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定調2025:中國經濟該咋幹、怎麽幹、往哪幹

2024-12-15財經

12月11日至12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紮實推動高品質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沖擊,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作「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在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中,「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排序第一。 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一系列新表述,也向市場釋放政策力度或再將超預期的重大訊號。

從政策基調看,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袁海霞12月10日對和訊網稱,明年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重提「適度寬松」,且首提「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意味著2025年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將更大,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傳統框架有望被突破,可能推出新的政策工具,且將更加註重預期管理、預期引導,註重政策「組合拳」的協調配合。

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 、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撰文分析指出,對於逆周期調節使用了「超常規」,意味著後續很多政策可以具備突破、創新、大膽的空間。開啟政策想象度,不能簡單線性外推。

經濟形勢研判方面,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2024年全年經濟發展目標將完成。較9月政治局會議「正視困難」「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提法,12月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執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將順利完成,說明9月底以來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效果已顯現,經濟執行中的積極因素持續增多,今年有望實作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

但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研判, 中國經濟執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份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

根據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研究院的觀點,擴大總需求,無論是擴大消費還是投資需求,都要落實在信貸增長之上。「信貸上去了,居民、企業和政府口袋裏面的錢變多了,支出和收入就上去了,盈利和投資也就上去了。現階段擴大信貸主要還是三個依托:一是財政政策發力,政府舉債;二是貨幣政策發力,降低政策利率;三是穩住房地產市場,不能再有進一步的大幅下滑。」

這對政策的協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判斷當下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而被視為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吹風會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今年在12月9日召開,也已將新一年的經濟工作基調確定。

根據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2025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後破,系統整合、協同配合,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

更多政策細節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得以部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完善部門間有效溝通、協商反饋機制,增強政策合力。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統籌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提高政策整體效能。

中國經濟已經邁入高品質發展階段,一方面需要梳理、治理存量問題,更重要的是做大做好增量。過程中,宏觀政策需要承載周期調整與結構調整的雙重作用。既要托舉增速掉落明顯的板塊,也要著力培育新興產業的發展。這些都對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提出很大考驗。

12月12日,袁海霞對和訊網分析認為,貨幣財政政策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應發揮出「1+1大於2」的效果,預計2025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將呈現「雙松」格局,且將繼續加強協調聯動,註重金融資源和財政資源在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配合。

國際方面,同日晚間,歐洲央行、瑞士央行先後宣布降息。歐洲央行表示,抗通脹進展順利,大多數潛在通脹指標表明,通脹將持續穩定在2%的中期目標附近。經濟增長預計將有所放緩,預計2024年經濟增長0.7%,2025年增長1.1%,2026年增長1.4%,2027年增長1.3%。「隨著時間的推移,限制性貨幣政策的影響將逐漸消退,應該會支持需求回升。」

擴大內需優先級提升

針對總需求不足問題而推出的宏觀政策貫穿全年主線。

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此前多次強調,需求不足的本質在於「支出—收入—信貸」之間形成了負向迴圈。對此,真正能發揮功能的逆周期政策,必須是非常堅定的表態和超預期的政策力度,表態越堅決,越超預期,改變市場預期的代價越小,政策空間消耗反而越少。

透過比對2023年和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通稿可以看出,兩年間,部署重點工作的重心發生位移,在2025年的經濟工作中,提振消費、提升投資效率、全方位擴大內容被賦予更多的權重。而背後的主要問題仍然是國內總需求的不足。

2023年部署的重點工作排序為:財政貨幣、科技產業、擴內需、高品質、擴大開放、化解風險、三農及城鄉融合、生態文明、民生保障。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排序則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宏觀政策協同、全方位擴大內需、科技創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開放、化解風險、新型城鎮化、區域發展戰略、減汙降碳擴綠以及保民生。

「擴內需、促消費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反映出了擴內需對經濟修復的重要性,凸顯了政策決心。」袁海霞表示:「今年7月、9月政治局會議均對於提振消費有所部署,提出了‘增強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意願’‘促進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提升消費結構’‘要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等要求。」

袁海霞認為,會議再次指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預計明年擴內需將成為宏觀政策發力的重點工作,財政政策或進一步加大對消費的支持力度,可加大家電等消費品以舊換新範圍及力度、加大對重點人群的幫扶補助力度、延續並加大個稅優惠政策力度等。

從具體措施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積極發展先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計畫。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及早謀劃「十五五」重大計畫。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

張瑜關註到,本次通稿提及7個「行動」或「專項行動」部署,是歷史最高。政策的「專項行動」通常意味著政策針對特定的關切、問題、挑戰或矛盾,采取一系列集中和有針對性措施來處理和落實。往往具備牽頭級別高、清晰任務目標、專人負責、落地迅速有效及獎罰掛鉤等特征。

其中,「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回應當下核心矛盾。結合會議表述,張瑜預計「兩新政策」有可能擴圍至服務消費領域。

她還註意到民生保障的措辭有重大變化,表明2025年民生保障有加力的確定性,托幼、養老、教育、生育有望看到增量惠民政策的響應和落地。

貨幣政策「適度寬松」

貨幣政策方面,「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重回視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創新金融工具,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最新的貨幣政策基調的表述也是2011年以來貨幣政策立場首次進行調整。

從過去30年中國貨幣政策的實踐可以看出,貨幣政策基調以「穩健」為中樞,在「從緊」和「寬松」之間進行調整,以達到穩經濟與逆周期調節的目的。貨幣政策基調由緊到松依次可劃分為「從緊」「適度從緊」「穩健」「適度寬松」和「寬松」等區間。

今年9月,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結合宏觀經濟的整體情況,曾撰文建議貨幣當局對當前貨幣政策的總體基調進行調整。

他在文章中指出經濟面臨嚴重沖擊時,貨幣政策基調往往會進行方向性的或振幅較大的調整;貨幣政策基調在實際執行中有時會出現「名不副實」的現象;近年來貨幣政策基調彈性不足。這些因素都為貨幣基調的調整提供一定的基礎。「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國內面臨較為嚴峻的需求不足、通縮和下行壓力,而美歐貨幣政策則正在全面轉向寬松。」

在此背景下,貨幣政策適時調整,將向市場發出更加積極、清晰的政策訊號,使得貨幣政策更好地發揮逆周期調節的功能,更好地與逆周期財政政策相配合。

連平認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介於「穩健」和「寬松」之間,在當前情況下實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相比「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更加積極進取,可以匹配總量、價格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的運用空間,向市場註入充足的流動性,並推動實際利率顯著走低。

「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基調相比「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要相對更為審慎。由於寬松力度相對適度,因而可以避免導致「大水漫灌」和嚴重通脹等後遺癥。

連平認為,與此前名為「穩健」但實際偏松的貨幣政策基調相比,將貨幣政策基調改為「適度寬松」最大的積極意義在於,能夠向市場發出更加清晰、明確的政策訊號,使得市場各方更好地領會政策的寬松意圖,並對後續政策形成一致性積極預期,增強對於經濟復蘇向好的信心。

中國貨幣政策的基調長期保持「穩健」或「穩健中性」,從今年以來的情況看,根據中誠信研究院梳理,今年4月、7月政治局會議表述為「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6月央行行長潘功勝在陸家嘴論壇上提出「支持性貨幣政策立場」,9月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大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

袁海霞認為,會議重提「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味著後續貨幣政策力度或顯著提高。在當前價格偏低帶來實際利率偏高背景下,降準降息仍有較大空間,預計2025年或有1—2次降準、2次降息。

「過去為了應對通縮壓力,1997年10月至1999年6月,中國貸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振幅為432BP,但2020年以來5年及1年期貸款報價利率LPR累計下調振幅分別為120BP與110BP,7天逆回購利率累計下調80BP,預期降準降息的空間或進一步開啟,同時對匯率約束的容忍度可能會更大。」袁海霞分析稱。

CF40研究院認為,貨幣政策應以降低真實利率為重要的目標,繼續落實「有力度的降息」,並適時將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降至政策利率水平以下。

據CF40研究院觀察測算,雖然相比歷史利率和國際利率水平,當前中國利率確實已處於較低水平,但相對當前的中性利率而言,中國真實利率仍顯著偏高,兩者之間還有5—6個百分點的差距。而真實利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可以帶來約2萬億的非政府部門信貸增量。

「要想明顯改善名義增速預期,需要在半年左右的時間內,分兩到三次降低政策利率至少100個基點,並透過降低政策利率帶動LPR至少下降100個基點。同時,所有的貨幣政策操作應保證目標一致,跟市場的溝通應做到及時、準確、清晰,這有利於增強政策實際效果,提振投資者信心。」

除了總量型工具,也需要運用好存量結構性政策工具,必要時也可以創設新的工具,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CF40研究院分析指出,相比於降準,增加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對提振總需求的效果更為直接,關鍵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要體現出成本優勢。應考慮盡快將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融資利率至少下調至7天逆回購(OMO)的基準利率以下,例如OMO-25bp。

但也需要看到,實體經濟是貨幣政策傳導的終點。貨幣政策能否起到調節總需求的作用,還需要看實體經濟的需求如何。因此還需要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根據【多重約束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一書,近年來融資結構的變化表明,中國貸款供求力量的對比已由供給相對不足轉向需求相對不足。尤其是2018年下半年以來,盡管貨幣政策保持松緊適度,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充裕,市場利率呈趨勢性下降態勢,但商業信用(應收賬款)與短期貸款之比下降較快,這表明企業更多轉向非信貸的內部融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出現明顯萎縮。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助理張曉慧在書中寫道:「導致實體經濟需求不足的原因很多,有些並非貨幣政策能夠解決,需要多措並舉,加強政策的協調配合。」

財政政策如何更加積極有為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財政不僅需要提供政策及時雨,也要提供長效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加強重點領域保障。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計畫和「兩新」政策實施。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計畫資本金範圍。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更加註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兜牢基層「三保」底線。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

袁海霞表示,近年來政治局會議對財政的基調保持「積極」,如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均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僅在2020年7月應對新冠疫情沖擊時提過「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當年發行了萬億抗疫特別國債、赤字率突破了3%。今年的會議在「積極」的基礎上突出「更加」,2025年財政擴張空間或更大。

2024年財政赤字率為3%,赤字規模為4.06萬億元,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額度為3.9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為1萬億元。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認為,財政政策的規模發力很重要,結構與效率同等重要。一是要加大「央進」力度、提升赤字是加強調控的應時之舉。可適當提升對擴大赤字的容忍度,對於現階段實際效果而言,會議優先考慮調升預算赤字。明年預算赤字率可安排在3.8%左右。

最佳化財政支出方向上,袁海霞建議,從建設型財政向民生型財政轉變,從「投資為主」到「投資消費並重」,在保障重大計畫建設的同時逐步將政策重心由傳統基建轉向消費、社保、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以及新基建領域。

財政發力的節奏不容忽視。袁海霞表示,今年以來,財政支出節奏及地方債發行使用節奏相對偏慢,市場對積極財政政策的感受相對有限,明年財政發力宜早不宜遲,推動穩增長政策效應及時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