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紅杉中國宣布了一則重磅訊息,那就是旗下的 數位虛擬員工Hóng正式上崗,引發了不少打工人的憂慮 。
據悉,Hóng可以在一秒鐘內閱讀上百份商業計劃書,並按照行業內容、融資階段作出資訊提煉和總結,具備跟人正常社交的能力,可以為創始人建立個人檔案,即時追蹤他們的個人發展情況。至於她預期的薪酬,則是象征性的每小時0.68元,而且她還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工作。
紅杉中國僱用的虛擬員工不僅能夠做到24小時隨時隨地的辦公,且時薪不到1元錢,使得很多打工人開始擔心自己的工作不保了。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走紅,虛擬人如今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那麽打工人的飯碗真的會被虛擬人搶走嗎?本期銳評將為你排憂解惑。
一、什麽是虛擬人?
所謂虛擬人指的是存在於非物理世界中,由圖形學、人工智慧、動作捕捉、語音合成等技術手段而創造的接近於「人」的事物,虛擬人的本質是由0和1組成的數據集。
虛擬人的分類很復雜,按照 技術維度 可分為演算法驅動型和真人驅動型;按照 視覺維度 分類可分為2D型和3D型;依照 商業模式 可分為服務型虛擬人與身份型虛擬人。
我們這裏重點講的是服務型虛擬人與身份型虛擬人,前者主要面向企業市場,透過它來為企業賦能,經濟效益不在於直接創造增量收入,而是降低人力成本,例如浦發銀行的小浦等;後者主要面向消費者市場,目前主要集中在遊戲、傳媒領域,變現模式以打造虛擬偶像或虛擬IP為主,先擴大消費者市場的粉絲流量,再透過流量(含商業廣告/直播帶貨等)進行變現,例如大家熟悉的洛天依、初音未來等。
不管是何種型別的虛擬人,它的制作都需要經過三個環節,即形象生成、動畫生成和語音生成,從而賦予虛擬人長相、行動以及對話的能力。不管是哪一個環節都需要人的參與,光憑這一點打工人就不可能失業。
二、虛擬人產業的發展情況及市場前景
根據產業服務平台量子位釋出的【虛擬數位人深度產業報告】,到2030年中國虛擬數位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左右。其中,「身份型虛擬人」(虛擬偶像、虛擬IP等)的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750億元左右,占主導地位,而「服務型虛擬人」(虛擬主播、數位員工等)總規模也將超過950億元左右。
虛擬人的市場前景是如此的光明,以至於大廠與資本紛紛下場。BAT等大廠「造人」很猛,例如阿裏巴巴的「冬冬"、騰訊的「星瞳」、百度的度曉曉&希加加、歐萊雅的「歐爺」、湖南衛視的「小漾」、華為的「雲笙」、字節跳動的A-SOUL等。
投融資方面,有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國內一級市場虛擬人相關賽道投資共有16筆,數量較2020年同期翻倍。進入2022年,其熱度有增無減,僅今年1月,一級市場虛擬人領域累計融資就超過了4億元。
至於企業為什麽鐘情於虛擬人?這很好解釋,追求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虛擬人可以24小時工作,還可以實作無限分身,同一時間在不同地點進行多項工作,也不會要求漲薪資之類的。說到底企業認為虛擬人比打工人能夠創造更高的利潤。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三、虛擬人能給企業帶來利潤嗎?
虛擬人很火,但燒錢也很猛。 據洞見研報釋出的【2022年虛擬人行業研究報告】顯示,虛擬人制作的客單價在百萬元以上,更高精度的甚至達到千萬級。這和其建模、AI、動捕、渲染等技術花銷巨大有關。虛擬偶像投入尤其昂貴,有媒體報道稱,打造虛擬偶像的動捕裝置和3D建模都需要成本,效果越好的裝置和模型成本越高,超寫實虛擬人的視訊每秒成本在8000元至1.5萬元區間。
以前陣子引爆輿論的A-SOUL為例。有接近A-SOUL計畫的投資人曾透露,A-SOUL的日常直播是用電影【阿凡達】同型別光學動捕棚來做的,一個網路攝影機價格數十萬,一個棚根據精度需求可能有數十個這樣的網路攝影機。這與一般主播日常直播的成本可能差了不止一個0。這種成本也延伸到了營運過程中,瑞銀報告指出,高級虛擬人物的先期投入成本平均為3000萬元。A-SOUL的單曲制作成本約200萬元,一場線下演唱會成本約2000萬元。
此外,虛擬人現階段較難變現。 雖然有虛擬偶像在B站直播2小時收入超百萬的例子,但這只是極少數。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有數萬個虛擬偶像,實作盈利的卻不足30%。而在虛擬主播領域,有數據顯示,在3萬多名主播中,一半以上月收入為0,前120名、占比0.3%的頭部虛擬主播拿走了九成以上收入。
即便在服務型虛擬人領域,也面臨客戶需求離散,需要客製化開發,短期內難以規模化盈利的變現難題。
用一句話總結:虛擬人未來市場前景廣闊,但企業目前養一個虛擬人,怎麽賺回來還是個問題。事實證明,從開發成本、技術成本、營運成本來看,企業僱用虛擬人的費用非常高。這樣看來,跟虛擬人相比,普通打工人的成本就沒有那麽高了。
四、虛擬人行業發展需規範,未來或可作為市場補充
百度集團副總裁袁佛玉表示隨著AI演算法的突破,能讓虛擬人制作成本十倍、百倍地下降,還能讓數位人生產周期,從動輒幾個月,縮短到小時級別。虛擬人的制作成本,將從百萬級降低到萬元級別。
同時,虛擬人的技術門檻也在逐步降低,例如,Epic Games推出的角色建立工具MetaHuman,最近一次更新後,允許開發者匯入真人影像生成3D角色模型,雖然還未達到可以簡單拍幾張照片就生成一個數位虛擬人的程度,但市場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由此看來,我們未來還是可以實作「虛擬人自由」的,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短時間內虛擬人肯定是無法取代人類的工作,但從長遠來看,虛擬人的出現可以作為市場補充,接手一些重復性高規律性強的工作,豐富元宇宙服務場景,賦能數位經濟的發展。
例如新聞主播,在去年10月13日,北京衛視釋出了依據主持人春妮開發的數位人主播「時間小妮」。團隊對春妮自然朗讀的7000個句子與形象表情進行影像采集和智慧處理,經過情緒仿真引擎,賦予「時間小妮」如同真人的情感表情。
官方聲稱,「時間小妮」在形象氣質、語音語調、口唇表情、肢體動作等方面跟真人的相似度達到97%,其在台北時間App裏可實作播報新聞、講解知識、廣告代言、互動問答、客戶服務等功能。這意味著「時間小妮」可以在春妮休息的時候,代替春妮出鏡,實作24小時x365天的不間斷新聞播報。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企業使用虛擬人就可以高枕無憂。想想塌方的虛擬人A-SOUL組合,企業或許以為粉絲愛的是皮套,其實粉絲認可的是皮套+有趣的靈魂組合形式,而不是僅限於皮套而已,有趣的靈魂才是維持虛擬人高人氣的關鍵所在。
此外,我們也需要留意虛擬人產業還存在諸多風險。虛擬人的本質雖然是由0和1組成的數據集,但是卻有人的樣式,因此普通人長久接觸的話,可能會產生依賴感,甚至會有一些違背倫理道德的事件出現。整個產業的未來發展離不開統一的協調管理和完善的法律保障,需要監管部門與行業主導者們一起參與探討。
1. 設立統一的監管部門 :虛擬人的用途多樣,因此管理的部門眾多。它會涉及文化行政部門、教育部門、公安機關、工商部門、電信管理機構、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以及相應的群團組織等機構。這管理的部門一多,就容易形成「九龍治水」的局面,最好能設立統一的部門進行協調管理。
2.完善法律法規 :在元宇宙世界,針對虛擬人的性侵,那算不算違法?虛擬人直播帶貨,結果消費者買到的產品出現了問題,該找誰?虛擬人參與到詐騙、犯罪等違法行為時,該如果處罰?虛擬人寫的歌曲、文章等,著作權歸誰所有?針對上述跟虛擬人有關的法律法規問題,都需要有明確的法律法規進行規範。
總的來說,虛擬人或授權以填補一些行業空白,推動數位經濟發展,不過在虛擬人大規模商用之前,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監管部門得跟上才行。
五、總結
虛擬人的制作過程需要用到人、目前僱用虛擬人成本高於僱用普通人、虛擬人產業仍需進一步規範,綜合以上幾點,都可以說明,虛擬人還搶不走你打工人的工作,況且虛擬人還只是0與1的數據集。
以前打工人以為機器人、AI會取代他們的工作,結果虛驚一場,對於虛擬人來說,也是如此,正所謂「鐵打的打工人,流水的高科技」。
文/多弗朗明哥
最後,你怎麽看待虛擬人這一事物?如果有其他觀點,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