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文明可以共存,不一定能一起組成社會,也不一定有一起組成社會的必要。
沖突的烈度難以期待。兩個高智慧物種很可能在大部份時間裏相安無事,偶爾打起來的烈度也可能低於同物種內的紛爭。如果二者居住的環境有較大區別(例如海拔差了超過 2000 米、一個在陸地上一個在海中),在數千代的時間裏紛爭都可能少於人類之間的情況,在工業革命後雙方的技術、經驗、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互補——你可以參照 2020 年有一些環保主義者提議將現代地球上生存的土著人擁有的土地視為自然保育區,因為土著人的生活方式對動植物造成的影響比工業社會小得多、土著人對動植物的活動規律有許多深刻的理解。
在生態學上,支持相似的物種互相鬥爭的主要是「競爭排除原則」:兩個物種不能長時間在同一個生態席位生存,因為兩者之間會展開各式各樣的競爭(包括而不限於爭奪食物和領地、互相打鬥),競爭中失敗的一方為了繼續生存,往往會改變自己的居住地或改變飲食習慣,抑或改變習性(例如從晝行性變為夜行性,在時間上與獲勝的一方錯開)。 在這種競爭中,「失敗一方完全滅絕」是很少見的 。這些改變會導致適應放射線:從原始的一般種類演變至多種多樣、各自適應於獨特生活方式的專門種類的過程。
「高智慧物種」具有 改造環境來適應自己需要 的能力,以人類農業的經驗看,即使早期磨合非常痛苦、造成生活品質下降,穩定的食物來源引起的人口增長還是可以在大部份時間壓倒遊牧部落的襲擾和傳染病造成的人口流失,引起農耕部落的人口在長時間上比遊牧部落更快地增長。多個「高智慧物種」大抵也會有相似的表現——當然,農耕部落也會為了爭奪土地、鹽等大打出手,並不會完全和平。
從出土的化石和古代洞穴來看, 古代智人並沒有像某些人幻想的那樣積極地打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 ,而是可能無意地散播傳染病導致他們的人口下降——人類是納垢的信徒。2019 年 11 月 27 日刊登在 PLOS One 上的【近親繁殖、阿利效應和隨機性可能足以說明尼安德特人滅絕】推測,尼安德特人可能自然滅絕,有 3 個因素 [1] :
當然,古代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之間並沒有建立完整的生殖隔離,基因交流偶有發生。2020 年出土的一些化石顯示,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也發生過基因交流。5 萬到 6 萬年前,智人與尼安德特人雜交的成功率低於 2%,估計約 0.89% 到 1.5%——這意味著 你和白人老錢之間的交配前隔離,大抵比你和尼安德特人之間的所有要素的生殖隔離還要深刻 。
最近一百多年裏,多次有人幻想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分離成兩個物種、資產階級瘋狂壓迫無產階級。但是顯然,後者根本不需要用前者作為前提。
你可以將現實中阿根廷蟻和南美白蟻所處的狀態視為文明。人類文明和它們共存於地球上,互相接觸的程度很淺,攻擊欲望也很一般。
參考
- ^ https://dx.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