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中秋即將到來,又到了一年中大閘蟹最肥美的季節,大家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一定也註意到蟹鉗上有著細密的絨毛。就在幾天前,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金山分院骨科收治了這樣一位患者,她的踝關節腔內居然和大閘蟹的蟹鉗一樣長滿絨毛,這是什麽怪病?
據院方介紹,患者馬女士今年35歲,自覺左踝關節處反復疼痛1年余入院。曾多次就診於外地多家醫院,考慮為踝關節腱鞘囊腫,建議踝關節切開治療。但馬女士因害怕手術創傷大且有復發可能,一直沒有進行手術治療。
最近馬女士覺得疼痛感愈發加重,幾經周折,打聽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馬昕教授專家工作站成員、足踝專家鄒劍在市六醫院金山分院坐診,9月1日特意來就診。完善MRI(磁共振成像)檢查後醫生發現,馬女士的踝關節裏居然有絨毛樣的結節狀陰影,結合問診及檢查報告等,考慮為左踝關節色素沈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
排除手術禁忌癥後,9月3日,鄒劍為馬女士施行了左踝關節鏡下前後路色素沈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切除術,術中可見踝關節腔內彌漫增生狀和團塊樣棕褐色絨毛組織,予以徹底切除增生的滑膜組織,手術過程順利,耗時50分鐘。
踝關節鏡創傷小、恢復快,術後第一天馬女士就可以下床正常活動。「感謝鄒主任為我治療,否則我怎麽也不會想到腳踝痛是因為長了絨毛。」馬女士感慨道。
據鄒劍介紹,色素沈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多與創傷有關,多發於年輕人群,男女發病率基本相當,在足踝的發病率約2%-10%,其特點常為單關節受累,臨床癥狀不典型,多為足踝關節部位疼痛不適感、腫脹或積液、活動受限等非特異性癥狀。此病進展緩慢、病期較長,短者1年、長者可達數十年。踝關節MRI上表現為踝關節內局竈性、結節樣或彌漫性增生的滑膜,一般無鈣化,可呈均勻高密度影,也可有關節囊積液。病變進一步發展會出現骨質侵蝕,表現為踝關節非負重區有多發囊性病竈,邊緣清晰,有薄的硬化邊,晚期關節間隙進行性變窄,一般無骨贅形成。
鄒劍表示,色素沈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有多種治療方案,手術治療是首選,其可以徹底切除滑膜增厚組織,尤其是關節鏡微創技術,以最小的創傷獲得最大治療效果,術後結合藥物、放射等療法,可取得優良效果,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