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高德、T3強勢入局,嘀嗒出行急需破解增長難題

2024-09-14心靈

市場格局重塑?高德、T3出行闖入,補貼戰火重燃,順風車行業風雲再起。

@新熵 原創

作者丨Yuki 編輯丨蕨影

經歷了五次遞表終上市、上市首日即破發的嘀嗒出行,終於等來了屬於自己的「揚眉吐氣」劇本。

8月30日,嘀嗒出行釋出了其上市後的首份半年報,在總收入同比增長2%的情況下,其經調整凈利潤大漲超過 50%。財報釋出後,股價連續上漲,截至9月5日收盤,股價報收2.43港元/股,較其中報釋出之日的股價1.63港元漲幅達到50%。

風起於青萍之末,伴隨嘀嗒出行二級市場好訊息而來的,是沈寂已久的順風車市場再次被推到台前,幾乎同一時間,高德地圖、T3 出行啟動了順風車業務。截至發稿前,高德地圖已經開通了武漢、上海、深圳等 65 個城市。順風車市場早年間的混戰似乎再次重演。

順風車相較於網約車市場規模較小,多年來,嘀嗒出行偏安一隅,保持在行業 Top2 的位置,而如今,「變數」來臨,引來更多關註,帶來股價加持的同時,也必將掀起新的纏鬥。亮眼財報背後,這家共享出行老兵還遠未到「高枕無憂」的時候。

從谷底到拐點,增長仍存變數

久未站在聚光燈下的順風車行業,似乎迎來了一個向上的拐點時刻。

2018 年,兩起滴滴順風車安全事件發生後,中國順風車行業遭受重挫。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報告,2018 年,中國順風車的市場規模超過 230億元,卻在當年腰斬,降到了 140 億元。

2023 年開始,這一數位逐步恢復到了 2018 年以前的水平,根據天風證券的報告,順風車行業在2025年的交易額預計將達到1139億元,市場潛力巨大。

復蘇的風緩緩吹來,作為 2023 年順風車營收比重占 95% 的嘀嗒出行,近水樓台先得月。

根據其釋出的半年報,嘀嗒出行營收凈利潤雙增長,整體收入超過4 億,同比增長 2%。整體經調整後凈利潤達到 1.3 億,同比增長51.3%。嘀嗒出行創始人宋中傑在財報會中將其歸功於「輕資產模式的優越性和穩步提升經營品質的成果」。

所以,同時擁有了行業上升的Beta和自身發展的Alpha,嘀嗒出行是否如其本身主營業務一樣,迎來了「順風」局?

事情恐怕沒有那麽簡單。

從財報原文給出的說法來分析,嘀嗒出行經調整凈利潤的大幅增長,得益於補貼的減少和費率的提高,其中行銷開支同比大幅縮減 48.9%。

圖據嘀嗒出行半年報

某種程度上,這建立在過去幾年順風車市場競爭環境趨緩的前提下,一旦湧入新的強實力對手,作為撮合型的低門檻商業模式,很難不陷入燒錢搶市場的怪圈,能否保持凈利潤增速,要畫個問號。

何況,即便在財報釋出後迎來了股價拉升,嘀嗒出行目前仍未能回歸到其發行價格。

而跳出財報來看,行業的復蘇像是發令的號角,曾經的對手卷土重來,而對順風車業務的專註更是一把雙刃劍,輕資產的背面是低壁壘,而嘀嗒出行尚未找到可靠的第二增長曲線。

平衡被打破,外患卷土重來

截止目前,中國的順風車仍是一個高度集中的市場。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3 年,市場前三名占據了 96.1% 的總搭乘次數,他們依次是占47.1% 的哈啰出行,31.0% 的嘀嗒出行,以及 17.2% 的滴滴。

而現在,經過五年陣痛調整期的順風車市場逐步復蘇,而網約車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這份平衡將被打破。

8 月底開始,高德、T3相繼進入順風車市場。前者是 2018 年就曾試水過順風車的老兵,而後者則是 2018 年成立,迅速成長為獨角獸的後起之秀。

山雨欲來風滿樓,嘀嗒出行無法安枕的第一重原因來自外部。其中,高德被行業認為是當前順風車市場的最大變數。

相較於剛性運力的網約車,順風車被稱為彈性運力。平台不需要保有自有車隊,而是聚攏私家車主,進行撮合,換句話說,順風車比網約車更接近互聯網雙邊經濟的本質。

因此,相較於重資產的營運和投入,掌握決勝的關鍵在於獲客能力、營運能力和服務能力。體量越大的互聯網平台,越有優勢。

在過去幾年的網約車混戰中,高德地圖拿下了僅次於滴滴的市場份額,是聚合類打車平台的頭部。根據晚點 LatePost 數據,高德在網約車的市場占有率保持在 20% 左右,而除了滴滴的其他網約車平台如曹操出行、T3 出行,很大一部份單量都來自高德。此外,2024 年,高德地圖的月活使用者達到 8 億。而這些,都意味著高德的順風車業務可能快速形成飛輪效應,後來居上。

從高德角度來說,伴隨網約車增長見頂和對於金塊本地生活、快速變現的渴望,他們對順風車業務展現了不同以往的「野心」。

2018 年,高德試水順風車 5 個月即下線,開城不過成都、武漢寥寥數城;而這次,在 8 月 29 日開城,截止發稿前不過半月,已經迅速在全國65 個城市上線。

更「可怕」的是,高德開始采用互聯網的慣用打法,補貼搶市場。不但推出了「新開城 100 天免資訊服務費」活動,還鼓勵邀請好友成為車主,可以各得 30 塊錢的獎勵。

正如前文所說,嘀嗒出行的經調整凈利潤大幅增長,離不開補貼的降低和行銷支出的縮減,但現如今對手兵臨城下,單純「守城」恐難持久。

2019 年,哈啰順風車在全國 300 多個城市上線營運,背靠阿裏系資源,僅用三年不到的時間就把嘀嗒擠下了行業第一的寶座。而高德地圖,同樣是阿裏系,時至今日,會否成為嘀嗒出行的「夢魘」重現?

營收模式單一,內憂仍在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對於企業經營來說,比外患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內憂。

從半年報來看,嘀嗒出行的收入 96.3% 來自順風車業務,余下的是 0.8% 的智慧出租車服務和 2.9% 的廣告及其他服務。其中,智慧出租車的營收同比減少了 56.9%,廣告及其他的收入同比減少了 21.5%,均為下降趨勢。

圖據嘀嗒出行財報

換句話說,順風車業務仍是嘀嗒出行最大的一條大動脈,生死所系。

對順風車的高度依賴,就像硬幣的兩面,一面是輕資產帶來的高靈活性、穩定的收入流,以及多年深耕帶來的穩定使用者心智,這讓嘀嗒出行成為順風車市場少有的連續三年實作盈利的企業;

另一面卻是業務過度集中帶來的高風險和低成長型,這也被認為是嘀嗒五次遞表終於上市的背景,資本市場普遍認為,單一的順風車故事缺乏想象力,也充滿了風險。

退一步講,雖然順風車市場迎來復蘇,但整體天花板較低,根據 2023 年的交易總額來看,中國汽車客運市場中,順風車的市場份額只占 4.4%。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分析,2024 年中國網約車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3864 億元,與之相對,順風車的市場規模預計為 371 億元。

從目前的主要玩家來看,哈啰出行有共享單車,滴滴主營業務為網約車,高德地圖錨定的是整個本地生活大市場,他們都有其他關鍵業務托底。

實際上,嘀嗒出行也從未停止尋找業務的第二曲線,但收效平平。

2018 年,嘀嗒拼車升級為嘀嗒出行,從品牌的升級可以看出平台的野心,從只做順路拼車的出行平台,升級為更完善的移動出行平台。理想很豐滿,但六年過去了,進展卻很骨感。

最典型的嘗試就是 2019 年開始的智慧出租車業務,即透過出租車智慧碼、出租車智慧出行小程式等,向使用平台的司機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宋中傑認為:商業出行的終局是揚招、網約的融合並存。因此,嘀嗒出行透過數位化來打通整個服務鏈條,來打造商業出行的終極模式。

但經過五年的發展,從半年報來看,營收不升反降。

2021 年,急於造血的嘀嗒出行上線了「嘀嗒白條」服務,透過與京東金融的合作,讓使用者可以使用京東白條付款,並享受一定的優惠折扣。但因為缺乏相關的支付牌照,在招股書中,也提到了與支付相關的潛在風險。

目前來看,嘀嗒出行在金融方面的嘗試仍在持續,除了京東白條外,還與支付寶有相關的合作。這同樣引發了風險。

日前,自媒體人崔小北發文稱:自己開啟嘀嗒出行約車,結果就被支付寶莫名其妙扣費。他分析,應該是因為自己給嘀嗒出行開通了免密支付。

大家趕緊看下支付寶,仔細檢視支付寶裏、簽約自動續費的功能,仔細看看每個月都從支付寶扣錢的計畫。

但是有些扣費計畫你甚至都不知道。一定要認真檢視開通「免密支付/自動扣款」的計畫,能關掉的全關掉。

比如:我實在沒想到只是開啟嘀嗒出行約個車,結果就被支付寶莫名其妙扣費,還在支付寶上簽約了每個月都扣款68元。

幸虧我還知道主動去解約。要是老人用嘀嗒出行約車,對解約流程不熟悉,那豈不是每個月被扣錢都不知道。我把支付寶裏的免密支付計畫,除了坐地鐵付錢和保險的每月扣款,其它的免密支付全都關掉了。

如果這個嘀嗒出行我沒有開通免密支付,今早上支付寶大概也不能自動給我扣款簽約。

崔小北,公眾號:小北讀財報嘀嗒出行和支付寶聯合收割,我還以為這是新型詐騙

9 月 12 日,嘀嗒出行官宣以 750 萬美元投資優信二手車,進軍汽車後市場,內部人士表示,其目的在於「依托互聯網平台優勢與技術優勢,結合各自使用者生態價值,去探索更多創新的方式方法,創新最佳化車後服務體驗,為合作雙方帶來更大增量。」

遙想當年,宋中傑曾在多個場合明確表示,嘀嗒出行會專註在順風車市場,不會做專車和快車。而這樣自斷一臂的做法和當下的諸多嘗試相對照,不由讓人扼腕。

跳出來看,嘀嗒出行的內憂不止自身的造血,對於順風車來說,存在著一把始終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合規問題。

在日前新熵發表的【高德放手一搏!轉戰順風車,能否逆天翻盤】文中,作者提到,從 2020 年起,嘀嗒出行的順風車平台累計接獲57 宗行政罰款,其中 36 宗後續已經取消。這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順風車的營運環境仍待改善。

而據時代周報日前的報道,有乘客反映,自己搭乘順風車經常會遇到不同網約車平台拼湊乘客的情況,哪怕是購買了比普通訂單貴幾十元的「獨享」服務,依舊如此。「明明一個小時的車程,硬是三個小時到」。

而這樣「違規載客」的亂象難以杜絕,成為隨時可能點燃順風車「司乘矛盾」的引線。

中國網約車市場走過了 12 年,從最初的蠻荒時代,到 2015 年前後的大合並,再到 2018 年開始的合規整頓,看似塵埃落定,實則暗流湧動。

風車作為相對「小而美」的賽道,嘀嗒出行多年來的穩紮穩打,靠的是差異化競爭路線和對擅長領域的持續深耕。然而,伴隨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網約車增長趨緩,各懷心思的競爭對手強勢入局,曾經的堅持,已經成了一把不容忽視的「回旋鏢」。

剛剛迎來自己十歲生日的嘀嗒拼車,必須做好準備,迎接一場「中場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