塞爾維亞的外交政策制定基於自身國家利益。可見,塞爾維亞走的是一條既東又西、非東非西的「第三條道路」,希望做的是東西方的橋梁。究其原因,可從地理位置、地緣政治、歷史文化、經濟因素和主權問題中找到答案。 首先,塞爾維亞處於東西方之間的地理位置。國際關系經典教科書【世界政治:趨勢與變革】指出,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受其所處位置、自然資源和物理環境的影響。塞爾維亞位於中歐和東南歐的十字路口,覆蓋了潘諾尼亞平原的最南端和巴爾幹半島中部。在20世紀的大部份時間裏,塞爾維亞是南斯拉夫這個多民族國家的主要組成部份。隨著南聯盟的解體,塞爾維亞存在的空間接連變化,越來越處於半島中間的位置。它有8個鄰國,而鄰國中只有波赫不是北約成員國。可以說,它幾乎被北約國家包圍。此外,它還是西巴爾幹尚未入盟的國家之一,被視為進入歐盟市場的橋頭堡。為了應對好八方來客,它練就了應權通變的外交本領,努力平衡各方利益。而且,在後南斯拉夫時代,塞族分布在除保加利亞以外的所有巴爾幹國家,也有許多人生活在奧地利、匈牙利、德國。其他國家,尤其是波赫、蒙特內哥羅的塞族利益,必定成為塞爾維亞制定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考量。 塞爾維亞位於巴爾幹地緣政治的核心。在美英地緣政治思想家的戰略中,巴爾幹地區被看作「內新月」「大陸邊緣地帶」「破碎地帶」等,可以借助它來包圍其他歐亞大國,從而保持美英的海上優勢。同時,這裏也是俄羅斯可以繞過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進入「暖海」的地區。鐵幕倒塌後,塞爾維亞再次處於東西方權力關系重設的中心。它被迫在東西方大國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它批評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但是拒絕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也不難理解為何它在軍事上保持中立,但與北約又保持著聯系,並從其成員國購買武器。 從歷史文化看,「第三條道路」一直是南斯拉夫和塞爾維亞 DNA 的一部份。根據同時代伊裏內伊宗主教的記載,塞爾維亞人尊崇的聖薩瓦有過這樣的判斷:「我們被西方認為是東方,被東方認為是西方,而我們既不屬於東方也不屬於西方,而只屬於天上的耶路撒冷。」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走「第三條道路」的積極經驗,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塞爾維亞定義當前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經濟考量,也是塞爾維亞平衡外交的決定因素之一。塞爾維亞是歐盟候選國,歐盟是其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者。然而,自2008年4月塞爾維亞與歐盟簽署穩定與聯系協定以來,它一直負債累累,即使國內生產毛額取得更高增長,也難以保證其未來社會經濟環境的改善。一直以來,塞爾維亞非常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除了政治合作,兩國關系對於塞爾維亞確保能源安全不可或缺。在這種情況下,塞爾維亞成為唯一與歐盟和俄羅斯同時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歐洲國家。此外,在中塞兩國元首引領和推動下,中塞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實作雙邊關系跨越式發展,兩國在基礎設施、能源、物流、科技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提高了塞爾維亞的經濟發展水平。 此外,塞爾維亞未解決的領土爭端,也就是科索沃問題,迫使它在「第三條道路」上努力探索。在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後,世界主要大國對科索沃問題的態度是分裂的。一方面,美法德等西方國家承認科索沃獨立。另一方面,俄羅斯等國反對科索沃獨立,強調以聯合國安理會1244號決議為基礎談判科索沃主權問題。目前,歐盟主導的貝普對話陷入停滯,美國和歐盟不斷向塞爾維亞施壓。為了保衛科索沃,武契奇需要與各方充分賽局。 正是由於塞爾維亞外交上選擇「第三條道路」,自烏克蘭沖突以來,塞爾維亞政府一方面被批評為東方工作,另一方面被指責為西方服務,武契奇則總是強調塞爾維亞追求獨立的政策。塞爾維亞這種外交選擇及其伴隨產生的外交誤解短時間內都不會改變。不過,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球秩序正在發生變化,美國和其他主要北約國家的地緣政治沖動對塞爾維亞不利,就此而言,保持與俄羅斯的傳統關系,積極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應當有利於塞爾維亞構建相對安全的發展格局。(作者是首都師範大學國別區域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