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30 歲前實作財務自由的人,都做對了哪些事?

2018-01-16財經

30歲,一直是很多人都很重視的一條分界線。20多歲的時候,人人都上班,作為普通人,大家過得都差不多。

可過了30歲,好像突然就「分流」了。

有的人突然一飛沖天,不上班了,天天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兒,一副根本不缺錢的樣子。有的人過了30歲,職場陷入瓶頸,95後、00後都在沖沖沖,而自己精力體力都在下降。拼勤奮,明顯已經不夠了。

那些在30歲左右實作財務自由的人,都做對了什麽呢?

◆◆ ◆

拆分「財務自由」目標

其實,根據每個人的開銷不同,實作財務自由需要存多少錢也是不一樣的。一個概念財務自由度可以對財務自由作出定義:

財務自由度=資產投資利息/消費總支出*100%

資產投資利息是這一年用來投資產生的利息;消費總支出是這一年的總消費,比如開銷、貸款等。

一般來說,財務自由度達到30%算是一個相對自由的狀態,50%屬於一個很享受的狀態,100%就說明完全可以不用工作,投資賺的利息就足以覆蓋全部開銷。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月支出是1萬,那麽一年需要支出的費用是12萬;現在每年有100萬可以用於投資:

要是不善於投資,那麽就進行穩健投資,年化收益按5%算,睡後年收益就是5萬。那麽財務自由度就是5萬/12萬=41.67%

要是很善於投資,那麽透過各種投資組合後,年化收益按15%計算,睡後年收益就是15萬。那麽財務自由度是15萬/12萬=125%

第一種情況41.67%的財務自由度說明已經處於一個很適度的狀態。

第二種更不用說,按照正常的消費水平,完全財務自由了。

所以,30歲就實作財務自由的人,大多是有了合適的目標,懂得拆分自己的目標,並一步一步去實作的人。

◆◆ ◆

沒有被動收入,別談財務自由

很多人努力打拼卻過不上想要的生活,很多人卻一開始就出生在羅馬,這是怎麽回事兒呢?

其實這說到底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差別。

「窮人」只想著掙錢花錢掙錢花錢,靠著死薪資,從沒想過錢生錢;看到打折就動心,不知道自己錢都花哪裏去了。

「富人」懂得把握機會,合理消費,拓寬金錢來源,還擁有被動收入。

所謂「被動收入」,也稱睡後收入,就是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睡在家裏都能自動產生的收入。簡而言之,就是啥也不幹就能獲得的收入,最常見的就是投資理財一類。

一場疫情讓每個人的財務狀況都暴露出來。擁有「被動收入」的人即使長時間不開工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沒有「被動收入」的人卻期待著能早早復工。

畢竟,很多人雖然沒有「被動收入」,但卻有「被動支出」。不少網友甚至吐槽,「我們沒有躺著啥都不幹就能賺錢的能力,但卻有大多數人都有躺著不幹也要花錢的能力。在一線城市,連呼吸都是要錢的」。

這也意味著,財務自由的基礎不是擁有坐吃山空的存款,而是在不工作的日子裏,仍然有源源不斷的收入。衡量一個人是否實作財務自由,要看被動收入能否滿足自己日常生活所有的開支。

你們有被動收入嗎?又占全部收入的多少呢?歡迎留言參與互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