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是有名的院士之鄉,從這裏走出去的人才不計其數,2021年,安慶將目光瞄準在外安慶人才,在「內搭平台」之外,探索「外聯老鄉」之路,一只又一只「金鳳凰」飛回安慶。他們返鄉的行囊裏,有對家人的惦念、對未來的憧憬。但之所以返鄉,還是因為安慶的未來可期。
東部新城。 受訪者供圖
人才返鄉
回安慶成了「流行」
「家門口就有好的就業機會,何苦再往外跑呢。」沈石兵回到安慶後,在安徽海康藥業從事產品研發和品控,每天朝九晚五,做喜歡的工作,還能陪伴家人。
「回鄉後發現,身邊都是安慶人,就連公司的總經理也是安慶人。」沈石兵說。「00後」常樂就是沈石兵口中的身邊人之一,畢業後,他把簡歷投遞範圍設在了安慶。「我身邊很多同學都留在安慶了,這裏很多企業都在招聘,有五百強企業,有國企全資子企業,也有本土的企業。」廣撒網之後,常樂也成了海康的一員。他說,留在安慶的重要原因,是這裏職業發展前景好,有他的未來。
沈石兵口中的總經理正是張小順,2009年前後,他回到安慶參與創辦安徽海康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這家高新技術企業生產抗病毒、抗腫瘤、降糖、抗過敏等生物原料藥及高級中間體,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了現在百余人。張小順親歷了安慶營商環境的變化,嘗到了甜頭,他也發揮企業家作用,吸納多個企業到安慶落戶。
「我們在安慶的計畫,一年左右就建成了。」安慶市新普電氣裝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普電氣)位於安慶市大觀區,主要從事機械電氣裝置制造,以及變壓器、整流器和電感器制造等,記者探訪時,副總經理盛開向記者細數著回到安慶之後的種種感受。
「之所以將計畫落戶安慶,一方面是人文情懷,另一方面是感受到各級政府的務實。在政府的支持下,計畫試生產大半年的情況下,創造了6個億左右的產值,今年預計產值能夠達到10億。」盛開稱。
安慶的崛起讓返鄉的企業家們幫助家鄉招商、納賢有了更足的底氣。
安徽海康藥業。受訪者供圖
建人才庫
一場「全市總動員」
為了「外聯老鄉」,安慶開展了一場「全市總動員」。
「我們建立了全覆蓋資訊網路,搭建安慶人才管家服務平台,圍繞基本資訊、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等35個維度,按照市縣鄉村4個層級開展3輪在外人才資訊摸排采集,建立超40萬條資訊的在外人才資源庫。我們也會定期維護擴充數據,分行業、分領域、分地區、分層次編印重點人才名錄,開發上線人才地圖,做到人才資訊一網整合、人才查詢一鍵生成。」安慶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年國慶日、元旦和清明節前後,分別召開投資界和企業界人士圓桌會議、安慶籍院士新年懇談會和中國宜商大會,邀請安慶老鄉敘鄉情、議發展,已經成為安慶的一項制度性安排。
安慶自古崇文重教,先後有110多萬學子透過高考走出安慶、走向全國,現有各行各業企業家、投資人4萬多名,「兩院」院士50多位。對於「重點人才」,安慶市建立了重點人才聯系服務機制。「安慶人才在外遇到困難,我們也會盡力幫忙協助解決。」該負責人稱。這樣的舉措,讓在外的安慶人感受到「安慶的溫暖」,也確實讓更多的安慶企業、安慶人才、重大計畫投入了家鄉的懷抱。
安慶「內搭平台」之外,探索「外聯老鄉」落地,越來越多的在外老鄉帶著「真金白銀」回安慶投資興業;一個又一個百億元、50億元大計畫簽約落地、開工建設,安慶招商引資實作歷史性突破。
宜商回歸
推進制造名城建設
「回安慶,算是回對了。」華力高科(北京)熱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力高科」)董事長陳付友就是在「內搭平台、外聯老鄉」政策背景下,被安慶市領導三顧茅廬邀請回來的。
「2023年3月,我們響應政府號召,經過招商引資,在安慶經開區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正式投產,主要用於生產工業環保鍋爐等特種裝置。」陳付友說,基地落戶安慶經開區,在當地土地、環評等各種保障要素的支持下,僅用正常建廠一半的時間就實作了投產,「投產當年,公司就獲得國家級鍋爐制造的認可證書,尚屬安徽首例。」
安慶的營商環境、人才政策持續發力,企業加速聚集,在區域內就實作上下遊聯通,華力高科已經與周邊多家企業達成合作。
安慶市創新「內搭平台、外聯老鄉」戰略打法,吸引了一批批金鳳凰返鄉。一組數據印證成效:先後聘任23名安慶籍院士專家作為城市發展顧問,100名優秀人才代表作為「雙招雙引大使」,建立「計畫直通車」機制,重點人才計畫由市領導直接排程落地,近三年累計吸引宜商回鄉投資億元以上計畫283個、投資額1613億元,帶動引進高層次人才518人、吸納就業1.6萬余人。主動拓展合作物件,先後與59所本籍高層次人才所在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爭取彭壽、吳宜燦、李亞棟等院士主導的9個計畫落地,共建創新平台47個。
短短兩年多時間,美的新能源、桐城國軒新能源、衡川鋰離子電池濕法隔膜等百億級計畫相繼建成投產。安慶謀劃著未來,依托宜商遍天下的廣闊資源,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行程中,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制造名城建設,為高品質發展註入澎湃動能。
數說安慶
千億產業
2023年,全市汽車及零部件全產業鏈集聚365家企業,營收突破1000億元,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鏈規上工業企業200余家,產值突破1000億元。
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實作地區生產總值2335億元,同比增長5.5%;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5%,線上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9.1%,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