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宋朝,國人總是又愛又恨。之所以愛是因為宋朝文化繁榮,經濟發達,老百姓相對富裕,皇帝也不因言殺大臣。之所以恨是因為宋朝明明很富裕,軍隊卻很羸弱,面對北方遊牧民族,不復當年漢唐的神勇,最終還被元朝滅亡。
大家不禁會產生疑問,在宋朝以前,無論是戰國時期、秦漢還是唐,面對北方遊牧民族都不處於下風,甚至在比較長的時間內會壓著他們打,但是宋朝以後的漢民族王朝除了開國的神勇之外,都沒有招架之力,只能被動進行防禦呢?
並不是宋朝的軍事實力特別弱,也不是漢唐的軍事實力特別強,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都發生了變化,不能用老眼光看待問題,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從聯盟到國家
中原王朝是以農耕為主的政權,從夏商周到秦漢,中原王朝的人口、實力、武器都在不斷的變強。而遊牧民族不一樣,他們以遊牧為主,逐水草而居,哪裏可以放牧,他們就到哪裏。
漢朝時期北方是匈奴王朝,由於要放牧,所以他們擅長騎射,如果出現一個強有力的部落能夠統領整個草原,那麽遊牧民族的政權就會很強,漢朝對付起來就很吃力。
這在漢朝初期非常的明顯,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劉邦也曾有過白登之圍的危險,最後不得不采用了和親的方式來維持和平,但隨著漢朝國力強盛,才有了與匈奴對戰的實力,於是衛青霍去病把匈奴打的找不著北。
但此時的匈奴雖然是一個政權,卻是一個松散的聯盟,各個部落之間生活的地方並不固定,只有在戰爭時期,各個部落會組織青壯參戰,因此一個強有力的首領非常重要。
中原王朝在發展,遊牧民族也一樣。哪個部落強,就可以首領,所以北方遊牧民族的名字總是在變化,先後出現了匈奴、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蒙古等。
遊牧民族也從最初的聯盟變成了國家,兩晉時期的五胡亂華還是聯盟,但是到了唐朝後期,契丹建立了遼、黨項建立了西夏,這些遊牧民族也學著中原王朝定居,從而改變了原來的國家形態,越來越像中原王朝。
大宋、西夏、契丹其實是中華民族範圍內的三國鼎立,宋朝面對的是國家,還有地形的劣勢,對抗起來自然就不容易。
中原王朝從尚武到重文
遊牧民族在發生變化,變得越來越集權,跟中原王朝相似。中原王朝也在發生變化,只不過這個變化讓中原王朝的軍事實力下降。
從秦漢到隋唐,中原王朝經歷了太多的戰亂。外戚、太監、權臣輪番登場,也時常出現軍閥割據,這都是因為掌握了軍隊,於是皇帝就開始削弱武將的權力。
秦漢時期的文人都軍刀,到了宋朝時期,文人已經手無縛雞之力。宋太祖看多了五代十國的更替,對於武將有著天然的防禦,做了皇帝以後,便有了杯酒釋兵權,文人壓過了武將。
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軍事實力此消彼長,顯得差距就更大了。
中原王朝軍隊目的發生變化
中原王朝的軍隊為了適應戰爭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但這個變化卻削弱了軍事實力。漢朝初期采用征兵制,相當於要服兵役,退伍之後,如果遇到戰爭還要隨時上戰場。
唐朝采用府兵制,特點是兵農合一,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采用了募兵制,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禍根。
宋朝為了杜絕作亂,遵循「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原則。也就是精銳軍隊集中在中央,而且為了防止農民起義,每到災荒之年就會招兵,軍隊變成了養災民的地方,戰鬥力就下降了。
到了明朝,當兵成了職業,這就是太祖創立的衛所制。與府兵制不同,明朝當兵的人世世代代都當兵,只不過沒有戰爭的時候種田,這樣更加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結束語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不管是中原王朝還有遊牧民族,都在不斷的發展,遊牧民族越來越像中原王朝的時候就開始跟中原王朝一樣衰敗,軍事實力下降。如果不能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就會陷入到刻舟求劍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