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領域,正在面臨一場跨界競爭。
而跨界者,可能是類似百度、科大訊飛這樣的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正推出各類教育硬體,以及自己的教育大模型。
而以往K12領域的教育公司,也同樣在發狠做教育硬體。不管是好未來、新東方,還是猿輔導、作業幫、松鼠AI、網易有道,或者是學大、昂立、高途、高思、思考樂,甚至一些地域性龍頭教育培訓公司,不管是做硬體,還是引入各類大模型,都試圖利用AI技術去尋找「雙減」之後的「增量市場」。
轉型科技公司 只是換了一種更適合的教育服務方式?
很多人擔憂,隨著出生人口的遞減,K12階段學生數量減少會導致K12教育市場的萎縮。
但其實,K12最主要的中小學階段,在校生數量還是在穩步增長的。
據教育部今年3月公布的數據,2023年小學階段在校生1.08億人,比上年增加103.97萬人;初中階段在校生5243.69萬人,比上年增加123.1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803.63萬人,比上年增加89.75萬人。也就是說,中小學階段,學生數量還是在增長。而K12教育的大頭也在中小學階段,所以市場整體還是穩定的。
不過,同時公布的學前教育在園幼兒數是4092.98萬人。2021年,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805.2萬人,比上年減少13.1萬人,多年來在園幼兒數量出現首次下降。此後就接連下降,2023年已經比2021年少了712.22萬人。也就是說,雖然目前中小學階段在校生是穩定的,但幼稚園階段的數據,卻不夠樂觀。
畢竟,對於市場來說,不少人不僅看現在的市場,還要去看未來的市場。
不管是跨界者還是長期玩家,要想做好教育這塊大市場,肯定需要了解最基本的在校生數量等基本情況。
出生人口數下降,教育市場還能不能增長?實際上,由於小學和中學都有6個年級,整體12年積累學生數,足以平滑短期內在園幼兒數的下降。也就是說,至少最近十年左右,K12教育領域的整體大盤子還是有希望保持穩定。
而且,以往的孩子們,並沒有使用大模型時代的AI產品去改善自己的學習。但最近幾年,特別是進入2024年以來,大模型正深度介入中小學生的學習過程,能夠基於學生的學力與興趣,推薦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案。 所以,目前所有的存量市場,都是教育大模型以及各類AI教育硬體的增量市場。
以往的利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間隔重復、費曼學習法等策略的傳統教育方法,往往缺乏個人化和靈活性。而借助大模型,能夠實分時析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掌握程度,精準地調整學習計劃,讓預習、復習等學習過程更加高效。大模型甚至還可以透過分析學生的情感和行為數據,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避免學生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而產生厭學情緒。
我們無法預測教育市場幾十年後會如何,但只要未來十年教育市場依然保持巨量的規模,對賽道中的企業而言,就值得全力以赴。
近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也提出,推動社會培訓機構面向公眾需求提高品質;滿足大眾多元化學習需求;激發教育和培訓消費活力等內容。
可以說,教育市場依然大有可為。而且,由於新一代家長以及新入園、入學的孩子們更適應各類AI產品,教育公司們轉型成科技公司,其實只是提供了一種更適合的教育服務方式。
今年2月,相關部門還釋出【校外培訓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首次明確了定義「校外培訓」,即指學校教育體系外,面向社會開展的,以中小學生和3至6歲學齡前兒童為物件,以提高學業水平或者培養興趣特長等為主要目的,有組織或系統性的教育培訓活動。在更多規範化管理之下,正如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所說,【條例】旨在推動依法管理校外培訓,既非「收緊」也非「放開」。
實際上,K12教育培訓已經進入了全新的階段,那就是為學生提供不造成負擔的更多教育服務。
特別是以各類教育硬體為代表的新型教育服務。
僅看京東平台上的點評數據,不少教育硬體都具備10萬條以上的購買評價。這些教育硬體,已經成為教育公司們重要的業務板塊。
教育的大模型時代來了
早在政策趨暖之前,大模型已經開始賦能教育。
生成式AI與大模型技術,讓教育領域以往的不可能三角——個人化、高品質和大規模難以同時實作,變得可能了。以往的個人化只能透過一對一教學實作,但一對一很難大規模且成本太高。而大模型,帶來了全新的可能。
一方面,傳統的線下教育公司和線上輔導平台面臨著來自科技大廠的激烈競爭。
比如科大訊飛,不僅以學習平板等教育硬體切入教育市場,其釋出的訊飛星火大模型更是以大模型賦能教育,訊飛星火大模型的每一次升級叠代都與教育緊密結合。今年6月釋出的訊飛星火大模型4.0,就已經助力訊飛星火APP/Desk打造教育AI助手;賦能星火智慧批閱機的「AI助教」功能;並助力訊飛AI學習機升級1對1答疑輔導的軟體功能。
科大訊飛、百度們,正借助自身科技大廠的渠道與技術影響力,正在攻入好未來、新東方們的陣地。
另一方面,更多新的市場參與者不斷湧現,推動教育賽道在技術創新上向技術賽道靠攏。
比如2023年7月,網易有道推出教育領域垂直大模型「子曰」,此外其詞典筆等AI大模型學習硬體在市場上也有較強競爭力。好未來在2023年8月也推出MathGPT,繼續在數學領域發揮自己教研上的優勢。
今年7月,清華系企業紫光摩度也釋出了包括口袋學習機、教育數位基座等多款產品,還釋出了教育專屬大模型MoGPT1.0。據了解MoGPT1.0使用72B基座,可以在數學解題上進行多模態教學講解。
大模型產品不同於以往的教育資訊化裝置,是其在個人化答疑、講解上蘊含的潛力。而新一代家長對教育產品的需求,也在從單一的課程輔導轉變為全方位的學習支持服務。例如,透過大模型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能力,客製個人化的學習計劃和課程內容。畢竟家長更註重個人化、高品質和便捷性,願意為這些額外的價值付費。
從2023年至今,據不完全統計,教育圈已備案超40個大模型。
而新的教育大模型依然在不斷出現。
8月23日,教育科技公司精準學宣布成功訓練了中國第一個語音端到端大模型「心流知鏡-s(V02)」,可直接實作語音輸入-語音輸出的互動,使其更適配輔學場景,使大模型達到「真人老師」級別的自然對話交流體驗。精準學表示,將於近期對外展示這項技術的套用成果。此外,其AI輔學機Bong系列已在天貓京東上線。
此前,精準學就基於通義千問開源Qwen-72B訓練,打造了融合文本、語音及情緒的即時多模態教育垂直模型「心流知鏡」。可以看出,教育大模型的模型參數量,普遍比通用大模型千億級的參數要小。
精準學AI技術負責人張寧就曾解釋,之所以選擇通義千問的開源大模型,是因其尺寸規格以及模態豐富,能夠快速有效地處理文本、語音、視覺的多模態互動,特別適合復雜的教育學習場景。
對於教育大模型而言,或許參數規模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要有能夠反映真實學情且有高品質教研分析的大數據。基於高品質的數據,才能夠研發出能夠精準地滿足學生具體需求、可以提供高度人性化的互動和深度個人化學習體驗的教育大模型。
而這又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教育大模型的競爭,到底是軟體的競爭還是硬體的競爭?到底是教研體系的競爭還是AI技術上的競爭?
教育硬體,核心是課程還是AI技術?
當前各大廠家推出的教育大模型,作為一種軟體服務,主要還是搭載在以學習平板、學練本為主,以詞典筆、口袋機等其他教育硬體為輔的教育硬體上。
教育硬體,仍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載體。
據洛圖科技(RUNTO)數據顯,2024 年第一季度,中國學習平板市場線上(含拼多多、抖音、快手平台)銷量為 68.9 萬台,同比增長 79.9%;學習平板線上市每場平均價為 3357 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73元,增幅高達 20.6%。在車企紛紛價格戰的當下,很多消費品都在降價,而學習平板可是為數不多實作價格上漲的產品。
也就是說,線上渠道學習平板一季度銷售額約23.13億元。但這沒有統計線下份額,由於學習平板線下渠道鋪展也非常普遍,因此這個數據還只會更高。
但隨著競爭的激烈,市場集中度有所下降,TOP4 品牌的合計份額(CR4)為 49.8%,較去年同期下降 11.3 個百分點。學而思、小度、小猿、作業幫位居前四,科大訊飛排名第五。
而且,第一季度的重點品牌新品在 AI 大模型套用上有了更深入的發展,產品功能從個人化學習擴充套件到教導學生學習方法等。
當學習平板都在比拼搭載的教育大模型時,其最重要的賣點,到底是搭載的各類課程體系,還是搭載的教育大模型呢?
以學而思學習平板為例,其搭載了電子版教材、專題課拓展校內知識,原版RAZ分級閱讀、大語文、多元素養課、創新思維課等各類學習資源。
學而思總裁彭壯壯就曾表示,學而思學習機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內容的超級硬核以及學而思近21年的教育經驗。簡而言之,內容門檻是學而思學習平板最大的壁壘。
而且,由於線下班課時代,學而思優質老師(各學段學科綜合排名前10%的S級老師)只能服務少數學生。學習平板擁有S級老師的錄播內容,使得所有學生都有機會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服務。
但家長也清楚,錄播課的教學效果,和真正的S級老師親臨授課是不同的。所以,錄播內容,並不是學習平板的優勢,能夠基於學生學情精準適配才是優勢。
這似乎意味著,能夠促進個人化的教育大模型,要比課程體系等優質內容更重要?
也未必。
以科大訊飛的學習平板為例,由於沒有學而思那麽強大的教研團隊,所以科大訊飛就不斷充實自己的題庫資源,從而實作其宣傳語所說的效果:只做幾道題,快速找到薄弱點,從而實作個人化精準學。比如根據在地化的教育大數據分析,了解不同地區考試的側重點差異,優先推薦本地高頻考察的知識點給學生;快速分析出學生學習中的薄弱項並進行針對性的推題練習。
科大訊飛的精準學系統與學而思學習平板的內容體系,到底誰更重要,或許隨著市場份額的變化,消費者會用行動投票。但是,小度的學習平板也可以用文心大模型的技術進行加持,而且,大模型公司更願意將自己的能力開放給業界使用,而教育公司的核心教育內容往往不會。
從這個角度上去看,似乎優質內容體系的獨特性,要高於大模型技術?
但誰更加重要,其實沒有絕對的答案。
在以學習平板為硬體載體、以教育大模型為軟體核心的這場教育比拼,實際上也反映了教育科技領域的兩種不同發展路徑。
比如學而思這一派,就是依托於多年的教育經驗和強大的教研團隊,打造一個內容門檻極高的生態系,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系統的學習材料。這些內容經過專業的教研團隊打磨,更符合教育規律,也更貼近考試需求。同時,也引入大模型技術來做個人化學習系統。
像科大訊飛這樣的企業則選擇了另一種路徑,透過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能力水平胡興趣愛好,為學生量身客製學習路徑,讓學生在個人化的學習中獲得更強的學習效果。
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優質內容提供好的學習素材和框架,而大模型技術則確保這些內容能夠以最適合學生的方式被消化吸收。對於教育公司來說,如何將優質內容與大模型技術有效結合,讓新技術賦能硬體與軟體創新,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