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退潮背景下,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機遇在哪裏?有沒有可能跳出西方所遵循的「零和遊戲」?面對美國的維度,開發中國家的後發優勢如何發力?
在今年10月舉行的2024通州·全球發展論壇上,前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在與CGTN主持人王冠的對話中提到,歐美正是在保護主義籠罩下才實作了早期發展,對於後發國家來說,需要加大研發投入,讓創新真正成為發展的動力。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作者審定授權觀察者網釋出。
主持人王冠:
羅思義先生,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在永續發展目標方面,我們現在做得是非常欠缺的,那您覺得從現在到2030年有哪些主要的障礙?
羅思義:
從最基本的角度來看,全球範圍記憶體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理念。首先是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雖然人類生活在不同的社會,但彼此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許多問題,比如氣候變遷、經濟發展、戰爭與和平以及恐怖主義。因此,人類是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倡導的理念。
其次,則是將世界視為一場零和遊戲,即一國贏則另一國必然輸——這實際上是川普在任時倡導的一種理念,而且他確實在這種意識形態指導下做了很多政策調整。不幸的是,美國現政府也沿用了這樣的思路,這帶來諸多危害,進而引發諸多問題。
由於我是研究經濟學的,我不可避免地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1949年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數據顯示,當時只有10個國家的人均GDP低於中國。但現在,按照國內標準,中國已經實作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按照世界銀行界定的國際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高於1.3萬美元的被定義為高收入經濟體。中國將在大約2-3年內實作這一目標,具體的時間則取決於匯率。換言之,從1949年到現在,也就是僅僅一輩子的時間,中國已經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到很快會躋身高收入經濟體。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8%,而目前全球高收入經濟體的總人口則占世界人口的16%。
但除中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外,仍有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開發中國家。這些國家希望復制中國的成功。我在與非洲媒體討論時也說過同樣的話,非洲開發中國家可以復制中國的成功,因為中國已經展示了它是如何取得成功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全盤照搬中國,但其他國家可以吸取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在過去40多年裏,中國創下GDP年均增長逾7%的記錄。如果其他國家也能做到這一點,那麽世界上的許多問題都將得到解決。
與過去20年一樣,美國經濟正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長。若都如美國一樣認為,如果其他主要國家經濟增速快於美國,它們就應放緩其經濟增速,那麽就沒有辦法解決全球問題。換句話說,如果在解決問題時,你不考慮提升自己,而是考慮如何壓制他人,那麽這將給國際社會帶來巨大的困難。
中國是一個大國,印度和印尼也都是一個大國。如果這些大型全球南方國家的GDP快速增長,那麽其GDP占世界比重將繼續強勁上升。如果這些國家真的解決了這些發展難題,那麽世界將能夠實作共同的發展目標。因此,我們應考慮是否要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這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或者我們是否要走向零和世界—在這種情況下,問題會成倍增加。
主持人王冠:
我知道您最近寫了很多文章,我還了解到您提出了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觀點,您說中國趕上七大工業國組織要做一些事情,其中比較關鍵的就是要加大研發投入。
羅思義:
是的,中國確實在很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因為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中國已經成為技術領導者。比如,1978年,那個時候很難認同中國的技術會在哪個主要行業成為第一。但是現在中國在綠色技術、電動汽車還有通訊技術等等方面都是排名第一的。比如,我們是如何知道中國在通訊技術方面是排名第一的?因為美國正被迫制裁華為。如果它能在市場競爭中擊敗華為,它就不需要這樣做——很明顯,中國在這一領域排名第一。
美國在許多行業仍然保持著技術領先地位,但作為開發中國家的中國也有一個優勢——用技術術語來講,就是「後發優勢」,而美國正試圖阻止中國利用這一優勢。
就研發而言,有必要了解大多數研發計畫都會失敗。當然,你聽到的是成功的研發,但100個研發計畫中有99個是失敗的。這些失敗的計畫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因此那些推動前沿技術的國家不僅投資成功的計畫,也投資失敗的計畫。開發中國家的「後發優勢」在於它們不處於技術的前沿,而且它們已經知道哪些技術取得了成功,因此節省了試錯的成本,可以純粹投資經過驗證的成功技術。
因此,現在美國想阻止中國充分利用後發優勢。為此,美國表示中國不能使用美國芯片等美國技術,更不能使用與之相關的技術等。從技術和經濟角度來看,這意味著美國正試圖阻止中國利用「後發優勢」。
中國可以規避這一問題所帶來的影響,但這意味著它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因為這意味著中國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將不得不有所上升。比如,它可能需要額外花費GDP的0.5%用於研發,以抵消美國阻止中國利用後發優勢的影響。
此外,人們對創新有所誤讀。有些人認為創新足以催生好點子。但事實上,好點子不能自動改變世界,還需要有把好點子變成現實的投資,然後好的創新點子才能改變世界。比如,互聯網這樣的革命性創新是一個好點子。但是互聯網是什麽時候開始真正改變世界的呢?當它體現在對電腦、電信設施、路由器和整個電力系統的巨大投資中。
美國一年的研發投入為4萬億美元,中國的則為8萬億美元。中國能夠在越來越多的技術領域占據領先地位,並不是因為中國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比美國同行聰明,他們都同樣有才華。但是因為美國一年的研發投入為4萬億美元,中國的則為8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當一名美國科學家或技術人員拿到一美元經費時,中國科學家或技術專家則可拿到兩美元經費。比如,正是由於中國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它才在新能源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及強度態勢(1995-2020年)
中國仍需增加研發支出,這將是中國未來20-30年的重要經濟目標。
我最近參與了一項利用大數據分析全球210個經濟體的研究。這是一個為期五年的研究計畫,我們完成了首批部份研究。使用這種方法,該研究發現了以前研究中沒有發現的大小經濟體發展模式的差異。該研究收集的160多個經濟體的凈固定投資與GDP增長率之間關系的數據表明,大型經濟體的凈固定投資與GDP增長率之間存在極強的相關性。
世界前10大經濟體的凈固定投資占GDP比重與GDP增長率之間的相關性為0.95;對於世界前20大經濟體(石油/天然氣出口國除外)而言,這種相關性為0.93;對於世界前50大經濟體中(石油/天然氣出口國除外)而言,這種相關性為0.90。但是,如果把所有經濟體放在一起看,那麽就不會看到上面提到的相關性模式——因為這種模式被大量規模較小的經濟體所掩蓋,而這些經濟體只占世界GDP的極小部份。
此外,我們還分析了預期壽命和人均GDP等社會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這表明,中國的預期壽命比其人均GDP發展該有的水準高出約兩歲,但美國的預期壽命則比其人均GDP發展該有的水準低兩歲多。我們可以在許多其他研究中運用類似的技術。
我研究經濟學已經40多年了,和其他科學一樣,我們重視數據。本周末,我們將釋出一份關於中國經濟的大數據報告。屆時我們將與來自全球南方國家的一些經濟學家就此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主持人王冠:
我相信我們的新經濟發展模型實際上非常重視公平問題,有人認為實際上對於治理體系來說我們有很多成功,也有一些失敗的案例,但是您怎麽看新自由主義、新經濟模型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它的套用是怎樣的?
羅思義:
首先,沒有哪個真正實作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國家是因為遵循了新自由主義政策;其次,有人試圖聲稱社會主義行不通。但如果我們回顧1984年以來所有國家(包括所有社會主義經濟體)的國際可比數據,就會發現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實作了自那時以來最快的經濟增長。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同期增長第二快的經濟體是社會主義國家越南。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全球南方有一些國家不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它們的經濟發展也較為快速,如印度、衣索比亞、土耳其、孟加拉國,盡管它們的經濟增速不如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和越南快。但分析這些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如投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現它們的發展模式與中國相似。也就是說,雖然它們不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它們的發展模式和長期投資增長趨勢與中國非常相似。
但如果再看一些較小的經濟體,就會發現它們的發展模式截然不同。因此,使用大數據將大大提高研究效率,否則無法對眾多國家以及其不同階段的數據進行大規模分析。
歷史表明,事實上,沒有一個主要的工業化國家是采用所謂的新自由主義模式來取得成功的。例如,美國在早期發展過程中透過保護主義實作了增長,而在二戰期間,其增長最快的時期是由政府投資主導的。歐洲和亞洲四小龍取得成功,並不是采用了新自由主義政策。
因此,在任何分析中,我們首先必須關註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