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些人來說,脾胃比身體更先感知到秋天的到來,入秋以後,腹脹、腹痛、腹瀉等不適也隨之而來。
脾胃健康對人體有多重要?為什麽秋季脾胃容易出問題?【生命時報】邀請多位中醫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養好脾胃有多重要
養好脾胃有多重要
在中醫看來,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中焦,是調節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對於人體正常功能活動、發病、康復、養生等方面均至關重要。
岐黃學者、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季光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大致相當於消化、吸收功能,也包含物質和能量轉化等代謝功能。從現在的醫學分科看,中醫脾胃病診治範圍比較廣泛,除了西醫的胃腸食管疾病,還包括肝膽胰等內科疾病。
中醫學認為,脾有「運化水液」「統血」「升清散精」功能,這些功能失調,會出現浮腫、出血、肥胖、疲勞等問題。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在多個時期患過脾胃病,很多人長期受到脾胃病的困擾。
一旦脾胃運轉失常,易出現各種問題,秋季尤其應該養護脾胃。
經過夏天各種冰凍食物的轟炸,很多人的脾胃處於疲勞狀態,累積到秋天易集中爆發。
秋季天氣轉涼,食欲有所提升,若飲食上毫無顧忌,會加重脾胃負擔,盲目進補還可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夏秋之交,濕氣仍較重。外濕會影響脾胃功能,脾氣虛弱時,人體也容易生內濕,外濕和內濕相結合,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
秋季,受自然環境影響,身體代謝減緩,有人會出現抑郁情緒,西醫稱之為「季節性情緒紊亂」,心情不好也會影響脾胃健康。
怎麽判斷脾胃好壞
湖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腫瘤科醫師黃靜介紹,判斷脾胃是否健康,可以看以下5個方面。
五官外貌
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紅潤的,脾胃不好,則口唇發白、幹燥,易起皮、裂口,萎黃無華、睡覺流口水也是脾虛的表現。脾胃虛弱還可能有耳鳴耳聾、鼻腔幹燥、流清鼻涕、眼睛疲勞等癥狀。
食欲好壞
脾胃虛弱會食欲不振,飯後感覺腹脹不適,或飯後會如廁。胃強脾弱則食欲好,但消化吸收異常。突然想吃重口味的東西,也可能是脾胃虛弱。
體形胖瘦
脾氣虛,津液代謝失常,痰濕堆積在體內排泄無門,就變成「喝涼水都長肉」,或肥胖且肌肉無力,身上的肉捏起來松松軟軟。相反,有些人則怎麽吃都不胖,吸收功能有問題,還常腹瀉。
有無濕氣
脾胃虛弱的人多伴有痰濕,表現為身體沈重,無精打采;大便或溏稀或便秘;嗓子不清爽,鼻炎、咽炎反復不斷;臉上長斑、起痘,有黑眼圈、眼袋;易浮腫、腰酸、關節痛。
舌頭外觀
脾虛的人舌胖大有齒痕,舌苔厚膩水滑。齒痕是舌頭與牙齒擠壓形成的,舌頭胖大才會出現齒痕。
此外,若出現泛酸打嗝、上腹部燒灼感、胸骨後灼熱感、口臭、大便腐臭,以及女性月經量少或閉經,男性性欲下降等問題,建議及時到脾胃科就診。
秋天,學一套脾胃調養法
江西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項鳳梅表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時刻都在傷脾胃。
飲食失節:不顧肥甘厚膩、寒熱溫涼、辛辣煎烤,只要喜歡統統都往肚裏吃,都會導致脾胃受損。
情誌失調:思傷脾,思慮、憂郁、焦慮、緊張等情緒,會引起脾胃氣機失調,導致脾胃病。
勞逸失常: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過度,以及久坐、缺乏鍛煉,都會影響脾胃健康。
秋季想要保護好脾胃,管好飲食和心情就能奏效:
合理飲食
秋季轉涼,飲食宜溫和,不吃或少吃各種生冷寒涼的食物。胃不好的人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吃飯細嚼慢咽,吞咽食物不能過多過快。
脾胃病患者要少吃粗糧,腹脹者少吃大棗、大豆、紅薯等脹氣之品,也不要長期喝粥或吃軟爛面食。「貼秋膘」進補時,不暴飲暴食,避免增加胃的負擔。
順暢情誌
性格急躁、憂郁焦慮以及常失眠的人,適當放緩生活節奏,秋季易情緒低落,可多做些有利於舒緩情緒的事,比如看書讀報,爬山散步,和親朋好友聊天聚會。
規避風寒
秋季晝夜溫差大,早、晚要格外註意避風寒,睡覺時不要開窗直吹。
堅持運動
運動可改善腹腔臟器的血液迴圈,還能促進胃腸道的蠕動,調節整個消化道。可選氣功、太極拳、步行、慢跑、騎自由車等,每周鍛煉3~4次。也可在飯後散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留心觀察
脾胃虛弱者對飲食的耐受力差,平時多觀察和總結自己的飲食情況,一旦所吃食物容易引起脾胃不適,則應不吃或少吃。▲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