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會「習慣性示弱」,怎麽改善?

2024-12-16心靈

嚴謹的來說,題主所講的示弱,實際上是自我淒慘敘事。

這是一種庸人社交中有效的低成本範式。

適用於普遍認知潛力較大、鄉願影響較為堅固的環境。

或在特殊情景下,作為誘鳥器,套取他人的代入、共情和精神慕殘欲望(通常被包裝為保護欲或拯救欲),從而提高達成親密關系的機率。

1,先說第一種情況。

在日常社交語境下,【習慣性示弱】的當事人,從這種範式中,多次獲得過高價效比的社交資源反饋。

在鄉願的影響下的多數人,對於善意的理解非常表象,通常會由於聽到「不公平」「淒慘」「被害」的描述,而迅速啟用狗哨【我應該善良】,然後應激性的焦點於對描述「被害」、「被苦難」的人,給出情緒支持或實質性支持。

這種狗哨相當普遍,在眾位數階層和人群中,能啟用的機率很大,因而在面對剛認識的人群時,通常類似的「示弱」,也就是題主說的【我會告訴他我之前的悲催經歷,來博取同情】,往往不會有負面反應,且能夠獲得擬劇化的暫時焦點,即主角化。

其實在這種鄉願低認知群體環境中,裝可憐,和裝牛逼,都有類似的效果。

2,第二種情況主要在親密關系範疇。

這個社會上有非常多的人,在尋求親密異性關系中,有一種隱藏的性癖,我稱這種人為【精神慕殘者】。

其源頭,是交配權和意淫重口味行為,所導致的無意識惡意,潛意識期望伴侶是依賴自己的,沒有完全的獨立人格的,以及可以被操控為極端服從者的。

精神慕殘會偽裝成主流倫理敘事所期望的【標簽詞匯】,比如憐愛、拯救、保護、養你、愛情等等,從而在語意心理學層面上,讓慕殘者潛意識對「作惡」的遏制作用的思想鋼印失效,並免疫逃逸超我和社會倫理的監察,把這種惡意動機,包裝成善意的健康的動機。

那麽,那種看上去由於人格不獨立或經歷各種創傷,而心理殘疾,且無力自行走出的人,就變成了【精神慕殘】最成癮的物件。

這時候,自我淒慘敘事,也就是用苦難示弱,就很容易啟用【精神慕殘者】的性癖,從而獲得更多親密關系。

在長期賽局過程上來看,多數【淒慘敘事者】與【精神慕殘者】的關系,大機率會成為一種沒有勝者的雙輸互害,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邊緣人格障礙】在淒慘敘事下,使得【精神慕殘者】產生強烈的愛欲,並進行繫結,然後在穩定後(通常是婚後),【邊緣人格障礙】開始瘋狂試探和折磨【精神慕殘者】,而後者也可能在愛欲支配下,對前者做出大量不切實際的承諾,並因為承諾的誇張性導致實質結果的欺騙和背叛。

3,關於如何調整。

短期的自我淒慘敘事可能成為焦點和被關心和情緒補助的物件,但閾值很快會提升到大家對於傾訴者的共情疲憊,那麽長期而言就很難建立穩固的社交關系。

在社交中,時刻記住一個原則,就可以解決類似的問題:

不要依賴社交過程本身獲得情緒收益,而要將社交要達成的目的作為核心,社交過程是為社交目的服務的。

4,關於如何防備自我淒慘敘事。

在聽到任何類似的、來源於不夠了解的社交物件的自我淒慘敘事時:

1)不要習慣性代入受害者;

2)要有羅生門意識,即任何人表達的他自以為客觀化的表述,都可能是ta由於立場和潛意識自洽而做出的無意識謊言。

3)檢查自身有無【精神慕殘】的成癮性,並將其解構。

4)在社交上,萬勿自詡獵手,在實然中,獵手、獵物、旁觀者之間的轉換過於頻繁,集郵者自己可能是郵票,螳螂捕蟬,而你不是黃雀。

以上。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