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股票真的可以頓悟嗎?

2022-11-04財經

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這句話出自【楞嚴經】,原文是:「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應次第盡。」

道理是可以一下子就明白的,而做事則需要靠日積月累的實踐,漸漸修行,按順序一個一個做完。這告訴我們,做事是一個長期堅持和積累的過程。

聽起來就是大白話,特別簡單,對不對?但是越是簡單的常識,我們往往越容易忽略。

一,這句話的本意

佛法的真理或者生活中的道理和常識,人們是很容易就明白的。一說都懂,都知道,動輒就是悟了,很多人追求開悟,其實誰都可以頓悟,很多次頓悟,但是僅僅頓悟,遠遠不夠。

現在不用我們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經書汗牛充棟,浩瀚如煙,圖書館或者網上都可以輕松獲得。真理都在那裏,你盡管去看。在古代,你想拿到一本金剛經也不是那麽容易。

佛法的真理,是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體悟到的,覺悟真如佛性。一旦覺悟了真理,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行萬事萬法中,修般若,逐漸去除累世以來的習氣,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需要你全懂,懂一點,做一點。有的人知識豐富,博學多才,但是也做不好事情。有的人沒啥文化,懂了一點道理,就能把事情做好。

二,你的頓悟只是一個點的頓悟,而非徹悟體悟

王明陽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即:沒有一個人是真的知道而不去做的,知道了不去做,只是因為沒有真正知道。真是一語中的。平時生活中我們總覺得自己懂了,明白了,然而,是真的懂了嗎,是舉一反三嗎,你看到的是一個點還是一條線?不管你是懂了悟了明白了,可能你只是當下一個小點的認知。

例如我們都知道常對孩子發脾氣不好,可是平時還是控制不住,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沒有深刻地意識到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危害。沒有真正考慮過我為什麽對孩子發脾氣?他哪裏做錯了?發脾氣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孩子的心理渴求是怎樣的?

你可能會說:老師啊,我真的明白了不能發火,我真的好好看了一本書,可是我做不到啊!也沒錯,畢竟你不是故意發火,這就不得不說另外一個問題了,那就是我們的習氣在作怪,有先天的,有後天的,有主觀的,有客觀的,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有開心的,有痛苦的……我們被業力驅使著左右著,很難自知,即使自知,又很難跳出來。業力就是幾輩子以來積累的各種習氣,它儲存在阿賴耶識裏,異常的堅硬。所以知道卻做不到,知易行難,無法知行合一的原因是兩個方面,第一,沒有真明白,沒有全面的深刻的究竟徹悟,你的認知是散落的點,沒有形成點線面體;第二,知道了,悟了,還是做不好,做不到,那是習氣,必須對境練心,不為境所轉,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事兒上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三,關於悟後起修

理可頓悟,事需漸修,它的另一種說法,是悟後起修。意思是在達到某種覺悟或理解之後,開始進行修行。這個過程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認識,而是透過實際修行去體驗和證悟所悟之道。覺悟後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它涉及到改變和調整個人的習氣,去除那些不符合覺悟狀態的習性,如自私和閉塞。這樣的修行有助於掃除煩惱,逐漸達到一種如如不動的境界,即無念無住的狀態。悟後起修的過程不僅僅是個人修行,也有助於其他有緣眾生。在佛教中,悟後起修與頓悟有所區別。頓悟指的是在瞬間理解了佛法的核心,而悟後起修則是指在這個理解之後,透過持續的修行來深化和實踐這種理解。其實這和我們政治課上學的「理論聯系實際,從實際出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出一轍。

第四,頓悟與漸修是禪定的兩翼

禪定雖然是漸修,但也離不開頓悟,否則很難完成質的飛躍。禪定雖然是漸修,但也離不開頓悟,否則很難完成質的飛躍。極少有人不透過漸修而直接頓悟的,連釋迦牟尼佛都是先漸修後頓悟,更不用說一般初學者了。可以說,漸修是頓悟的基礎。漸修是量變,就像是登山,你必須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等到最後一步躍上了山頂,你才有「一覽眾山小」的覺悟,那最後一躍就是頓悟了。世人大都不願意吃苦,所以只講頓悟不講漸修,特別推崇禪宗六祖不識字卻在大街上聽了一句金剛經就悟道的事。但他只是明白了道理,對於真正的佛法還是不能切身體會;跟了五祖後一開始也是被派去舂米,跟眾人一起聽經,這樣「苦其心誌,勞其筋骨」了多年之後,他才真正得道,之後又忍辱負重十多年才開始弘揚佛法。所以,漸修是基礎,頓悟需要漸修的積累與支持。

嚴謹地講,頓悟是一種直覺體驗,但它並不是精神病人說的意識混亂,而是像藝術家突然來了靈感一樣,一下子就跨越了有限與相對,在剎那間體驗到了無限與永恒,是一種理性直覺。因此,在具體形式上,頓悟也不循常理,一句話、一棒子、一滴水都可以是頓悟契機,這與牛頓被一個蘋果砸到是相同的道理。

牛頓的頓悟與漸修

關於頓悟和漸修,其實高僧神秀與六祖惠能的偈子已經明示:

身是菩提樹, 心為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最後,我們不談佛法修行,初中政治課我們就學過量變與質變的關系。變化只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發生質變。多麽簡單啊,但是我們真的理解了嗎?我們做事情總是在尋找奇技淫巧抑或懷疑是不是方法不對,動輒反對死記硬背。很多時候我們在懷疑方式方法的時候,其實大機率就是數量問題,數量不夠,我在之前的文章裏提到過,無論是學英語還是讀書寫作抑或程式設計師寫程式碼,都得經歷一個數量積累的過程,你學英語必須積累一萬詞匯量,你寫程式碼先寫十萬行,你寫作先寫十萬字。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理可頓悟,事需漸修。

知行合一。

讀留香,一個堅持讀書和原創寫作的自媒體。

您的點贊,收藏和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