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關:沒搶到K30s也沒搶到K40,家在小鎮上也沒小米之家能訂購。
先問一下各位朋友, 你們搶到12+256G的K40了嗎?
反正我是沒搶到,這個搶購節奏,簡直讓我夢回K30s。。。
講真,要是K30s能再降200~300塊,我倒覺得比K40香,畢竟可變重新整理率的LCD和5000毫安的大電池真的很香。
這個其實在我們之前的iPhone定價那個問題裏說過,歸根到底,其實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定價策略、另一個是庫存管理策略。
一般而言,最常見的兩種定價策略有: 撇脂定價 與 滲透定價
撇脂定價 ,顧名思義,先把油水都撈幹凈。
所謂撇脂定價是指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初階段,把產品的價格定在一個較高位置上,先攫取最大利潤,盡快地收回投資,隨後,再逐步降低價格使新產品進入彈性大的市場。
蘋果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初期的高價,蘋果不僅收獲了利潤,反過來也提升了蘋果自身產品的檔次,有利於建立高端的品牌形象。
這也是為什麽蘋果一定要釋出線下渠道 限定最低價格 的原因,說環保說到爛,那也是是為了維護自身一騎絕塵的利潤率。
而另外一個 滲透定價策略 ,則是另一種打法。
所謂 滲透定價 是指企業把其創新產品的價格定得相對較低,以吸引大量顧客為目的,優先提高市場占有率,進而產生顯著的成本經濟效益,使成本和價格得以不斷降低。
而滲透定價的套用條件是:(以下參照內容摘自百度百科,原連結見參考【1】)
(1)市場需求對價格極為敏感,低價會刺激市場需求迅速增長。(2)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經營費用會隨著生產經營經驗的增加而下降。
(3)低價不會引起實際和潛在的競爭。 [1]
仔細想想這幾個條件,這不就是小米的典型打法嗎?
先透過 低於市每場平均價的價格占領市場 ,吸引像我這種對價格極為敏感的使用者,然後透過 規模經濟 降低成本,最終獲得較高的利潤。
因為小米這一打法要想取得好的成果, 必須要確保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有足夠的熱度、同時控制好產品的生產量。
只有這樣,才能 確保市場需求 一直比較旺盛,並且 降低庫存以及產品積壓 帶來的額外風險。
因此,小米的供貨往往都是采用的 零庫存 的方式——生產一批就賣掉,減少倉儲成本並最大化利潤。
這個模式,其實挺像豐田的JIT生產制。(以下參照內容摘自MBA智庫,原連結見參考【2】)
JIT(Just In Time,準時生產,又譯即時 生產系統 ,簡稱JIT系統 ,在1953年由日本豐田公司的副總裁大野耐一提出。JIT生產方式的 基本思想 是「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也就是追求一種無庫存,或庫存達到最小的生產系統。JIT的基本思想是生產的計劃和控制及庫存的管理。 [2]
但是與其略有不同的是,小米除了智慧工廠外(聽說這個無人工廠只產高端機)並沒有自己的生產線,目前絕大多數走量的產品還是外包給第三方(富士康等)制造的。
因為涉及到第三方,所以難以避免的就要考慮 資金的占用 等問題(生產要預付生產線定金、還要購買大量的元器件)。
考慮到小米和蘋果、華為的體量差距,為了降低風險,小米只能采取小批次、高頻率的生產方式,所以小米經常需要搶購也不意外了。
以上,我是 @Puddle,我們一定能搶到手機的!
參考
- ^ 滲透定價-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渗透定价/9694702?fr=aladdin
- ^ JIT-MBA智庫 https://wiki.mbalib.com/wiki/J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