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很多報考心理咨詢師的廣告都打著賺錢的口號呢,萬一以後的心理咨詢師都是為了賺錢那我們怎麽辦?

2022-01-13心靈

這位題主實際上說了兩個問題,但卻合在了一起。

第一個:為什麽現在心理咨詢師的廣告都打著賺錢的口號?

第二個:如果心理咨詢師是為了賺錢,那來訪者怎麽辦?

所謂的廣告就是宣傳,是引流,那麽就需要滿足受眾的需求,比如保鍵品滿足健康要求,送禮需求,最經典的案例是腦白金。

那麽職業培訓機構的受眾大多的是失業狀態,希望透過培訓參再就業,或者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希望透過培訓考證來提高待遇。

比如,挖掘機技術哪家強,中國山東找南翔。

那這些學員,想透過學習挖掘機技術,增加自己的收入,也沒有錯。

而機構這樣宣傳,也是符合法律和道德的。

畢竟參加培訓是要花錢的,還需要耗大量的時間精力,考慮產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現在大學生報考誌願,最火的專業正好是軟體相關專業,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專業能掙錢,收入高。

現在來回答題主的第一個問題:

傳機構用賺錢來吸引學員並沒有錯。

但錯的是這些宣傳機構在虛假宣傳。

他們會誇大心理咨詢師的收入,會告訴你學過了之後,一個小時咨詢費400元,一天2小時,一個月就24000,美滋滋 。

等這些學員真的交費學習完了後,卻發現根不是這麽一回事。

第二個問題:如果心理咨詢師就是為了賺錢,那來訪者怎麽辦?

在中國,歷來會有各種職業被道德綁架,會被一部份人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

在之前被這些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的是老師和醫生,老師必須是不圖報酬的,必須是像聖人一樣,無私奉獻,犧牲一切。

但最近幾年,心理咨詢師開始成為了被道德綁架的首要職業,經常被人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

心理咨詢師不能想著賺錢,不能有情緒,不能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可事實上,教師,醫生,心理咨詢師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都是一個個的普通人,我們也要吃飯,也要生活,也要還房貸,車貸,要給孩子交學費。

一個職業的首要條件便是要滿足從事這個職業的人正常的經濟需求。

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透過自己的勞動,爭取更高的收入,這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權力,也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只要是自願,無欺詐的交易,對於交易的雙方都是互利的。

飯店老板想掙錢,所以開了一個飯店,但小張到飯店裏吃了一頓飯,付了50元的飯錢。

那在這個過程中,飯店老板和小張都是互利的。飯店老板掙到了錢,小張也吃飽了飯。

那在這種自願交易的前提下,飯店老板想掙更多的錢,就必須要為顧客提供更可口的飯菜,更好的服務。

這對於交易的雙方是雙贏的。

對於心理咨詢來說,本質上也是一種商業服務。

來訪者付費購買咨詢師的時間和專業技能,咨詢師為來訪者提供專業的服務,來解決來訪者的各種心理問題。

在這個過程裏,雙方也是共贏的,互利的。

來訪者能感受到被看見,被關註,有人專註的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可以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咨詢師也可以收一定的咨詢費,用來吃飯生活。

那這種情況下,心理咨詢師想掙更多的錢,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技能,為來訪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來訪者才會繼續購買他的咨詢服務,才會把自己的朋友也介紹過來。

如果一個心理咨詢師完全對掙錢沒興趣,或者掙不到錢,那心理咨詢師吃什麽?哪裏有錢去提升自己?

這位題主的問題其實反應了很多人的一個思維誤區,總是認為其它人要單方的為他而服務,並且在這個服務中不能獲取任何的利益。

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人際交往的本質是價值互換。

只有雙方都獲利的關系才會長久持續。

朋友如此,同事如此,夫妻也是如此。

只是這個利,不一定是金錢,還有其它的「利」,比如情緒價值,基因延續等。

當我們改變思維,從要求「別人單方為我付出」到"別人為我付出,我也會別人付出「

這會讓我們發現,很多以前想不通的事情,原來是這麽的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