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如果學歷就是為了掙錢,為什麽高中一點經濟學基礎和金融學基礎都不教?

2024-04-22財經

因為學校不想讓你知道太多。

1、你一定有聽說過這句話——富人最大的資產是窮人。

但我肯定大多數的人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

可以做這麽個實驗:你去隨便問下身邊的人,給選擇的話,是會繼續呆在國內,還是潤到北歐如挪威、芬蘭的地方。

可以肯定,如果你問的是窮人或中產以下,他們的回答肯定是選擇北歐。

但你嘗試去問下真正的富人,或是那些資產超過千萬,甚至僅僅是有房有車有存款無負債的高產,他們的選擇會出乎你意料,我肯定超過一半是選擇呆在國內。

是他們愛國嗎?

呆過北歐的人相信都有所體會了,那裏的人最大的特點是高收入高福利,並且是均富,由此帶來的一種情況,就是誰也請不動誰,誰也使喚不了誰。

對於那裏平均年收入十幾萬歐元的人來說,最珍貴的莫過於更多跟家人的陪伴,優質的生活作息。畢竟該享受的都能享受到,沒啥新鮮的了,賺多幾個錢對他們來說沒什麽意義。

所以,那裏的餐館8點後就打烊,你很難在那時候點到外賣,更不用說像國內12點鐘依然能點到宵夜。東西壞了,只能自己修理,請人的話給你拖一個星期都是司空見慣的。

所以,在那裏再有錢又有什麽意義?你再有錢,能夠使喚餐廳老板給你晚上12點開業嗎?你再有錢,能夠在那裏使喚外賣小哥給你12點送餐嗎?——當然,除非你真的土豪到,說出個幾萬幾十萬,也許就真的有人接你的單。

但在國內就可以有,並且還相當廉價。你午夜12點走出大街,各式各樣的宵夜大排檔或是路邊攤都有,還有一大把的外賣小哥在等著訂單。那些歐美主播來到都要驚嘆羨慕然後拍視訊放網站說,中國真的好。

這時肯定有人跳出來,說那些宵夜檔跟外賣小哥人家沒被使喚啊!是他們自己選擇去做的,是中國人勤勞,歐美人懶。

你瞧,現在不會再像古時候那樣,用有形的鞭子抽打著奴仆去幹活。而無形的鞭子更為致命,因為它會讓你看不出其真實的形態跟過去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並且會讓你產生一個錯覺,就是是你自己自願選擇的,每一步都是你在選擇,沒人逼你,你也無法反抗,因為你找不到反抗的物件。

為什麽那些人選擇勤勞?是因為窮。為什麽窮?

其實在高中的政治課本裏,馬克思已經告訴我們答案——衡量一個人是富人還是窮人,並不是看他們銀行帳戶上的數位,而是看他們是否占據了生產資料。富人透過占據生產資料實作不勞而獲,窮人因為是無產階級,不得不出賣勞動力。

這是這個世界的普遍形態,並不是一個地方獨有。

世界上最歌舞升平、紙醉金迷的地方,如紐約、香港、曼谷、拉斯維加斯等等,是富人們最愛去的地方,同時也是窮人最聚集的地方。

在那裏,所有的東西都是明碼標價,只要你有錢就能享受到,不管是你能想到的還是沒想到的服務。

因為那裏的窮人,為了生計不得不最大限度的出賣自己。

所以,真正給富人帶來快樂的不是他們有多有錢,而是貧富差距。因為貧富差距,使得他們有奴仆供他們使喚。

但別誤會,本文並不是來批判這個現象,而是來帶你接下來深刻的理解這一真相,並且你會知道這樣的真相不可避免。

理解了經濟執行的真相,雖然不能馬上帶你轉運,但透過理解了它,你的視野會提升一個檔次,從而知道自己該追求什麽,不該追求什麽,能夠做出更有利的選擇——你是選擇繼續沈迷資本家所精心設計的數位遊戲當中,還是選擇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2、「經濟學」這個詞完全可以用另一個詞代替,那就是「交換學」。

我們現在多了貨幣這一種中間等價物,但最終還是為了成全「物物交換」。

例如,你上了一個月班拿到了薪資,你用這薪資買了件新衣服,本質上是你透過付出給公司打工的勞動力,去換取了一件衣服。

更進一步的想,假如你打工的公司是生產皮鞋的,那麽本質上是你用生產的皮鞋換取了一件衣服——當然,你可能都沒見過你公司的皮鞋產品,你可能只是個文員,或是一個保安,但你是整個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而貨幣的存在,使得每件產品都有了統一單位的價值尺度。

有時候,你必須要把貨幣這一中間環節給抽離出來,才能看清這市場的本質。

再舉個例子,你為了在一線城市打工,於是在一線城市租房,每個月把你薪資的一部份上交給房東。

這個過程可以看成,房東可以無需勞動,便可占有你一部份勞動創造出來的產品——當然,房東拿到了租金,不一定要去買你家公司的產品,他有各種各樣的消費選擇。

但是,你付出勞動,換來的是不對等的報酬,因為有一部份報酬被房東無償占有了。

所以,本質上你是房東的「奴仆」,房東用無形的鞭子鞭笞你給社會創造物質財富,但你卻看不到這鞭子。

亦或者說,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房東作為「奴隸主」把作為「奴仆」的你,提供給你上班的那家公司,那家公司每個月給房東報酬,當然還要給你點生存保障讓你能夠活下去。

——然而,因為貨幣與市場經濟的存在,使得這個過程被分割,被模組化,以至於你無法看清這個過程。現實中,房東不可能跟你的老板見面,甚至房東也不知道你在哪上班,因為過程一旦被分割,就會分裂成一個個的看似獨立的事件,而大多數人的認知水平,是沒有把一個個獨立事件串聯起來的能力。

當然,房東也付出了代價,他要先付錢買到這套房子,等於是他要先付出,才能換取手持鞭子的資格。

其實,這鞭子並不是房東創造的,他只是用他的方式贏得了這個鞭子。

關鍵是,這「鞭子」是如何被創造的?為什麽要讓這「鞭子」存在?

3、既然經濟的內核是「物物交換」,那麽擴大交換規模,就是擴大經濟,也就是擴大物質產出。

那麽這一切的最終目的是什麽呢?

讓我們回到古時候農耕時代,那時候每個家庭都有一塊田能夠自給自足。

然而,為了應對充滿風險的外部環境與構建內部秩序,必須有一部份人負責安保與管理秩序——那也意味著這部份人的勞動力無法用在農耕上,而吃飯的嘴卻不會因此減少。

於是,「稅收」誕生了。每戶家庭,必須上繳一部份收成,供給那些安保與管理者。

這個過程可以看成,安保與管理者停供了安保服務與秩序管理,換取每家每戶一部份農產品。

而這就是國家的雛形。

發展到今天,國家有流轉稅與所得稅兩塊最重要的稅種。

流轉稅就是每筆交易的發生,都會抽取交易額的一定百分比上繳給國家;所得稅就是每個單位的收入的一部份要上繳給國家。

於是,國家想要增加財政收入很簡單明了,就是擴大交易的規模。

於是有了GDP這個概念,GDP的中文意思是國內生產毛額。

GDP=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最終商品的總交易額=一段時間內的總支出=一段時間內的總收入。

這很好理解,因為一個交易的發生,必然有支出方與收入方,一方的支出必然等於另一方的收入,而這也恰好等於交易額。

而GDP數值越高,意味著政府稅收收入越高,於是國家便有充足的預算去搞基建,發展軍事。

這就是為什麽現在國際如此忌憚中國,現在中國的GDP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即使人均GDP並不高,排名在兩位數,但人均GDP的意義並不大,因為財政收入是跟總GDP掛鉤。挪威與盧森堡的人均GDP是最高的,但那是因為人口少,人均GDP再高又有什麽用,造個航母都造不出來。

我遇到一些經濟學小白,會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就是以為總GDP等於貨幣總流通量。

其實,GDP跟貨幣總流通量關系不大,哪怕貨幣總流通量很低,但流通速度足夠高,依然可以帶來高GDP。

怎麽理解呢?

想像一下,市場上只有1元錢,老A拿著1元錢去買老B的東西,老B拿著這1元錢買老C的東西,老C又拿著這1元錢買老A的東西,這1元錢重新回到老A手裏。

但這1元錢轉了一圈,使得市場產出總價值為3元的產品,帶來了3元的GDP,同時總收入也是3元。而這期間貨幣總量是1元。

這個過程可以不斷的持續下去,這1元每轉一圈就帶來3元的GDP,只要轉速夠快,例如轉個1億圈,那就是3億的GDP,3億的總收入,貨幣總量卻只有1元。

當然,別忘了還有稅收這個要素,每一次交易,其交易額都有一部份作為政府的收入上繳給政府,例如每次交易額1元的交易有2毛給政府。

而政府拿到錢,並不只是把錢存到國柯瑞吃灰,而是把錢花在基建與軍事,於是搞基建的工人,軍人獲得了收入,他們也會消費,於是貨幣重新回到市場裏繼續流轉。

於是物質得以豐富,國家得以發展,軍力得以壯大——但這整個過程,只需用到1元錢。

當然,現實中肯定不只有1元錢,我用這誇張的手法,為的是要扭轉一些人的觀念。

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總會習慣性的把目光盯在錢上。記住,貨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國家的目的是擴大物質產出,本質上是為了成全「物物交換」。

你必須要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學會把貨幣環節抽離出來,才能看清經濟運轉的真實形態。

上面整個過程,本質上可以看成,國內發生的每一次「物物交換」,搞基建的工人與軍人都能強制占有一部份產品,當然報酬就是壯大基建與軍事。

而貨幣在期間擔當的角色類似「血液」——貨幣的特性就是它總會出於流轉當中,就如同血液一般。

上述內容,其實都能在西方經濟學教材裏面找到,但教材並沒有說完全。

4、馬克思在資本論裏曾臆想過這樣一種情景,相信大家在初中時就聽過了:

資本家榨取工人們的剩余價值,工人們僅獲得微薄的收入,自然就買不起資本家的商品,於是資本家也沒利潤,於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必然蕭條。

這就是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不可調和的矛盾——資本家追求利潤,就意味著必須壓榨工人,工人收入減少,資本家商品按原價必無法賣完,於是沒利潤。

馬克思之所以有這樣的暴論,是因為他犯了上面提到的經濟學小白很容易犯的錯誤。

他覺得貨幣去到某個階段就靜止不動了,事實上貨幣總是流轉的,並且只要流轉速度足夠快,社會總收入是可以遠大於貨幣總量的。

用回馬克思這一例子,其實市場有很多種途徑調和這樣的矛盾。

例如,資本家每賣出一個產品獲得收入,他肯定不是把錢埋在地裏,而是拿著錢去消費,於是這筆錢重新流入市場,市場的另一個主體因此獲得收入,從而可以買這資本家的產品。

如果想不通,我就手把手推演一遍:

資本家投入了9萬元僱用工人生產了1萬個產品A。

資本家預期每個產品售價10元,1萬個的總收入就是10萬元,如果成功賣出那麽資本家就有1萬元的利潤。

那麽每賣出一個,毛利潤為1元。

可工人的總收入只有9萬元,按這價格他們只能買9000個,那麽有1000個賣不出。

但別忘了,資本家獲得收入也會消費,資本家獲得9萬元收入後,只需拿出1萬元去消費,用這1萬元去買別的產品B,或是別的服務。

於是獲得這1萬元收入的個體,拿著這1萬元購買資本家剩下的1000個產品。

你瞧,雖然市場上只有9萬元貨幣總量,但資本家成功把總價值10萬元的產品賣出,同時市場上還有另外1萬元的產品B。

於是總GDP是11萬元,總收入亦是11萬元——其中9萬元為工人的收入,1萬元作為資本家的利潤收入,1萬元作為產品B提供者的收入。

當然,你可以說這個過程有不公平的地方,如果抽離掉貨幣環節,這個物物交換的過程,實質是工人創造了10萬的價值,資本家無償占有了其中1萬,或者說資本家無償享受到價值為1萬的產品B,而這產品B本該是工人們享受的。

馬克思錯就錯在,認為貨幣流轉到其中一方手裏就停滯在那。

事實上,除非你是機器人,否則必須吃喝拉撒,必須要消費。

曾經有人這麽杠我,說他存款帳戶裏一直有錢啊,所以有一部份貨幣是沒流出去,一直在他錢包裏。我回他,那是因為你一直有打工有收入,並且一直有在消費,錢其實是在流動的,你試下躺平個幾年,看看帳戶是否清0,當然除非你是包租公就另當別論,本質上是有人在替你打工,你負責收入並消費。

當然,會存在有人消費欲望過低,於是導致貨幣流轉速度放慢,於是帶來了經濟蕭條。但註意,這並不是什麽不可調和的矛盾帶來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金融業誕生了。

5、我在之前別的文章已經詳細講到,「債務」一旦發生,必然帶來了收入與產出。

因為負債人之所以負債,必定是他有想要買的東西,於是賣那東西的人獲得了收入,同時他為了還債,不得不去勞動產出賺錢,於是給社會生產出跟那債務等值的產品。

所以,100元的債務誕生,必然帶來至少200元的GDP增量。

債務的發生,同時刺激了消費與生產——這就是金融業誕生的意義。

而債務的誕生,伴隨的是衍生貨幣的誕生——你可以理解為銀行憑空印出了100元,而負債人為了還債,不得不追求這100元,而只要有人追求它去還債,那它就有了能夠流通的邏輯基礎。

所以每當100元的債務發生,市場就增加了100元的貨幣流通量,而負債人勞動生產賺錢還債,就有100元流回銀行,貨幣流通量減少100元。

這債務從發生到消亡,伴隨著的是100元貨幣的誕生到回收,而這過程帶來的GDP增量遠遠不止100元。

因為負債人拿這100元去購買東西的時候,就有人獲得了這100元的收入,於是這人也會拿這100元去消費,這100元又去到另一個人手裏。

看過上文我們知道,這100元每一次轉手,就帶來價值100元的產品增量(當然你可以說這產品本身就在庫存裏,只是在清庫存,但如果銷量好,商家會繼續生產補庫存啊),於是帶來100元的GDP增量。

GDP越多意味著什麽?你懂的。

關鍵是,如何讓債務發生?如何讓人主動成為負債人?

有什麽東西,是你不得不去購買的?

6、在印度,高種姓人從低種姓那裏掠奪了大量土地。

低種姓人為了生存買回土地,不得不負債,於是債務得以發生,系統得以運轉。

而如果你把負債買來的土地放租出去,實際上是自己又手持鞭子,去鞭打承租人去代替你勞動產出。

這就是經濟發展的真相——國家之所以安好,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

這時你可能要問,難道就一定得這樣嗎?沒有更公平的辦法嗎?

可以的,農耕時代就是這樣,人人平等,人人都守著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自給自足。

——然而,因為沒有債務作為貨幣增量的推動,經濟規模永遠限制在那。永遠無法建更多的城池,更不用說發展航母了。

人類想要沖出宇宙,想要星辰大海,就意味著必須有人作為燃料。

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現實,必須有無形的鞭子。

而上層並不在乎手持鞭子的是誰,只要有人手持鞭子就行。

所謂「文明」,只不過試圖讓這一過程看上去更加道德而已。

但是,我並不批判這種現象,因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做出選擇,你是想成為手持鞭子的人,還是被鞭打的人?

你是選擇繼續沈迷資本家所精心設計的數位遊戲當中,還是選擇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本文內容,描述的只是皮毛,如果你想真正站在更高的格局,利用這個世界的真相來給自己盈利,那麽你就需要更全面的看清世界經濟,只有這樣,你才能看懂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所釋放的潛在訊號。

所以,我推薦以下這個合集,全面理解世界金融事如何運轉的,你該如何利用它去盈利:

金融與市場經濟的奧秘(1)——理解債務在市場經濟中占了怎樣的核心地位,是理解世界經濟與金融的第一步

金融與市場經濟的奧秘(2)——美聯準與美元霸權

金融與市場經濟的奧秘(3)——存款衍生、馬歇爾計劃、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霸權

金融與市場經濟的奧秘(4)——手把手帶你徹底理解期貨交易市場的運作原理

金融與市場經濟的奧秘(5)——你相信期貨也能無風險盈利嗎?手把手帶你理解期權,期貨與期權的對沖套利

金融與市場經濟的奧秘(6)——手把手帶你理解頂層遊資如何利用股市現貨、期貨、期權三大市場的對沖收割股市

你只有看懂了這篇文章,才能在股市裏盈利——一篇文章徹底講透股票技術分析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