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很多知友都回答了,由於我在醫院實習了一段時間,說點實際我觀察到的吧。
我們去不去醫院我覺得影響點是「自知力」和「病恥感」。
先說自知力,簡單說,就是知道自己有沒有病,大部份精神分裂癥患者都沒有自知力,所以所謂的「被精神病」隔三差五出來,其實是因為不覺得自己有病,分裂癥患者很少會主動就醫。
抑郁癥、焦慮癥等情緒障礙一般認為是有自知力的,但是麻煩的在於,這類情緒障礙的發生也不是偶然的,很多人都是有人格基礎的,沒發病之前就是內向、敏感、焦慮的人格特質,這是一個線性的過程,原來就睡不好、想得多,現在只是比原來程度深了一些,會覺得是病嗎?又不是身體突然長了個東西,所以情緒障礙的患者有自知力,但是很那接受自己有問題。
再說說病恥感,這個也非常影響人們去醫院,這個概念大家應該很熟悉,就不展開說了。
結論就出來了,一般說來,現階段國內的成年人,考慮要不要去看精神科還是咨詢師時,其實一般都是困擾已經很久了,還是先去精神科看一下,有沒有達到診斷標準。
如果是未成年人,跟成年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在醫院看到的也都是癥狀比較重了,很多有自殺嘗試才會被家長帶到醫院。另外跟成年人位元殊的一點是,未成年人癥狀不明顯的也要去精神科看,為什麽呢?因為很多重型疾病的前驅期癥狀非常的輕微,跟抑郁和焦慮很像,先去精神科排除一下。
成年人的情緒障礙很多都與人格特質有關,未成年人的問題很多都與家庭有關,所以精神科和心理咨詢要相互配合,共同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