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4月21日報道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4月17日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稱,美國的巨額財政赤字加劇了通脹,並對全球經濟構成「重大風險」。
IMF在其基準的【財政監測報告】中表示,預計美國明年的財政赤字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將達到7.1%,是其他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2%)的3倍多。
IMF指出,美國等國家「迫切需要采取政策行動,以解決支出與收入之間的根本失衡」。
IMF表示,美國大肆支出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並對其他經濟體的基準財政預測構成重大風險」。
在這一評估結果出爐之際,經濟學家和投資者正日益擔心,2025年將成為美國財政政策的緊要之年。
穩獲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唐納·川普承諾將其2017年的減稅政策永久化。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預計,此舉將在未來10年間耗資5萬億美元。共和黨人和經濟學家指責民主黨人在削減醫療保健和社會保障領域的「非強制性開支」方面做得太少。
16日,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表示,美國的財政狀況「特別令人擔憂」。他暗示,這可能會使美聯準努力讓通脹率回到目標值(2%)的行動復混成。
他說:「這令反通脹行程面臨的短期風險上升,從全球經濟層面看,也令財政和金融穩定面臨的長期風險上升。這種局面肯定維系不下去。」
新冠疫情早期的高支出以及全球借貸成本的大幅上漲導致各國政府債務負擔激增。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表示,截至去年底,美國聯邦債務總額達到26.2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97%。這家獨立的財政監督機構預計,到2034年,該數位將升至116%,這將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歐元區等其他發達經濟體,財政赤字在2023年得到了控制。
但IMF表示,美國出現了「振幅相當大的財政滑坡現象」,去年的財政赤字與GDP之比為8.8%,是2022年數位(4.1%)的兩倍多。
IMF表示,美國財政赤字為核心通脹率貢獻了0.5個百分點。核心通脹率是衡量排除能源和食品的物價壓力的指標。這意味著,美國利率維持在較高水平的時間需要延長,才能使通脹率回到美聯準設定的2%目標值。
國會預算辦公室已經認為,2026年後,向美國國債持有人支付的凈利息將超過1萬億美元。
IMF指出,美國借貸成本「突然大幅上升」通常會導致全球政府債券收益率飆升,以及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的匯率波動。
IMF的一項分析發現,美國利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利率就會上升90個基點,新興市場的利率則會上升1個百分點。
IMF表示:「全球利率溢位效應可能導致金融環境收緊,進而使得其他地區面臨的風險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