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在【生死恨】中扮演的韓玉娘
梅蘭芳為救濟各地受災民眾義演的戲單
1945年,得知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訊息後,梅蘭芳繪就了這幅【春訊息】,表達內心的喜悅。
梅蘭芳【抗金兵】戲照
梅蘭芳是享譽世界的京劇藝術大師,是20世紀中國戲曲史、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今年是梅蘭芳誕辰130周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京劇院、梅蘭芳紀念館、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了一系列豐富精彩的紀念活動。無論是開展紀念活動,還是研究梅派藝術,其最終目的是在繼承梅蘭芳藝術遺產和精神遺產基礎上,推動京劇藝術的創新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對梅蘭芳彌足珍貴的藝術精神及其價值進行再思考、再提煉。
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集大成者
每當提及梅蘭芳,我們就不能不提到他編演的多部時裝新戲和古裝新戲,以及他對京劇舞美、服飾、容妝、伴奏等進行的大膽改革。他進一步發展了京劇旦角的表演藝術,逐漸形成了中國京劇藝術中獨具風格的藝術流派——「梅派」。梅派藝術之所以能夠承上啟下、影響深遠,是因為梅蘭芳對京劇藝術的守正創新。
梅蘭芳對旦行的創新改革是建立在他對京劇藝術本體的全面掌握基礎之上的。梅蘭芳出身於梨園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位列「同光十三絕」的名旦。父親梅竹芬亦工旦行,頗獲稱譽,惜英年早逝。梅蘭芳九歲(1902)開始學京劇青衣,十一歲(1904)登台。梅蘭芳在十八歲以前,唱的都是正工青衣戲,宗的是被稱為「以典型純正之青衣見知於世」的時小福一派。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書中,梅蘭芳曾回憶,他的開蒙教師、時小福的弟子吳菱仙告誡他,「每一段唱,必須練到幾十遍,才有堅固的基礎。如果學得不地道,浮光掠影,似是而非,不但會走樣,並且也容易遺忘」。吳菱仙教授的【二進宮】【桑園會】【三娘教子】等三十余出傳統經典青衣戲,不僅使他熟練掌握了青衣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還使他深刻理解了京劇的審美,是他創新的堅固基礎。到民國初年,梅蘭芳在實踐中敏銳感到,傳統青衣的表演單調呆板,已不適應時下人們的審美喜好。他開始向將青衣、花旦的表演融為一體的王瑤卿學習花衫,透過轉益多師、博采眾長不斷豐富表演風格。1917年,梅蘭芳榮膺【順天時報】讀者票選的「劇界大王」,標誌著旦行逐步接替老生行引領京劇藝術發展。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等旦角相繼聲名鵲起,梅蘭芳居「四大名旦」之首,自此旦行走向京劇舞台中心,創造了京劇的鼎盛時代。
除了在戲曲藝術上的勤奮努力和潛心鉆研外,梅蘭芳輝煌藝術成就的取得也與他廣泛汲取各類藝術滋養密不可分。聚集在梅蘭芳身邊的名賢雅士,既有舊式文人墨客,亦不乏新派知識分子,梅蘭芳謙虛好學、潔身自好的道德品質,使他們願意相聚在梅蘭芳周圍,縱論古今、談文說藝,這種文化氛圍使梅蘭芳的文化修為和審美鑒賞力得以顯著提升。在其個人與師友的共同努力、親密合作下,梅蘭芳逐漸成長為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集大成者。隨著梅蘭芳聲譽日隆,他的眼光也逐漸投向了世界。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他堅守中華文化的本位立場,開展訪日、訪美、訪蘇之行,不僅成為中國戲曲藝術海外傳播的先行者,更以高尚的藝德品性、高超的藝術造詣、高度的文化自覺,讓世界對中國戲曲藝術刮目相看,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力,中國戲曲表演藝術體系從而成為國際公認的經典表演藝術體系之一。
「國重於家,德先於藝」家訓的踐行者
除了在「藝」上至善至美的追求外,梅蘭芳一生更為著力、更為看重的便是「德」。評價梅蘭芳「德藝雙馨」並非溢美之詞,而是有著實實在在的落腳點。
梅蘭芳秉承良好家風,做人和善謙虛,各界人士以及媒體多稱他虛懷若谷。他樂於助人,積極參與社會各種公益活動,其中義務戲演出就是他經常組織參與的重頭戲。這些義務戲演出,或是救助貧苦同業,或賑濟災荒,或愛國籌款,梅蘭芳作為最具號召力的演員都當仁不讓,從未缺場。如果說,謙虛謹慎、樂善助人等藝德是梅蘭芳對祖父輩家風的傳承,那麽,面對民族危亡的「胸懷大義」「舍生取義」以及新中國成立後不懼年高、不辭辛勞為工農兵奉獻藝術,踐行自己「藝術勞動者」的人生定位等,則是梅蘭芳以自己的藝術實踐對家風家訓「國重於家,德先於藝」作出的最為生動的註解。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者的猖狂野心和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讓梅蘭芳預感到形勢嚴峻。他在上海連續趕排【抗金兵】【生死恨】等劇目,希望透過京劇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抗金兵】中的梁紅玉、【生死恨】中的韓玉娘,堅貞剛毅、外柔內剛,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女性的愛國情懷。梅蘭芳將強烈的民族情感融入角色之中,表達出對侵略者的憤恨和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與其說是梅蘭芳賦予這些戲劇人物以高尚品質,不如說這些人物正是梅蘭芳個人品質與氣質的投射。
抗日戰爭期間,梅蘭芳多次拒絕日寇邀請其登台演出以粉飾太平的無理要求。為此,梅蘭芳蓄須明誌,在藝術巔峰的演藝年華主動不登台演出。面對日本侵略者下達的最後通牒,他在深思熟慮後請私人醫生連打三針傷寒針,以重病的代價進行抗爭,用自己的身體和意誌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展現出高潔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
1949年,梅蘭芳接受黨和政府的邀請,從上海回到闊別已久的北京,見證了新中國誕生的偉大時刻。自此,梅蘭芳以文藝工作者、人民藝術家的新身份,帶領劇團踏遍祖國大江南北,遠赴前線為部隊戰士表演,深入內地為工農群眾服務,足跡遍及全國17省。
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這樣說道:「有些人一定不能完全了解,我為什麽偌大年紀,還要拼了老命這樣唱法……主要的原因,卻是因為我還有觀眾……同時還要把幾十年來從老前輩那裏學來的一點藝術上的精華,在這麽廣大的觀眾面前,完完全全地拿出來,供後一代年輕藝人們參考。」作為一代戲曲藝術大師,梅蘭芳在藝術傳承與經驗的總結上也傾註了大量心血。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梅蘭芳將挖掘和培養戲曲人才、傳承梅派藝術視為一項重要工作,為戲曲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在不斷演出和學習中,梅蘭芳的視野格局、思想和世界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進一步明確了「藝術為何人服務」的目標和定位,人生也隨之進入新階段。
1959年,在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之際,梅蘭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創排出他的最後一部新劇【穆桂英掛帥】為國慶獻禮。在【入黨誌願書】中,梅蘭芳將自己定位為一名「藝術勞動者」,這是他追尋一生後給出的篤定答案。在梅蘭芳看來,先於藝的「德」已不再僅僅是個人層面的美德、藝德,而是上升到家國層面的公德、大德。這也正是梅蘭芳及其藝術精神直至當下仍值得我們紀念和傳承的原因與價值所在。
最深的緬懷是弘揚,最好的紀念是傳承
回顧梅蘭芳波瀾壯闊的藝術人生,可以說,他向我們展現了:如何熔煉傳統藝術和時代精神以鑄就新的典型,又如何超越時勢去達成人格道德的完美。他勤奮刻苦、博采眾長、汲古開新、追求至善至美的藝術精神,虛懷若谷、潔身自好、團結同仁、熱心公益的個人品德,堅守傳統、立足本位、放眼世界、交流互鑒的文化情懷,鐵骨錚錚、舍生取義、激發鬥誌、同仇敵愾的民族氣節,藝術為民、甘於奉獻、愛國敬黨、勇當先鋒的奮鬥品格,永遠值得後人珍視與學習。
今年的系列紀念活動,正是圍繞梅蘭芳的這些特質展開。4月,「梅蘭芳主題當代美術創作作品巡展」以梅蘭芳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研習、轉化與造詣為引,啟迪新一代文藝工作者。7月,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的「梅藝今輝——紀念梅蘭芳誕辰130周年展」精心遴選出200余件與梅蘭芳藝術生涯密切相關的展品,包括手稿、書畫、古籍、戲衣、戲單、樂器、唱片等,全方位展現梅蘭芳的藝術造詣、文化人生和家國情懷。9月,歷經一年多的修繕和展陳升級,梅蘭芳紀念館重張開放,常設展陳展出實物85件(套),圖片近200幅,生動勾勒梅蘭芳從「劇界大王」到「最美奮鬥者」的藝術歷程;在恭王府開展的「九畹華姿——梅蘭芳戲曲表演手勢展」則著眼於梅蘭芳特有的53式蘭花指,含苞、垂露、含香、吐蕊……這些結合劇中人物思想設計出的指法,形象闡釋了梅蘭芳用一生創造「美」的藝術追求。11月,「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3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全年紀念活動的熱度到達頂點。
最深的緬懷是弘揚,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梅蘭芳藝術作品的千般妙相與其人生經歷之萬種風光,相互輝映,臻於至善至美,時至今日依然保持著無與倫比的感染力。盡管時光更叠,美的藝術會代代相傳,梅蘭芳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這個新的時代會愈發熠熠生輝,帶給我們更深沈、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作者:李立中,系梅蘭芳紀念館館長)
本版圖片由梅蘭芳紀念館提供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立中
流程編輯:U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