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古代人是不是都不知道海鮮能吃?

2021-04-29心靈

題主聊到了蘇軾。

不能只偏重在抱怨的部份啊。

蘇軾吃海鮮很嗨很專註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看到。

甚至這種跡象,在他人在內地,還沒有貶到海南的時候就開始了。

圖片來自網路,供參考

就說鮑魚吧,古時候稱為鰒魚。

這種食物,不僅蘇軾吃過,更早的權貴大佬王莽吃過,曹操也吃過。受限於當時的條件,他們吃的都是幹貨狀態的鰒魚。

王莽兵敗將亡時,每天都借著鰒魚和美酒消愁,啊,一邊是殘酷的現實沒心思理會,一邊是口腹的偏愛,酒再滿上,好恰的鰒魚也來幾頭。這事不是我瞎掰的,白紙黑字,記在【漢書】「第一巨篇」【王莽傳】中。

莽憂懣不能食,但飲酒,啖鰒魚。
東漢,【漢書·王莽傳】

那麽,蘇軾吃了鰒魚,這位大吃貨的感受如何?

直接的感受是美味啊,以至於山珍「肉芝、石耳」也被鰒魚比下去了,然後吧,當時的都城貴人也很重視這種味道。

甚贊味道的同時,蘇軾還專門寫過一首長詩【鰒魚行】,這邊僅摘錄片段,

膳夫善治薦華堂,坐令雕俎生輝光。
肉芝石耳不足數,醋芼魚皮真倚墻。
中都貴人珍此味,糟浥油藏能遠致。
割肥方厭萬錢廚,決眥可醒千日醉。
北宋,蘇軾,【鰒魚行】

說起來。

老蘇除了耀眼的才華,另有一個重要特點是喜歡吃,樂於吃,並願意動手做好吃的,他是一個足夠接地氣、能深度體驗不同地方美食的吃喝老饕。並不是發牢騷搞抱怨消極過日子。

他人被貶黃州,留意到當地的土豬肉做法不佳,於是自己便入鄉隨俗,認真鉆研,給後世留下了早期紅燒肉的原型做法。在【豬肉頌】中,他洋洋灑灑地寫了自己的第一手烹煮心得,用水的量是多是少,火候怎樣,都一一說了出來。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北宋,蘇軾,【豬肉頌】片段

今天去看,可能不覺得有什麽,畢竟豬肉是我們的家常美食,肉類消耗量的頂級大佬之一。

(北宋神宗時期的宮廷禦廚一年消耗) 羊肉四十三萬 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 豬肉四千一百 三十一斤。
北宋,【宋會要輯稿】

當在兩宋的時候不是這樣的,尤其是北宋,吃羊成風。

上面的引文片段,也能佐證。

而士大夫也以吃羊肉為美為享受,像蘇軾這樣的知名士大夫人物,能不以名聲形象為累,主動帶頭去鉆研當時的平民食物豬肉,更作文宣傳,真心不容易。

圖片來自網路,供參考

在黃州的時候,蘇軾對當地的山貨時蔬也多有關註。

除了關註到地方老百姓喜吃竹筍,「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他自己還很調皮樂觀地表示,「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意思也直白,貶就貶了,老蘇我住這邊的啊靠著竹林,裏面的竹筍聞著好香呀。

後面被貶去海南。

蘇軾是仿徨過抱怨過,飲食習慣的不便,當時無友的困窘等,他也一一寫過。

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北宋,蘇軾,【與程秀才書】

但同樣的他也奮起過。

他以一人之力帶動古海南的教育事業。

類似的積極正能量等事,蘇軾在黃州和密州等地也做過。

宋時有許多地方受制於生存壓力、沈重賦稅等,出現頻繁化的溺殺嬰兒(多生的幼兒,不問男女,均溺殺)的社會現象——即後世所說的「不舉子」,也叫「生子不舉」。

……初生,輒以冷水浸殺,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閉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嚶良久乃死。有神山鄉百姓石揆者,連殺兩子……
北宋,蘇軾,【與朱鄂州書】片段
閩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則率皆不舉。
若女則不待三,往往臨蓐,以器貯水,才產即溺之,謂之洗兒。
北宋,王得臣,【麈史·風俗】

蘇軾曾力勸民眾並嘗試逆轉這些不良風俗,他寫信給鄂州太守,鼓勵對方帶頭完善懲罰監督等舉措,以使有法可依。

然後,自己發動地方的有錢人,設立「救兒會」,透過帶頭捐錢捐物等形式,給貧苦民眾增加一些衣食保障,以使人家生了有基本的條件去撫養。這些舉措並施,後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圖片來自網路,供參考

回到北宋海南。

可愛又率真的蘇軾後面是一步步地深入到群眾的生活,他開始擁抱當地的海鮮八爪魚、生蠔等,先後多次和它們進行了舌尖與味蕾之間的深度交流。

大概是太過喜歡這些食物了。

蘇軾寫信告訴兒子蘇過,過兒啊。

哦,你吃過這邊的生蠔沒,它們的味道好哇塞啊。

做法也不藏著掖著了,咱們不妨將蠔「肉與漿入水」,再與酒並煮。

這樣嘗起來的鮮美滋味,超乎想象。

對了,如果把大的生蠔直接烤熟,也相當快美。

此外,像是海蟹海螺八爪魚(即下面引文的八足魚)這些吧,它們的味道也很棒,以至於我不太想跟別人一起分享。

蘇軾的原信主要內容如下,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一下,有幾個小的□,是原文流傳過程中缺掉的幾個字。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水,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爾啖嚼,又益□煮者。海國食□蟹□螺,八足魚,豈有獻□?
北宋,蘇軾,【獻蠔帖】,部份片段未摘錄

另,在【老饕賦】中,蘇軾也設想過一些海鮮的美味。

設想的時候,大概是饞蟲發作了,筆鋒著處,他把一些想象的做法和調味也寫了出來。

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
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
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北宋,蘇軾,【老饕賦】
圖片來自網路,供參考

此外,海鮮類的食物,在兩宋相關的多部著作都能找到。

比如,周密【武林舊事】記錄過張俊宴請趙構的選單,其中的下酒十五盞就有出現多種海鮮。

如其中提到的水母,蛤蜊等。

做法方面也是頗有特點,一種做成水母膾,一種是主打蛤蜊生、

第十三盞,蝦棖膾、蝦魚湯齏
第十四盞,水母膾、二色繭兒羹
第十五盞,蛤蜊生、血粉羹
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卷九,高宗幸張府節次略

這類的飲食在南宋晚期的吳自牧 【夢梁錄】中記錄非常多。

借助他的文字,我們能直觀地看見宋時古都杭州這邊,河鮮、海鮮層出不窮。

書的卷十六,作者筆下記錄了專門的水產幹貨售賣場所:鯗鋪,這裏的鯗是泛指魚鯗,即處理幹凈後,再加鹽腌制並長時間暴曬的幹貨狀食物,涉及的海鮮也相當多。

比如石首鯗,即用石首魚做的鯗。

圖片來自網路,供參考

這裏的石首魚/石頭魚看著有些陌生。

換個名字——黃魚。

是古人對大黃魚、小黃魚的合稱,也是後世知名的海產。

石頭魚,狀如鱅魚,隨其大小,腦中有二石子,如蕎麥,瑩白如玉。
唐代,劉恂,【嶺表錄異】
黃魚,謂之石首者,腦中藏二白石子,故名。
明朝,屠本畯,海味索隱】

那麽。

類似的鯗鋪有多少,是個別現象嗎?

首先一點,不是個別現象。

繁盛之時,是數量龐大的「不下一二百余家」。

城內外鯗鋪,不下一二百余家,皆就此上行合摭。魚鯗名件具載於後:郎君鯗、石首鯗、望春、春皮、片鰳、鰳鯗、鰵鯗、鯗、鰻條彎鯗、帶鯗、短鯗、黃魚鯗、鯁魚鯗、鯗、老鴉魚鯗、海裏羊。
南宋晚期,吳自牧 ,【夢梁錄】,卷十六,鯗鋪

上述引文是鯗鋪售賣物品的一部份。

接下來是另一些參考。

更有海味,如酒江瑤、酒香螺、酒蠣、酒龜腳、瓦螺頭、酒壟子、酒鯗、醬蠣、鎖官、小丁頭魚、紫魚、魚膘、蚶子、鯖子、海水團、望潮鹵蝦、鱭鯗、紅魚、明脯、幹、比目、蛤蜊、醬蜜丁、車螯、江、蠶、鰾腸等類。

我也承認。

古代的內地要吃到新鮮的海鮮很不容易。

臨海的地方才更有機會達成。

但這不代表,我們的前人先輩們就真的放著烏泱泱的大海不管,不會捕撈和吃海鮮。

事實上,南宋的大城如杭州,市井老百姓已有明顯的機會吃到種類豐富的海鮮。

主要的參考資料:

東漢,【漢書·王莽傳】
北宋,蘇軾,【鰒魚行】【豬肉頌】【與朱鄂州書】【與程秀才書】【老饕賦】【獻蠔帖】等
北宋,王得臣,【麈史·風俗】
北宋,【宋會要輯稿】
南宋晚期,吳自牧 ,【夢梁錄】,卷十六,鯗鋪
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卷九,高宗幸張府節次略

(圖片來自網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