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餐館為流浪漢提供泡菜米飯因沒肉遭嫌棄,如果你是餐館老板,還會繼續為這名流浪漢提供幫助嗎?

2021-10-20心靈

事不大,折射出來的東西不小。

——沒錯我又來教做人了,你要是日常對「善良」的概念整不明白,就往下看。

因為有點小繞,我就先把結論說了:

「在世俗社會裏,在迴圈往復的價值流通領域,真正的善良不是饋贈,而是訂制化的交易。」

又離經叛道了是吧?

不是!

我把結論拆開了解釋,要不準有人不理解。

先說這個「迴圈往復的價值流通領域」裏頭的善良,這點是關鍵。

非迴圈的單次行善,你可以不顧上頭所有限定條件,自己怎麽嗨怎麽來。

比如這飯館老板是大街偶遇了一流浪漢,他當場把手裏打包的佛跳墻送給流浪漢吃了,沒有所謂。

因為這輩子再也不會遇到這人要飯了,單次,即永恒。

包括這流浪漢本身,也會把這次奇遇銘記於心,譜寫成贊美詩永世傳唱。

每天都賞飯吃的地方,不能這麽幹,哪怕是湯泡飯,每天白送之前都得掂量。

因為從流浪漢角度,每天的交易是零成本的,在交易領域,0,即是無限。

流浪漢的意識裏會形成:但凡我人到場了,老板就賞給我一碗口味值8分的飯菜,老板真是好人。

而有天因為種種原因,老板這碗飯是6分的,流浪漢就不幹了——這就是題目的狀況。

因為在流浪漢意識裏,他今天付出的成本和以前一毛一樣,都是「人到場了」,也許在他眼裏,會把自己的支付代換成「到場」走5分鐘路花費的時間什麽的,或者是他每天的一句謝謝之類。

總之,支付概念被替換掉了,流浪漢會習慣性忽視這碗飯本應是用貨幣支付的這個原始交易概念。

辣麽

「我今天走也走了,笑也笑了,謝也謝你了,都跟昨天一樣,那你憑啥給俺的飯不如以前好吃!欺負老實人嗎?」——這種心理狀態就是流浪漢拒吃的原因所在。

別說老板,哪怕流浪漢自己,都不可能把心流摘的這麽細致。

而這個,是所有人獲得長期饋贈時候,心理層面的隱形價值天平的演算法之一:價值代換。

如果你不能理解,想想周遭。

比方說昨天內個新聞,一女孩去西班牙留學,他爸給她一個月一萬塊她都嫌少,網上掛他爸爸一頓侉罵。

為什麽?

大眾只看出來這是一逆子,但實際上她的心理計價器上,把「他是我爸爸把我帶到這世界上來,且離婚給了我一不完美的童年」當做了每個月一萬塊錢的兌換條件了。

這種人血饅頭的新聞我昨天真懶得寫,而其心理深層,跟今天這流浪漢挑食,是一樣兒一樣兒滴。

如果你還不懂,再想另一個場景。

你有一家境貧寒的朋友,你可憐他,於是你行善,每天請他吃頓熱乎早點。

有一段你自己手頭也緊,跟他說哥們最近真請不了你了,他如果心眼臟一點兒,登時就跟你掉臉了。

為什麽?

因為他已經把自己該付出的早點錢,代換成了「跟你做朋友」這個條件。

這符合代換原則。

再或者

你看你老板,平時對外挺大方的啊,找個外包公司都不帶還價的,出門哪怕坐個三蹦子都給小費。

然而,你問他漲點薪資,他說再考慮考慮,他說公司也困難,他說你薪資也不低啊,他說滾!

為什麽?

因為他對外大方,都是單次交易,而一旦平白給你漲了薪水,你以後可能還會提,因為你吃到甜頭了。

或者你把事說出去,別人也會來提。

這對於老板而言,屬於迴圈交易,一次虧,次次虧,虧到剎不住車了,他挨罵只是時間問題,還賠錢。

還不如光挨你罵他摳門,不賠錢呢……

因此,一個老板是真摳門,還是防一手,你得看他行為習慣。

他對內對外都摳門,是真摳門。

他對外偶爾大方,對內一分錢掰八瓣花,則是因為他擔心下屬變成上頭這位欲求不滿的流浪漢。

這符合迴圈往復原則。

上邊說這一大堆,是想說明,「饋贈」未必是所有場景行善的最優解。

然後咱說世俗社會的問題。

咱都看見過廟裏和尚施粥吧?包括外國內些牧師修女的,也拿著黑麵包送要飯的。

有天他們不施了,說廟裏也沒余糧啊!

他們就不會挨流浪漢的罵。

因為他們代表的是非世俗社會。

你看這幫人,不事勞動,不參與社會生產,他們施予的善良,沒有半毛錢是自己用價值換來的。

你見過哪個和尚開貨拉拉幫人搬家賺錢,完事買饅頭布施的?沒有。

他們善良的成本,其實是別的香客信徒,把自己的善良化作香火錢給他們,然後這些非世俗人群再買了吃的喝的送給有需要的人。

對伐?

因此,如果把善良當做一種商品看待的話,非世俗人群,其實是交易善良的中介角色,他們是不用背鍋的。

你就設想,現在有一免費的租房中介,你每天去找他,都給你領到一間屋不要錢免費住。

有天你又去了,這中介穿著西服,雙手合十,說施主,房東打今個起,不免費給施主房子住啦,阿彌陀佛……

你是罵中介,還是罵房東,不言自明。

因此,免費的行善,只屬於脫離世俗生產關系的人群,不屬於我等凡夫俗子。

這個老板,他的社會標簽是商人,這一點你知我知,流浪漢也知。

在商人這個社會標簽之下,任何人都知道是賺差價為生的,因而,他給出來的夥食差勁,流浪漢馬上會基於商人的標簽特質,在心裏給出個「為富不仁」的定義,再從行為上給個「老子不吃」的反饋。

情理之中。

因此,世俗中人都聽好了,你們類似「善良」之類的人格標簽,強度是遜色於你們「商人」「社畜」「師者」「學徒」之類的社會標簽的。

一旦有負面發生,則你社會標簽裏邊的負面會代替你人格標簽裏的正面。

所以世俗中人的長期饋贈,事實上成本比世外人更高,有時候顯得挺難的。

辣麽

是不是我們世俗人就不要做善事了呢?

非也。

辦法總比問題多,形式換一下即可,也就是開頭寫的所謂「交易中的善意」。

比如這位老板,我如果是他,我不會每天白給。白給的善意盡管能最大化,但也會在有天我不能提供贈予時,給我招來惡名。

善滿溢則惡隨之,從道家的陽極必陰理論看,事物性質的輪轉規律正是如此。

所以我會把善控制在一個安全檔位,我不當最善的內個,但也不至於轉惡。

我的善,我自己心裏知道就成。

比如,我會讓流浪漢每天拿倆瓶子蓋來換飯吃,這個對於他來說算不上成本,但我施舍飯的貨幣概念,已經從「他來這一趟付出的辛苦」轉為「倆瓶子蓋」了。

這就是宏觀經濟學裏貨幣定義的精妙之處。

有天我的夥食不如以前,則我說,今天飯菜太素,這麽滴吧,今天就收你一個瓶子蓋了。

他絕對不會罵我。

因為我用二等商品,兌換的是他更少的貨幣投放,何罵之有?

當然,他每天找倆瓶子蓋也得有幾分鐘時間成本,所以他日常對我的感激,肯定沒有吃霸王餐來的這麽充盈。

但我要的就是這種不大不小的善意,起碼不至於滿了變成惡意。

只要我自己知道這是在行善,我管他怎麽看我呢?

潮漲則退,月盈必缺,控制的妙處,就在於維持事物處於一個良性但不極致的狀態。可懂?

同理,我們論證上邊我舉過的案例。

如果我想請一個家境貧寒的孩子吃早飯,則我會提出讓他每天幫我拿快遞的訴求。

有天我手頭緊了,我會告訴他,早飯規格下降,而你以後三天幫我拿一次快遞即可。

如果我打算跟老板提漲薪,我會找他說,我希望提升待遇,同時為了給您避免麻煩,您可以給我釋出一個很難的,別人不能完成的工作任務。

這等於是滿足我自己的同時,也給老板避險,最後我得到我的,他收獲他的,旁人也沒話可說。

上述的所有,都是在支付和獲取之間,求一個問心無愧的,對得起「善」字的,微交易行為。

我回頭看了一眼寫的……

講真有點艱澀,裏邊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亂七八糟都沾一點。不過能大概理解,在日常生活各種場景早晚用得上。

有本書我沒看過卻記著一點兒名字,叫什麽「善良得有點鋒芒」。

這篇要起個標題的話,就叫「善良也得有點代價」吧!

就醬。

順祝諸君安寧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