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了,這是今年民航圈的共識。
2023年,疫情剛放開時,「報復性出遊」成為主流,假日出行的旅客絡繹不絕。但今年的主題變為追求價效比和高品質服務,消費者在購買機票之時偏好「貨比三家」。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航局公布的數據測算,2019年以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航空消費能力呈現下滑態勢。
全球航空業撥雲見日,但縱觀國內民航市場,虧損仍是普遍成色。 行業之外,高鐵對中短途旅行的分流壓力顯著;行業之內,機票價格回歸理性、國際航線尚未滿血恢復,不少航司上半年都沒能延續業績飄紅。
當然,也有例外。國泰航空上半年掙了36.13億港元,繼續「穩定發揮」。2023年,這家香港龍頭航司扭虧為盈,股東應占盈利97.89億港元,創下近14年來新高。 作為業內快速實作扭虧為盈的航司,國泰從航班組建、人手配置、服務提升等方面提供了一個疫情後航司重建的樣本。
中國最賺錢航司是如何誕生的?
疫情遠去,重建進入深水區
民航業的復蘇顯而易見。上半年,國泰實作營收496.04億港元,同比增長13.8%;客運收益錄得330.04億港元,按年增加19.7%。
另一個更直觀的指標是可用座位千米,該指標是每架客機飛行裏程與可售座位數乘積的總和,是航司極重要的業績數值,相當於股民的倉位、駕駛員的加速踏板。上半年,國泰航空以可用座位千米計算的可載客量增加42.7%;運載乘客共1070萬人次,平均每日載客約5.9萬人次,按年增36.4%。
高歌猛進的業績背後,是國泰的重建戰略正在起效。區別於行業普遍以恢復作為疫後發展目標,國泰提出2023年起要「重建一個更好的國泰」,計劃用時兩年。
能賺錢的前提是敢於花錢,「重建國泰」涵蓋了「量」與「質」兩方面的工作。
「量」的方麵包括重建航班網路、加快人員招聘等。 運力和人手是國泰非常關註的指標,去年以來,國泰啟動了包括內地在內的人員招聘,首批約百名內地空乘已在今年上崗。相應支出也在增加:上半年,國泰營業開支總額按年增加了17.6%,員工成本,機上服務及乘客開支,著陸、停泊及航線開支分別增長了17.5%、57.3%和29.7%。
截至上半年末,國泰航空恢復疫情前80%運力,計劃在2025年第一季度恢復至疫情前的100%。
而「重建國泰」的「質」方麵包括提升服務水平與能力、重建團隊士氣。 今年1月,國泰航空第一次將貴賓室開到了機場以外的地方,深圳蛇口郵輪母港貴賓室的開幕,進一步完善了多式聯運模式,全面升級海天聯運服務。
在往返內地的航班上,可以聽到普通話廣播,翻閱簡體中文選單,獲得普通話乘務員的服務,以及享受具有香港特色的中餐和更多內地電影。對內地乘客而言,無疑增加了親切感。
疫情遠去,航空業進入一個鼓舞人心的時代。波音公司釋出的【2024年飛行員和機務展望】顯示,2043年前,民航業將需要近240萬新人員來支持不斷擴大的民航機隊並滿足航空旅行長期增長的需求,包括67.4萬名飛行員、71.6萬名維修機務、98萬名空乘。
重建國泰計劃也進入深水區,國泰計劃到今年年底增加5000名集團員工,員工總數達2.9萬人,還計劃面向內地招聘飛行員、工程人員、科技人員、地勤人員、客服等崗位。
國泰手中的彈藥充足,截至6月底,集團手持無限制用途流動資金254億港元,並在7月底悉數償還港府在疫情期間195億港元的優先股投資,還支付了24.4億港元的優先股股息。對國泰而言,這是一個重要標誌——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眼下即將翻開新篇章。
本土化、國際化雙輪驅動
「植根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國泰集團現任CEO林紹波為代表的新管理層在2023年後反復強調的新定位。
國泰的目標是成為「國際化的本土航司」。這個定位有兩層含義:面向內地市場,國泰具有國際航線的優勢;對比海外航司,內地龐大的市場又給國泰形成堅固的支撐。
目前,內地航司的國際航線仍未恢復。根據航班管家測算,上半年,中國民航國際旅客運輸總量達0.44億人次,恢復至2019年的70.3%;北美洲市場恢復速度最慢,航班恢復不足兩成。
相比之下,由於香港沒有航權配額上限,國泰得以快速恢復國際航線,這也帶來更大的盈利空間。上半年,國泰客運服務中,美洲、北亞、歐洲、西南太平洋地區的運載率分別達到89.3%、75.3%、88.5%和77.6%,可運載量分別增長了63.3%、47.8%、9.9%和47.7%。
目前,集團旗下兩家航司(國泰航空及香港快運)的客運航班共飛往全球80多個目的地,預計航點數目在2025年內將增加至100個。今年以來,集團宣布新增11個航點,其中8個已經啟航,而利雅德及肯恩斯航線也將投入服務。預計到今年10月,香港飛往美國東岸的班次將全面恢復;2025年4月起,香港飛往美國西岸的航線也將全面重建成功。
基於國際航線的優勢,國泰也在加強和大灣區的聯結,其海空聯運服務覆蓋大灣區六大碼頭。從深圳出發,乘船30分鐘即可到達香港機場,再利用國泰廣泛的航線網路飛往世界各地。陸空聯運方面,自4月10日起,乘客從廣州、深圳、佛山、江門等大灣區指定城市出發,還可享受從大灣區內地城市前往香港國際機場的免費跨境班車服務,輕松出行。
抵達出境大廳,過安檢,辦理登機手續並托執行李,登船;下船後抵達香港機場,前往單獨的安檢處,準備登機——社交平台上,不少國泰旅客曬出了「內地值機、香港登機」的經歷,評價道「無縫銜接」、「過程絲滑」。
香港及大灣區也被國泰視為首要市場。上半年,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的收入達292.35億港元,增幅達10.43%,占整體收入近59%。
截至目前,國家移民管理局已在北京、天津、石家莊、廣州等地37個口岸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免簽國家主要在歐美地區;另一方面,內地來港個人遊城市名單也在今年兩次擴大,涵蓋59個城市。種種政策,都為刺激國際遠距離航線和香港往返內地航線復蘇提供了利好。
構築票價回歸後的護城河
航空業正在恢復元氣,隨著市場供應量回升,機票價格重回正常水平。反映在財報上,國泰上半年股東應占盈利較去年下跌15.3%,為36.13億港元,反映平均票價水平的乘客收益率則按年回落11%。
林紹波在業績記者會上表示,當前國泰航空的短途航班票價已經正常化,與疫情前票價基本持平,從香港出發的長途航班票價也比2023年下跌超過20%,唯一例外的是香港與美國之間的航線仍維持較高票價。
據民航出行服務平台「航旅縱橫」數據,7月11日到8月31日,國內航線機票平均價格(不含稅)約1012元,同比下降約8%;出入境航線機票平均價格也同比下降約6%。
民航企業對票價和客座率非常敏感,面對行業變化,國泰也在構築新的護城河,計劃在未來七年投資超過1000億港元,投入機隊、客艙產品、貴賓室、數位升級及永續發展等領域。
本質上,民航業是個賣座位的生意,所以每架班次都存在收入的天花板。另一方面,機場資源也是固定的,一定時間內容納飛機起降的次數有限。
打造「機場城市」的香港正在打破後一個瓶頸,隨著第三跑道系統的啟用,香港機場年客運量將達到1.2億人次、年貨運量達到1000萬噸。
與此同時,國泰也在擴充機隊規模,宣布訂購30架空客A330-900型號客機(A330neo的兩種型號之一),並有權額外增購30架,預計於2028年開始交付。
A330neo是業內廣受好評的經典機型,可以執行長途洲際航線。不過,國泰將其定義為「區域寬體客機」,主要服務亞洲航線。這種決策,好比公交公司購入豐田Alpha用於城市路線,背後是國泰提供服務方面打破常規思維的態度。對此,國泰集團財務總裁沈碧嘉提到,這不僅意味著大幅擴大機隊規模,而是進一步現代化及擴充套件國泰機隊使其實力提升至更高水平。
國泰旗下的低成本航司香港快運,上半年因普惠發動機問題導致大部份A320neo飛機停飛,虧損了7300萬港元。機隊的擴充,既是為了避免同類問題再發生,也能服務更多元化的客戶群。
機隊之後,客艙產品的投資也很關鍵。今年,國泰將於重新設計的波音777-300ER客機上設定全新的爾雅商務客艙、特選經濟客艙及煥然一新的經濟客艙座位。在明年加入機隊的777-9客機上,將推出領先全球的頭等客艙體驗。到2026年,還會在現有空客A330客機上引入全新客艙及平臥睡床商務客艙產品。
地面服務方面,國泰航空計劃在未來三年於香港和北京推出全新設計的旗艦貴賓室,並首次在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開設專屬貴賓室。
現代化的機隊、全新的客艙、先進的裝置、設計獨特的貴賓室,從飛機上到地面,國泰正在構築自己的護城河。 畢竟,未來民航市場的恢復不再是簡單地對疫情前的復制,而是面臨全面的結構性變化。 兼顧高端市場和價效比,在價格正常化和盈利之間實作平衡,服務好來自不同國家、說不同語言的旅客,國泰航空正努力成為民航界「六邊形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