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心理學丨都三十歲的人了,還是只敢說「我想那個」

2021-04-19心靈

文:老友手劄 普通心理咨詢師

「我想那個的時候,她老不配合。」

「那個,哪個?」

「就是那個呀……」

「你也知道,作為心理咨詢師是不能隨意猜測的,所以還請明示。」

我真的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麽嗎?

當然知道,可相對於「她老不配合」這個問題,當下存在一個更主要的問題,就是「他已經三十歲了,卻依舊活得十分的不坦然」。

「難道你是希望他直接用什麽汙言穢語嗎?」

似乎每次在聊到「性」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展現出一種「這不是一個好東西」、「我們不能當面探討」、「聊這個話題是罪孽」的狀態,而內心深處卻又忍不住對它滿是憧憬。

不過非黑即白的態度也並不是合適的,所以,我也沒有想過鼓勵誰在聊「性」的時候一定得汙言穢語。

但我確實認為,類似的不夠坦然,與說不出汙言穢語是有關系的。

平時總有家長會問我「我家孩子現在不夠自律,怎麽辦」,然後我一邊揉著太陽穴,一邊再把說了很多次的話再重復一下:「自律、自律,得先有自己才能實作自我約束。孩子在小的時候並沒有自我,他是被欲望、情感、內心訴求、本能與潛意識等控制著生活的。這個時候可以說‘形成習慣’、‘對某樣東西有興趣而去做’,卻不能指望達到‘真正的自律’」。

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是這樣的。

自我比較弱,其實就代表著「我現在對外界依舊沒有充分的認識」、「我對自己還沒有什麽了解和看法」、「我的個人意識依舊非常的弱」。

而這其實就代表著,我既不認識性是什麽、不知道它能幹什麽,也不知道該用一種什麽樣的態度去面對它。

可只要在這個社會上行走,就有碰到它的時候,若自己不知道該以什麽樣的態度面對,那就會顯得比較尷尬。

這時候就有兩種情況會悄悄發生。

一種呢,是因為社會氛圍、家庭氛圍層面的「對這個話題的避而不談」、「極度隱晦的表達」,使得我們在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時候,直接沿用了這種應對模式;

一種呢,是因為身邊人多數都處於「不知道如何面對」、「可能會私下討論,但不會拿上台面去說」的狀態,然後就營造出了一種「這個話題不能公開討論」的狀況。

於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就變成了「不能公開說」、「不能多說」、「說了就代表自己內心骯臟」、「說了就會讓人討厭」。

可這個東西呢,它是本能的一部份,我們不可能不想、不可能沒有感覺,所以,接下來的發展就是「一直避而不談,讓人變得更懵懂」、「持續的壓抑,帶來了總是想要釋放,甚至於亂來」、「當面和私下完全兩個樣」,以及繼續延續著「誰公開討論這個,誰就會被貼上各種奇奇怪怪的標簽」。

無論是之前還是現在,「性生活不和諧」都是導致離婚的重要原因。可如果我們不去討論這個,甚至說夫妻雙方在聊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羞澀的不得了、明明心裏想,語言上卻回避的不得了,那這情況能改善嗎?

公開討論的人未必坦坦蕩蕩,閉口從不提及的人同樣未必是正人君子。

「性」本身是沒有好壞善惡的,這些個標簽是各類文化慢慢交融發展起來之後才產生,並貼在它身上的。而就像刀在兇徒手中是傷人利器,在醫生手中卻是救人希望一樣,「性」的好壞是由那個人決定的,但很可惜,很多時候我們連坦然的、不夾帶私心的探討它都做不到。

我們既害怕被「直接講出來」被人貼一堆標簽,也認為「這些東西最好隱晦點好」,有時候也面對不了自己的私心,認為「只要自己探討這些」,就代表「自己是臟的」。

抱著這樣的想法,不就代表著「在還沒了解它之前,我們就已經將它放在‘惡’、‘臟’、‘亂’的位置上了嗎?」

而「性」究竟是什麽樣的呢、「性」在我們的人生中除了延續後代,獲得一些愉悅外,還能帶來什麽呢、從客觀層面來說,「性」的存在對我們有什麽樣的價值和意義呢……

我們把很多標簽都貼到了它的身上,最終,被這些標簽的光芒灼了眼,看不到它本來的樣子。

看不到本來的樣子,我們便會陷入偏見;陷入偏見裏,我們內心中的糾結又會持續增加,而這份糾結會讓我們越發的不坦然。

當然,這裏所說的並不是局限於「頻繁的探討性」,而是借著「不敢坦然的聊夫妻生活」這個話題,去看到:

如果我們不主動成長自己、不去主動打破陳舊的「殼」,那我們就會一直活在經由被動成長所營造的「四不像」身份中,並因為「真實的自我沒有成長起來」與「真實我和虛假我總是出現沖突」,而持續陷入沒動力向前、內心纏結和自我否定中。

而處於這等狀態的朋友,必然不會只在「性」上面表現出不夠坦然,那麽,他給自己施加的壓力,也必然不會只來自於「性」。

那如何能生活的稍顯輕松呢?

在這裏你不介意的話,我分享幾個方向供你參考:

1、 可以用「當自己對某個問題產生了想法之後,先把它否定掉,然後再去產生一個新的想法,接著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對比兩個想法,根據對比結果做選擇」這樣的方式,不斷更叠自己的認知;

2、 對於與自己觀念不同的想法,先不要著急對其否定,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嘗試理解「這個想法背後的邏輯關系是什麽」、「它是如何產生的」,借以豐富自己的認知構架;

3、 一個老生常談的方向,不藏私的交流與豐富的閱讀;

4、 將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分為「哪些是世界本來的樣子」與「哪些是人類文明誕生後,給世界貼的標簽」;

5、 逐漸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淡化「對」與「錯」。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