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革命之前,我們的祖先曾有長達250年的時間靠采集及狩獵為生(可以稱之為采集者),並不會特別幹預動植物的生長情形。但在農業革命之後,人類開始投入幾乎全部的心力,操縱著幾種動植物的生命。從日升到日落,人類忙著播種,除草,牧羊,一心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水果,谷類和肉類,以為這樣就可以開開心心地放棄了狩獵的艱苦生活,享受農民愉快而飽足的生活。
但農業革命所帶來的並不是輕松生活的新時代,反而讓農民過著比采集者更辛苦跟不滿足的生活。
以小麥為例,在1萬年前,小麥也不過就是許多野草當中的一種,只出現在中東的一個很小的地區。但就在這短短的1000年內,小麥突然就傳遍了世界各地,其依靠的,就是原本的采集者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來培育小麥。
種小麥可不容易,照顧起來處處是麻煩。第一,小麥不喜歡大小石頭,所以祖先得把田地裏的石頭撿幹凈搬出去,搞得腰酸背痛。第二,小麥不喜歡與其他植物分享空間、水和養分,所以我們看到男男女女整天在烈日下除草。第三,小麥會得病,所以祖先得幫忙驅蟲防病。第四,不論是蝗蟲還是兔子,都不排斥飽嘗一頓小麥大餐,所以人類得從湧泉或溪流大老遠把水引來,為它止渴。
但我們演化的目的並不是從事這些事務活動,我們適應的活動是爬爬果樹,追追瞪羚,而不是彎腰撿石頭、努力挑水。於是,祖先的脊椎,膝蓋,脖子和腳底就得付出代價。研究古代骨骼發現,人類前進演化到農業時代後出現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關節炎和疝氣。
而就經濟,民生而言,小麥也並未帶來經濟安全。比起采集者,農民的生活其實比較沒保障。采集者有幾十種不同的食物能夠為生,就算遇到荒年也不用擔心餓死。即使某物種數量減少,只要其他物種多采集一點,多獵一點,就能補充足所需的量。然而,直到最近,農業社會絕大多數飲食靠的還是寥寥無幾的幾種農作物,很多地區甚至只有一種主食,例如小麥,馬鈴薯或稻米。所以,如果缺水、來了蝗災或者爆發真菌感染,貧農死亡人數甚至可能達到幾百,萬。
再就人類暴力而言,小麥也沒有辦法提供人身安全。畢竟,農業革命之後,我們的祖先個人財產變多,而且還需要土地才能耕作。如果土地被搶,就可能從溫飽的天堂變成饑餓的地獄,所以農民只能死戰,但采集者遇到強敵,只要搬家就能解決問題。
當然,農業革命帶來了一些直接的利益,比如比較不需要擔心野獸襲擊,風吹雨淋,種植小麥,每單位土地就能提供更多的食物,因此,人類的數量也呈指數級增長,而這也是現代社會繁榮富裕的基礎。
如果要衡量某物種演化的成功與否,評斷標準就在於世界上其DNA螺旋的拷貝數的多寡。而農業革命無疑是成功的,但也無法奢望,讓一個漢代女孩因為家裏作物欠收,即將餓死之前說「雖然我餓死了,但我知道在兩千多年後,人類能夠吃喝不盡,住在有空調的豪宅裏,所以我的犧牲也值了」
這就是農業革命的本質:讓更多的人以更糟糕的狀況生活下去。
那麽農業革命對個體如此的不友好,其是如何產生的呢?
農業的興起並非一夜之間,而是經歷了數百數千年的緩慢過程。在大約7萬年前,祖先到達中東。而在接下來的5萬年間,祖先在沒有農業的情況下也能順利繁衍。光是當地的天然資源,就足以養活這些人口。資源多的時候,孩子就多生幾個;資源少了孩子就少生幾個。在這漫長的數千年間,人類偶爾會吃吃小麥,但絕非主食。
而在大約18000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全球氣候變暖。氣溫上升,降雨增多。在中東,這種氣候非常適合小麥和其他谷物生長,作物繁衍蓬勃,人類對於小麥的食用量開始增加,而這有進一步的幫助了小麥種子進行傳播。於是人類部落逐漸能夠放棄四處流浪的生活方式,在某地住上一個季節,甚至就形成永久的聚落。
而這也是車輪前進的開始,一開始,祖先可能待上大約4個星期來收獲小麥。等到過了一個世紀,小麥數量和面積大增,於是他們就得待上5個星期,接著就是6個星期、7個星期,最終終於形成永久的村落。但永久定居在村落裏,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辛勤采集,研磨各種野生谷物。他們會蓋起石頭造的房子和谷倉,儲存糧食以備不時之需,還會發明新的工具,比如發明石鐮刀收割野生小麥,再發明石杵和石臼來加以研磨。
隨著時間過去,種麥子這個原本看來劃算的選擇,變成越來越沈重的負擔。公元前8500年傑利科人的生活,平均來說要比公元前9500年或公元前13000年更為辛苦。但沒有人意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每一代人都只是繼續著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在這裏修一點,在那裏改一些。但矛盾的是,一連串為了讓生活更輕松的「進步」,最後卻像是在這些農民的身上加了一道又一道枷鎖。
為什麽我們會犯下如此致命的誤判?
其實人類在歷史上一直不斷重蹈覆轍,道理都相同:因為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各種決定最後的結果。每一次人類決定多做一點事(比如用鋤頭來耕地,而不是直接把種子撒在地上),我們總是想:「沒錯,這樣是得多做點事。不過收成會好很多!就再也不用擔心荒年的問題了。孩子也永遠不用挨餓入睡了。」確實這也有道理。工作努力辛苦一些,生活也就能過的好一些,生活也就能過得好一點。不過,這只是理想的狀況。
因為伴隨著收成的增加,孩子的數量也會增加,於是多出的小麥也就有更多小孩要分。而且因為人員密集,食物來源單一,農民更容易受到流行病和旱災的威脅。
這樣一來,發現苗頭不對,為什麽他們不趕快放棄農耕,回到采集生活?
一部份原因在於,所有改變都必須點點滴滴累積,經過許多代的時間,才能夠改變社會;等到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記得過去曾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選了。另一部份,是因為人口增長就像是破釜沈舟。一旦采用農耕之後,村落的人口數從100增加到110人,難道會有10個人自願挨餓,好讓其他人可以回到過去的美好時光?這已經再無回頭路。人類發現時,已經是深陷陷阱、無法自拔。
於是,種種想法讓生活變得輕松的努力,反而給人類帶來無窮的麻煩;而且這可不是史上的最後一次。就算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投身的大企業、從事各種勞心勞力的工作,發誓要努力賺錢,好在35歲就退休,去從事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事業。但等到他們到了35歲,卻發現自己背負著巨額貸款,要付子女的學費,要養在高級住宅區的豪宅,每家得有兩部車,而且覺得生活裏不能沒有高級紅酒和去國外的假期。他們該怎麽做?他們會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樹根嗎?當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繼續把自己累的半死。
奢侈品史上常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後會成為必需品,而且帶來新的義務。等到習慣某種奢侈品,就開始認為這是天經地義,接著就是依賴。最後,生活中再也不能沒有這種奢侈品。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幾十年前我們想要把資訊傳送到地球的另一邊,需要寄信。要知道,寄信是一件麻煩事,得親手動筆,寫信封,貼郵票,還得再走到郵筒那裏去寄。想得到回信,可能得等幾天,幾星期甚至幾個月。所以我們通常只有最重要、不得不聯絡的事才會寫信。寫起信來也不是想什麽就寫什麽,而是字斟句酌、考慮再三。而且,通常對方的回信也會同樣慎重。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個月來來去去的信封頂多就幾封,也不會有人急於立刻回復。但在今天,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幾十封電子信件,而且所有人都希望你立刻相應。我們以為自己省下了時間;然而,我們其實是把生活的步調加速成過去的10倍,於是我們整天忙忙碌碌、焦慮不安。
我們一心追求更輕松的生活,於是釋放出了一股巨大的能量,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但結果並沒有任何人料想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樂見的。
上文出自【人類簡史】中的一個章節,玖柒只是做了簡單摘抄選錄。
【人類簡史】並非一本單純的歷史敘述書,其中包含著許多高深的哲學問題,透過對古代祖先的分析,對現代生活進行反思,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
如果你真的能看到文章的最後,就去嘗試看看【人類簡史】,這本書會給你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