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2021國家樓市新政出台!「囤房族」未來何去何從?

2021-07-03財經

近日,國家財政部門出台相關規定:要求將地方土地買賣的收入由政府征收轉向中央稅務部門征收。這一政策的曝光,引發了投資界的熱烈討論,有分析人士稱:這有可能是未來房價下降的預兆,更有可能是預計於2025年出台"房產稅"的先聲。那麽,將地方土地買賣收入由政府轉向中央的改革,是否會存在著影響房價下降的影響?這一影響又會如何影響我們平時投資理財的選擇?

房產:

土地買賣收入,轉向中央稅收部門征收寓意著什麽?

部份朋友可能並不理解土地買賣收入從地方政府轉向中央稅收這一變化的意義——不過是騰籠換鳥,收入還是那部份收入,究竟會對房價有什麽樣的影響呢?事實上,能決定未來經濟發展格局變化的,不止是財政收入數額的多少,更在於財政的使用主體究竟是誰,財政的用途被投註在哪裏。曾有人將此次土地買賣收入征收主體的變化作出這樣的一個比喻:土地財政收入就好比一筆過年時的壓歲錢,地方政府則好比孩子。此前這筆壓歲錢在地方政府的手裏,地方政府擁有較大對自身征收財政的支配權,因此也會積極鼓勵地方的土地買賣。

而今,這筆錢由地方這個政府孩子將轉到"央媽"的手裏,這就好比小時候媽媽在逢年過節時,對自己說:"這筆錢很多,你把持不住,所以我替你保管。"在地方土地買賣財政的征收權發生轉變後,政府若想要動用土地買賣收入的財政,就必須向中央申請恰當的理由,同時自身也不再對土地買賣收入有著以前那樣狂熱的狀態——這一方面有助於地方政府合理使用財政,另一方面則有助於地方政府減少對地方土地買賣的精力投註,進而促使地方經濟結構向合理的方向轉變,避免"房地產"行業的一家獨大。

那麽中央政府為何會下定決心做出這一改革呢?事實上,這與近年地方政府財政對當地土地買賣的依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的大多數城市其財政收入深度依賴當地的土地買賣收入,土地買賣收入所占地方財政的最高比重可達到近80%這一驚人的占比率。地方政府財政與土地買賣收入的深度繫結,導致部份地方政府部門難以對房地產行業進行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若片面對房價進行向低價壓制,那麽政府財政收入也將相應減少。地方政府面臨的兩難境地,是近年房價相對較高的重要原因。而做出這一改革,則需要做出壯士斷腕般的勇氣——然而,我們偉大的國家卻做到了。

住房:

據官方訊息稱,這一政策將具體於2022年1月1日開始實行。屆時,中國的經濟將迎來新一輪的變革,人民的生活也將面臨著一個嶄新的起點。

土地買賣收入征收主體變化,如何影響個人投資?

在對個人的投資選擇進行分析時,最不能離開的便是對社會整體投資環境的宏觀分析。面對土地買賣收入征收主體的改革變化,每一位普通人的投資選擇和經濟生活也將在未來迎來深刻的變革。如果想要在未來把握投資機遇,亦或者規避風險,就必須要對此次改革對未來的預兆有著敏銳的嗅覺和洞察力。

首先,此次土地買賣收入征收主體的改革很有可能將迎來房價在近年來的首次下降。更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在為未來2025年"房產稅"的出台埋下了伏筆——為何會有人做出這樣的判斷?很重要的原因是,土地買賣收入此前占據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頭,一旦這一部份被砍去,地方財政不得不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面臨著資金匱乏的難題,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國家很有可能將房產稅的征收權下放至地方中,以彌補地方的財政空缺。同時,"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呼聲在社會中愈發高漲,國家對房價的打壓已成為必然之勢,二者都在推動房產稅的早日落地。

房產稅:

而房產稅的落地,勢必會導致部份地區房價將會發生先行下降,未來持有多套房的投資者手中的房子資產也會出現相應的貶值。目前,將手中的房子是否需要趁機轉出,仍是一個盈虧難料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對房子進行再次投資一定不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相比對房子等不動產的投資,國家在抑制炒房的同時,也在鼓勵資金向股市、保險等領域投入,前者可以為中國當前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以在疫情的大環境背景下振興中國經濟,後者則能夠進一步增強國民個體生活的抗風險能力,二者均是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在房產投資可能未來前景並不明朗,股票、保險投資出現利好趨勢的同時,需要註意的是房產股票、債券以及地方政府債券未來也同樣不再是一個明智的投資選擇。受國家對房價打壓的影響,目前以恒大為代表的地產企業股票一度於近期出現走跌的趨勢,未來這種走跌趨勢可能仍伴隨著國家對房價的抑制而持續。同時,和房產企業相關的債券類投資也同樣在未來投資的選擇當中並不可取,部份房產企業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可能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部份公司將面臨企業失信的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國家對土地買賣收入征收主體的轉變,部份地方政府失去了重要的財政收入,未來償還地方政府的債券或許也將成為一個問題,因此目前對地方政府債券的投資建議也應當保持著相應的觀望態度。

地方政府大樓:

中央出台新的對地方土地買賣收入的調控政策法規,將投資界又帶入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境地,但值得肯定的是:國家的此次改革從長期來看將有利於國家整體產業結構的轉變和調整,而未來國家經濟的發展成果,也勢必會反哺到每一位普通公民的身上。

轉變地方土地買賣收入征收主體,國家進行改革調控目的是什麽?

對國家經濟政策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於對個人的影響和分析,而是更需要我們從歷史,和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的角度來探究國家此次轉變地方土地買賣收入征收主體的目的和意義,如此才能夠在時代潮流中把握國家命運發展的脈搏,進而把握個人的未來命運。

首先,國家對地方土地買賣收入征收主體的歸攏,將增強中央未來的財政能力,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中央財政將更有能力去"集中力量辦大事"。2020年,中國完成了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消滅了貧困。但是如何保證地方真脫貧,並不再返貧仍然是脫貧攻堅中的重要難題。消滅貧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不是我們事業奮鬥的重點,而是我們事業奮鬥的一個新起點。我們偉大的國家曾多次強調城鄉協調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而促成城鄉協調一體化發展,則勢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對地方土地買賣收入征收權的歸攏,顯然有助於增強中國的財政實力,進而能夠保障國家有充足的財政力量投入到鄉村中,使城市的發展成功反哺鄉村,進一步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從而有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這既是經濟發展規律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偉大國家的初心。

城鄉協調發展:

在註重城鄉協調發展的同時,值得註意的是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正處於"百年未有的歷史大變局"中。新冠疫情的沖擊使世界多數國家經濟發展受阻,但防控得當,經濟發展強勁的中國卻在這次挑戰中迎來了新的機遇,2020年,中國GDP總值已經占據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的70%,此前預計2030年GDP總值超越美國的目標,如今實作這一目標的時間很有可能被提前2年左右的時間。但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圍追堵截卻就此有增無減,其中,以對華為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的制裁是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重點。以華為為代表的很大一批中國企業在走出國門之際,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此時的中國企業迫切需要資金支持,以保障企業的正常運作和高精尖科技的研發,若房地產行業一味吸收著大量的國民財富,那麽也就相應會造成高科技企業資金的相對匱乏。國家對房地產企業的宏觀調控,其背後的深意更是促使中國的資金、人力進一步向高科技產業流動,調整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進而助力中國實作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夢想。

在過去數年的時間內,房地產行業確實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使中國在長期的一段時間內不敢輕易對房地產行業進行過多的宏觀調控,房地產行業好比撫養中國這個經濟孩提長大的繈褓和搖籃——但是孩子不能一直生長在搖籃裏。未來的中國想要贏得自身的經濟發展,走向國際分工產業鏈的頂端,經濟勢必將要逐步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將資本、人才均引導向高端技術領域,如此國家才有未來,民族才會擁有希望。若一味對房地產過多依賴,或許能夠幫助一部份群體先富裕起來,也能夠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但是面臨大數據、人工智慧、生物工程等關鍵領域,中國很有可能依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這並不是中國想要的結果,也並非我們國家發展至今的初心。

人工智慧投資:

而今的中國,已拿出壯士斷腕般的勇氣和豪情宣布自身將邁出改革的第一步。相信我們未來的改革勢必也是站在歷史正面的潮流當中,最終改革的成果將有助於人民的生活,惠及到普通人生活和工作的點點滴滴當中。而作為時代浪潮中一朵浪花的我們,也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做好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堅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經濟哲理,理性分配自身的投資,為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做出一份屬於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