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題的題幹顯示出在某些中醫粉中存在的兩個普遍問題:
1、亂用類比推理,和中醫一脈相承。
2、搞不清中醫的歷史,基本上兩眼一抹黑。西醫指現代醫學不是中醫黑的創造,而是一直就是這麽稱呼的。
不能亂用類比推理
先科普一下類比推理的基本形式
A具有x、y內容B具有x內容
所以B也有y內容
類比推理非常不可靠,比歸納推理更不可靠,和演繹推理就沒法比了。但中醫就是喜歡用類比推理,也就是常說的取象比類。例如芹菜象骨頭,所以吃芹菜補骨頭。核桃補腦什麽的就不用多說了。甚至陰陽五行在中醫裏的用法也主要是類比推理。例如,A藥物有一個內容屬陽,病人陽虛,則A藥物可治。咋不想想A藥物還有很多屬陰的內容呢?
居然還有中醫粉和我討論的時候把取象比類當作高階思維來吹噓,那洋洋得意的樣子,讓我一度覺得這些中醫粉和我兒子一樣可愛,在小朋友面前吹噓自己知道的勾股定理的達芬奇證法多麽高級。
我推測這是因為類比推理簡單易懂,用起來也不需要什麽知識儲備,等於是依靠直覺或模式辨識就行。這不就有現成的題主送案例上門,西醫是現代醫學,怎麽能推匯出西方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那你咋不把西方科技史推出現代科技史?
好歹你得先了解下「西醫」這個稱呼的來歷吧?所以我今天科普一下「西醫」這個稱呼的歷史,免得中醫粉們以後再望文生義。
「西醫」這個名詞從清末誕生開始就是指現代醫學
在清朝之前,中國歷史上沒有「中醫」「西醫」這兩個稱謂,甚至「中」和「西」也非對立的詞匯。而「中醫」「西醫」兩稱謂二元對立從清朝末期開始,在那時「西醫」這一詞就已經是指現代醫學,而非知乎中醫黑的創造。下面的內容覆寫自一篇中西醫學二元對立的史論 [1] ,特此聲明,並非抄襲。
第一次西方醫學傳入:若嚴格地以地域劃分醫學的中西,西方醫學傳入中國,恐怕要追溯到古代印度醫學、阿拉伯醫學的傳入。但因為影響力不大,並未成為和中國醫學相平等對立的「西醫」。
第二次西方醫學傳入:以歐洲各國為主的西方醫藥知識大約是在明朝萬歷年間開始輸入中國的。西方醫藥知識的輸入,一直持續到清政府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耶穌會於1763年解散,此後較長一段時間,來華教士中斷。當時的西方醫學比較落後,沒能在中國產生什麽影響。至鴉片戰爭之前,民間對西方的醫藥知識雖偶有接觸,但也未形成一個與中國傳統醫學對立的概念。
第三次西方醫學傳入:清末牛痘術傳入,傳教士醫師陸續來華。初時老百姓對西方國家的醫師也不認可,民間流傳著不少錯誤的認識和猜疑,如傳教士醫生誘拐殘害嬰孩,挖眼、剖心等不經的說法。很多醫生只能贈醫,免費治療很多患者後才得到患者的認可。
此時「西醫」並未成為西方醫學的統稱,國人接觸的外國醫生,歐美各國以及各教會都有,且各自獨立。故在國人的認知中,西人醫生尚未成一整體的形象,也就不可能有統一的稱呼。清末較早談到外國醫生的是王大海,王大海直稱荷蘭醫生為「和蘭醫」。而伯駕、合信、嘉約翰等均為美醫。
1840年左右,林則徐所譯【澳門月報·論禁煙】一文中出現「西醫」一詞。文章也認識到西來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有不同之處,如說:「中國藥材,多是草木,外國藥材,草木僅居十之一二。西洋醫不診脈,而中國及回回醫皆信脈理。」可以看出當時已稍有西洋醫、中國醫的概念,只是中西對立遠未形成,回回醫也處於西洋醫的對立面。並且「西醫」這一概念或是偶然稱呼,尚不普遍,1840年的【澳門新聞紙】仍將「西醫」稱作「歐羅巴各國醫道之妙手」。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才是「西醫」稱謂開始逐漸流行的年代。1869年,清大臣誌剛在出使西方時,參觀了西人的醫院,並記載了一次「西醫開刀」的詳細過程,他在文中就使用了「西醫」一詞。19 世紀 60 年代創刊的【上海新報】關於醫學醫事的報道中,「西醫」一詞開始頻頻出現,反映了「西醫」稱謂漸趨流行。另外,【上海新報】是【申報】創刊之前所出,在民間有一定影響,反過來也促進了「西醫」觀念的傳播。
在西方醫學未來之時,中國民間並無「中醫」的認知,基本直稱「醫」,或贊譽為「歧黃妙手」「杏林聖手」。這一情形隨著西方醫學的到來發生了變化。只不過,直到在19 世紀中葉,中西醫學的對立認同還未形成。合信【全體新論】【西醫略論·中西醫學論】提到中國傳統醫學時通常使用的是「中國醫士」「中土醫學」這樣的詞匯。1872 年,【申報】創刊,上面刊登了一些用中國傳統醫法治病的醫生的廣告,並無一例冠以「中醫」之稱,僅是稱「儒醫」「世醫」等。該報發表的【醫論】一文,也是有「西醫」的說法,無「中醫」的稱呼。與「西醫」相提比較時,用的均是較籠統的說法,如「中國自岐黃以來……西醫則不然」,「西醫之藥較中國為更善」,「至於癰疽瘡瘍等癥,西醫之奏效,較中國外科為捷速」等等。
19世紀 80 年代之後,在西方醫學的沖擊之下,中國原有的醫學和醫生逐漸獲得了「中醫」(華醫)的認同。1873 年,【申報】上【論西國醫藥】一文出現「華醫」一詞,其謂「醫亦無神技也,又何必疑西醫而信華醫,輕西藥而重華藥,固執此一偏之見哉?」將「西醫」與「華醫」,「西藥」與「華藥」並列而論。1875 年,【申報】上【論設局轉譯西國醫書以便服用西國醫藥事】一文,也將「西醫」與「華醫」相提並論,曰:「每見上海各處,遇有疑難重癥,華醫為之束手者,一延西醫用西藥即能霍然而愈者,指不勝屈。」
1881 年 10 月【申報】上【中西醫術不同說】一文開始使用「中醫」一詞。不過「華醫」的說法並未廢棄,文中常是「中醫」「華醫」混用。之後,「中醫」一詞漸漸取代「華醫」。翻閱當時談論醫學的文章,大都稱中國原有的醫學為「中醫」,外來的醫學為「西醫」,當然對於中國傳統醫學,有時仍會冠以「華醫」的稱呼。【申報】【萬國公報】等報紙上的文章最能體現這一趨勢。至此,「中醫」認同可以說是明確形成了。
總結一下:從清末有了中醫西醫這樣的對立稱呼開始,西醫就一直指現代醫學。所以,雖然西醫=現代醫學,也不能妄自猜測西方經濟學=現代經濟學,西方科技史更不可能是現代科技史。
嗯,還有,西瓜也不是現代瓜。
參考
- ^ 魯萍. 晚清「西醫」「中醫」稱謂及二元格局的形成. 中華文化論壇. 2020,(5):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