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狂魔」微創醫療,再次站上了風口浪尖。
在釋出2023年報後,微創醫療的債務問題被擺上台面:2024年,其須償還兩筆債務,一筆是價值2.95億美元短期銀行借貸;另一筆則是要在6月前贖回4.48億美元的可轉債,兩筆債務總計7.43億美元,約人民幣53.72億元。
截至2023年末,微創醫療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10.19億美元,償債壓力巨大。
在微創醫療債務危機的關鍵時刻,有投資人伸出了援手。
4月5日,微創醫療宣布:包括高瓴投資在內的部份投資機構同意向其提供1.50億美元、5.75%年利率的可換股定期貸款融資,同時A公司(HFTY I Holdings Pte. Ltd.)額外為微創醫療提供不超過0.50億美元的貸款,即投資機構或將提供合計不超過2億美元的貸款,還款期限為5年。
同時,公司正與多家金融機構溝通,預計將獲得超過3億美元的信貸支持,以償還2026年可換股債券的所有未償還款項。
也就是說,債務高懸的微創醫療,暫且解了燃眉之急。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萬事大吉。
2020年的股東大會上,微創醫療董事長常兆華喊出的「萬億市值」仍言猶在耳。
在常兆華看來,「微創醫療除生產醫療產品器械外,也是一個生產上市公司的公司。透過這種經營模式,能夠實作公司的持續性增長。」
然而,周期的變化來得很快。
三年過去了,微創醫療離萬億市值的夢越來越遠,除了業績承壓導致財務狀況不容樂觀之外,公司頻繁地分拆子公司上市,也引發了投資者對於該模式的質疑,認為會「掏空」母公司。
版圖不斷擴容的「微創系」,市值卻在縮水,截至發稿,微創醫療的市值只有120.7億港元,僅是其巔峰時期超千億市值的一成。2024年,微創醫療能否順利度過危機,市場正在持續關註。
給如今微創醫療債務「大雷」埋下隱患的,還要從3年前公司發行的一筆美元可轉債說起。
2021年6月,微創醫療股價正處於高峰,達到70港元左右,此時微創醫療丟擲了可轉債融資計劃——發行7億美元可轉債,到期時間為2026年,轉股價格92.82港元/股,預計債券所得款項凈額約為6.895億美元。
微創醫療表示,擬將發行債券所得款項凈額用於研發投資、若幹資本開支及營運資金用途。而這筆可轉債的債券持有人有權要求公司於2024年6月11日贖回全部或部份2021年可換股債券。
簡而言之,後續股價若超過轉股價格,持有人可以透過將債券轉化為股票而獲利。但誰承想,微創醫療股價不盡人意,2021年7月,微創醫療的股價來到72.85港元的高位,市值最高超過1300億港元,但隨後,微創醫療便開啟了「跌跌不休」的模式,截至發稿,市值只有120億港元。
去年12月5日至6日,微創醫療連發兩份公告,一邊宣布計劃贖回,一邊宣布計劃發債,引發爭議。
具體來看,微創醫療左手宣布計劃贖回7億美元、2026年到期的零息可轉債,右手計劃發行2.2億美元、2028年到期的可轉債,年息5.75%。簡而言之,就是「借新還舊」。
事實上,「借新還舊」的債權置換在資本市場並不罕見,但此次微創醫療將無息可轉債,置換成高利率的新可轉債,在一定程度上攤薄了上市公司股東權益,同時也側面向市場表明其資金的嚴重不足。
資本市場給出了直接反應。12月6日收盤,微創醫療股價為8.68港元,跌幅達24.91%,並拖累整個「微創系」股價。除微電生理-U,其余幾家「微創系」股價也受到影響,其中微創機器人-B跌9.91%,心通醫療-B跌7.51%,微創腦科學跌3.47%,心脈醫療跌2.16%。
進入2024年,微創醫療再次上演「借新還舊」。
4月5日,微創醫療釋出公告稱,為償還2026年可換股債券未償還款項約4.48億美元,原貸款人同意提供1.5億美元可換股定期貸款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融資卻包含了隱含條件。高瓴投資等原貸款人在給予1.5億美元大額融資的同時,也與微創醫療確立了近3年須達到的約束性目標:2024年至2025年,應減虧至-2.75和-0.55億美元;2026年應盈利至少9000萬美元。
這一切的背後,是近幾年微創醫療經營表現得不如人意。
將時間拉回2020年,微創醫療的營收、歸母凈利潤出現了自2014年以來首次負增長。微創醫療解釋稱,是由於疫情以及冠狀支架集采帶來的降價影響。
當年,國家開展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微創醫療的Firebird2及另一款Firekingfisher冠脈雷帕黴素洗脫鈷基合金支架系統均中標,這導致微創醫療心血管介入業務收入和利潤大幅下滑。
此後幾年,微創醫療沒有止住虧損的步伐。2020年至2023年,微創醫療的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1.91億美元、2.76億美元、4.37億美元、4.78億美元,四年累計虧損13.8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90億元。
與此同時,常兆華的持股比例逐漸降低。截至2021年6月30日,常兆華持有微創醫療7248萬股,占比3.99%;截至2023年6月30日,常兆華持股數量為3121萬,占比1.70%。
號稱要對標美敦力的微創醫療,曾被稱為資本市場的「分拆王」。
1998年,微創醫療創立,在主攻心臟病10年後就開始多元化布局,陸續覆蓋了骨科截至發稿,微創醫療的市值只有120.7億港元,神經、醫療機器人、醫美、康復等12個賽道,公司於2010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
微創醫療創始人常兆華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微創醫療采用「生產上市公司」的模式,即一邊拓展新業務,成立子公司,一邊引進各路投資者一起「養」,再拆分出來上市。
分拆資產上市不僅能為子公司帶來更多發展資金,還有助於微創系的壯大發展。
於是,自2019年7月以來,「微創系」版圖日益擴大,拆分出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腦科學、微創電生理成功上市。
2023年5月,微創心律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已經是微創醫療創始人常兆華的第7個IPO。
值得一提的是,微創心律在C輪融資中引入了對賭協定,如若微創心律不能在2025年7月17日前完成上市,或微創心律IPO發行市值少於15億美元且募資額少於1.5億美元,均會面臨贖回風險。贖回代價大約是1.5億美元加上8%的應計復合年利率。
分拆出來的子公司,大多是針對當時的熱門賽道,但目前也只有微創腦科學和心脈醫療處於盈利狀態,大多數的分拆反倒拖累微創醫療,造成了並表虧損。
在2023年的股東大會上,微創醫療明確表示,公司的長期戰略是分拆12家公司獨立上市。微創醫療旗下有多達50余家的子公司都將透過入股、並購等形式註入前述12家上市公司中。
這也令投資者們對微創系的爭議頗多。在投資平台上,有人認為微創醫療母公司正在被「掏空」,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分拆本就是一把雙刃劍。「故事」講得再好,歸根結底,要想在資本市場上站穩腳跟,還是要靠微創醫療和子公司們用業績說話。
常兆華曾表示,哪怕幾乎到了「彈快盡,糧將絕」的時刻,我對於「遲早會有一個高端醫療器械集團從這裏走向世界」的信念從未有過片刻的懷疑。但如今從事實看來,微創醫療似乎與自身的目標漸行漸遠。當市場不再認可微創醫療這種拆分策略時,微創醫療又該如何收場?
截至2023年末,微創醫療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到10.20億美元,但由於其仍處於持續大額虧損狀態——2023年微創醫療凈虧損6.49億美元,經營現金流為-2.31億美元。由此可見其財務壓力並不算小。
在2024年3月8日釋出的2023年業績預告中,微創醫療公司管理層罕見地給出盈利承諾,首次表示:未來將充分重視財務報表的健康度及現金流的充裕性,透過聚焦業務,提高收入,降低研發費用等相關費用率,致力於在未來幾年大幅減虧並實作盈虧平衡。微創醫療最終能否兌現這一承諾,時間會給出答案。