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精神科醫生會進行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嗎,還是只看精神病,只開藥?

2020-07-24心靈

目前精神病的治療主要有兩種方式,專業上叫做「兩條腿走路」,一是藥物治療,二是心理治療(咨詢)。

但是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或者說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治療師)工作的時候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精神科醫生是基於大數據的思維方式,是居高臨下的,給出的治療是以觀察和實驗結論為依據的。每個病出現了什麽癥狀該怎麽治有一本比較詳細的指南,可以這樣理解,精神病學是科學,科學具有可重復性,但也沒有針對性的。換句話說,其實精神科醫生不用聽完整個故事就能夠給出治療方案,且大致不會出錯。

比如做動物實驗的時候,抑郁的老鼠通常不愛喝糖水,曠場實驗的時候不愛冒險,強迫遊泳的時候不怎麽掙紮,逆來順受。

我們不用和老鼠交流,只是透過觀察,發現老鼠有了上述那些癥狀,我們就認為老鼠抑郁了。

有ABCD幾種藥物,當出現某種癥狀的時候,給A藥,治療好轉率在50%,給B,好轉率為55%等等,如果同時給AB兩種藥,好轉率80%,但是同時出現了某種副作用……

這樣,就有了參考依據,沒有完美的藥物,只要在不出大的原則性錯誤的情況下,給什麽都差不多。

藥物上市前有非常嚴格的程式,所以只要是合法的藥物,都有安全保證的,某種藥肯定對某部份人有效,也對某部份人無效。無效了再換一種藥物,實在不行還可以做基因測試,總能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而這個過程,其實精神科醫生並不需要聽患者講整個心路歷程。

這個就是大部份人看精神科醫生的感受,比較生硬,經常打斷患者說話,話沒說完藥都開好了……

一個院士(精神科的院士也就那麽一兩個)級別的老師給我們講課的時候說,我們只用3分鐘就可以把藥開好,但是經常需要花30分鐘說服患者吃藥,堅持吃藥。

心理咨詢(治療)是什麽呢?

有個專業的說法叫做「自我功能租借」,在那個時間段內,咨詢師和患者共情,試圖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患者,然後,和患者探討除了那一個理解方式(做法等),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

咨詢師用自己經過嚴格訓練的思維,獲得比較完整的自我功能,在那個時刻,成為患者的一部份,盡量讓患者看到問題(不同流派原理不太一樣,行為主義的更像教練,直接去訓練出新的行為方式)。

心理咨詢是私人訂制的,每個人因為原生家庭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所以咨詢師采取的方法也會有所區別。

因為訓練方式完全不一樣,所以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

精神科醫生一天門診量可以80人,心理咨詢師8人就會非常累了。

去精神科看病的患者,不要因為精神科醫生的態度不好,就拒絕吃藥,也不要企圖精神科醫生能夠像咨詢師那樣聽完你的整個心路歷程並且和你共情。他們沒有那個時間也沒有那個必要。如果覺得有很多話想說,單獨做心理咨詢就可以了。

即使是同一個醫生,又開藥又做心理咨詢,按理也需要另外開藥和交費的(雖然有時候我們嫌麻煩會漏收費),心理咨詢通常需要另外預約。

回到提問,精神科醫生會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嗎?

「會」可以理解出兩層意思,一個是「會不會」,精神科醫生有沒有能力做心理咨詢(治療),一個是做不做。

先說精神科醫生有沒有能力做心理咨詢(治療)——精神科醫生已經學完了咨詢師課程裏面最難的部份——【變態心理學】。所以精神科醫生學心理咨詢比普通人方便很多。但是想要做好咨詢,還是需要經過培訓的。我讀精神病學研究生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同時考了心理咨詢師證的。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又系統的學過精神分析和催眠治療。但是老一些的精神科醫生,大部份沒有經過心理學的培訓,對心理學你不理解也不認可。

結論是大部份年輕一些的精神科醫生,都是有能力做心理治療(咨詢)的。

第二層意思是做不做?這個問題前面已經回答了,門診的時候通常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